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记留下台湾同胞在北京的印迹
杨英风坚持写日记,从一九四〇年三月七日同学为他召开赴北京的送别会写起,止于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二日,期间除少部分遗失外,连同成绩单等都保存了下来。如今,这些屡遭劫难后保留下来的早年日记,已收录在《杨英风全集》第二十一卷,成为研究台湾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在北京的台湾同胞与百年来京台交往的重要史料,如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许雪姬撰写的《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台湾人》,与杨英风相关的记述就是依据其本人日记而来。此外,据萧琼瑞介绍,由于杨英风的教育背景是在台湾日据时期和北京沦陷时期,所以他的日记多以日文书写,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才改由中文书写,但“语句不顺,有时仍会掺杂日文,甚至常写错字。”为了保留原貌,在编辑时只是“在错字后以括号填入正确的字并加上底线”为区别。
至于北京对杨英风的影响,在《大器遇合》展上,“少年北京”看板上的文字说明了一切:“小学毕业,远赴北京继续学业,为古都所散发的尔雅气息所震慑,沉浸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美域中。不论是建筑,或园林幽胜回绕的意趣,或生活用品的典型风格,乃至于市民日常生活的融洽氛围,都已将华夏深远历史内涵,根植于杨英风性格的养成与塑造中。”
以《骤雨》在台湾一举成名
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二日,杨英风在天津塘沽港搭船返台,途径上海,于四月一日抵达基隆港,回乡任教。一九四八年,考入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受教于张大千、溥心畬。但一九五一年因生活经济压力而辍学,开始在“农复会”主办的《丰年》杂志担任美术编辑。一九五三年,在第十六届台阳美术展览会上,他以雕塑作品《骤雨》获得第一名,由此收获人生的第一个美术大奖。一九六〇年三月六日,他在位于台北市的“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第一次作品展《杨英风雕塑版画展》,后辞去美术编辑,专心从事雕塑艺术创作。一九六三年,他创作了第一件不锈钢作品《欢迎访问的太阳》,他认为不锈钢景观作品可与环境形成整体性的表现而非抢眼的存在,体现了中国文化温柔敦厚的生活理念。一九六五年,他获得岛内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金手奖。一九七〇年,他的代表作之一《凤凰来仪》在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国馆展出。一九九〇年,他与其子杨奉琛合作完成元宵灯会的主灯《飞龙在天》。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六日,他在家中创立的杨英风美术馆开幕。一九九四年,成立杨英风艺术教育基金会。总而言之,在台湾生活的半个世纪里,他受各方面委托,创作了大量作品,既有陈纳德、胡适、董浩云、陈诚、严庆龄、萧同兹、蒋经国等名人雕像,也有配合公共空间和建筑的景观雕塑,不胜枚举,被各界名流所收藏。
“水立方”旁的《水袖》
一九九〇年,杨英风回到北京,以他饱含爱国爱乡深情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作品《凤凌霄汉》参加了“北京亚运”盛会。十八年后,他的另一作品《水袖》(创作于一九六九年)又参加了“北京奥运”盛会。此缘于二〇〇六年四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将《水袖》原创作品赠送给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之后,胡锦涛建议把作品放大,推荐纳入北京奥运会的建筑雕塑。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九日,这个被放大、高七米(台座高二米)、由铸铜打造的《水袖》,安放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水立方”旁的南草坪上。据杨奉琛介绍,《水袖》的创作理念源自于台湾太鲁阁宏伟山脉,其作品结合了台湾人文地理和京戏水袖,象征着两岸和平。此外,可以告慰杨英风的是,杨奉琛创作的《扭转乾坤》,也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征集中获奖。
“呦呦精神”的父传子承
二〇〇〇年,杨英风艺术教育基金会与新竹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了杨英风艺术研究中心,同时建立起杨英风数字美术馆,典藏他生前创作中留下的大量原始图稿和文献资料,以期继续传承他与大众共享美事物的“呦呦精神”,实践他“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艺术追求。十年后的今年三月,杨英风作品展《大器遇合》及其子杨奉琛创作展《五行再生》来到北京,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中国美术馆网页上的宣传词中作专业性的如是评介:“杨英风是一位技法成熟、手法多样、内涵深邃的杰出艺术家,所谓‘现代创作的高度,取决于对传统认识的深度。’杨英风正是此一说法的最佳见证者。”
为庆贺汇集杨英风、杨奉琛父子作品精华的这场“视觉盛宴”在京举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特委托副主席林丰正带来其手书贺词:“两岸情怀,艺术大器,父传子承,天作遇合。”
杨英风坚持写日记,从一九四〇年三月七日同学为他召开赴北京的送别会写起,止于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二日,期间除少部分遗失外,连同成绩单等都保存了下来。如今,这些屡遭劫难后保留下来的早年日记,已收录在《杨英风全集》第二十一卷,成为研究台湾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在北京的台湾同胞与百年来京台交往的重要史料,如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许雪姬撰写的《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台湾人》,与杨英风相关的记述就是依据其本人日记而来。此外,据萧琼瑞介绍,由于杨英风的教育背景是在台湾日据时期和北京沦陷时期,所以他的日记多以日文书写,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才改由中文书写,但“语句不顺,有时仍会掺杂日文,甚至常写错字。”为了保留原貌,在编辑时只是“在错字后以括号填入正确的字并加上底线”为区别。
至于北京对杨英风的影响,在《大器遇合》展上,“少年北京”看板上的文字说明了一切:“小学毕业,远赴北京继续学业,为古都所散发的尔雅气息所震慑,沉浸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美域中。不论是建筑,或园林幽胜回绕的意趣,或生活用品的典型风格,乃至于市民日常生活的融洽氛围,都已将华夏深远历史内涵,根植于杨英风性格的养成与塑造中。”
以《骤雨》在台湾一举成名
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二日,杨英风在天津塘沽港搭船返台,途径上海,于四月一日抵达基隆港,回乡任教。一九四八年,考入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受教于张大千、溥心畬。但一九五一年因生活经济压力而辍学,开始在“农复会”主办的《丰年》杂志担任美术编辑。一九五三年,在第十六届台阳美术展览会上,他以雕塑作品《骤雨》获得第一名,由此收获人生的第一个美术大奖。一九六〇年三月六日,他在位于台北市的“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第一次作品展《杨英风雕塑版画展》,后辞去美术编辑,专心从事雕塑艺术创作。一九六三年,他创作了第一件不锈钢作品《欢迎访问的太阳》,他认为不锈钢景观作品可与环境形成整体性的表现而非抢眼的存在,体现了中国文化温柔敦厚的生活理念。一九六五年,他获得岛内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金手奖。一九七〇年,他的代表作之一《凤凰来仪》在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国馆展出。一九九〇年,他与其子杨奉琛合作完成元宵灯会的主灯《飞龙在天》。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六日,他在家中创立的杨英风美术馆开幕。一九九四年,成立杨英风艺术教育基金会。总而言之,在台湾生活的半个世纪里,他受各方面委托,创作了大量作品,既有陈纳德、胡适、董浩云、陈诚、严庆龄、萧同兹、蒋经国等名人雕像,也有配合公共空间和建筑的景观雕塑,不胜枚举,被各界名流所收藏。
“水立方”旁的《水袖》
一九九〇年,杨英风回到北京,以他饱含爱国爱乡深情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作品《凤凌霄汉》参加了“北京亚运”盛会。十八年后,他的另一作品《水袖》(创作于一九六九年)又参加了“北京奥运”盛会。此缘于二〇〇六年四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将《水袖》原创作品赠送给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之后,胡锦涛建议把作品放大,推荐纳入北京奥运会的建筑雕塑。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九日,这个被放大、高七米(台座高二米)、由铸铜打造的《水袖》,安放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水立方”旁的南草坪上。据杨奉琛介绍,《水袖》的创作理念源自于台湾太鲁阁宏伟山脉,其作品结合了台湾人文地理和京戏水袖,象征着两岸和平。此外,可以告慰杨英风的是,杨奉琛创作的《扭转乾坤》,也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征集中获奖。
“呦呦精神”的父传子承
二〇〇〇年,杨英风艺术教育基金会与新竹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了杨英风艺术研究中心,同时建立起杨英风数字美术馆,典藏他生前创作中留下的大量原始图稿和文献资料,以期继续传承他与大众共享美事物的“呦呦精神”,实践他“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艺术追求。十年后的今年三月,杨英风作品展《大器遇合》及其子杨奉琛创作展《五行再生》来到北京,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中国美术馆网页上的宣传词中作专业性的如是评介:“杨英风是一位技法成熟、手法多样、内涵深邃的杰出艺术家,所谓‘现代创作的高度,取决于对传统认识的深度。’杨英风正是此一说法的最佳见证者。”
为庆贺汇集杨英风、杨奉琛父子作品精华的这场“视觉盛宴”在京举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特委托副主席林丰正带来其手书贺词:“两岸情怀,艺术大器,父传子承,天作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