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ySpace的主页充斥着各种音乐和影视信息。这是它避免与Facebook直接竞争,变身内容分享网站的缩影。
“应聘者需擅长Ruby on Rails开发,具有MySQL、NoSQL、Linux、Apache等开发经验。”8月中旬,一份MySpace的招聘信息现身网络。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MySpace欲向用户提供内容动态更新服务,以提升网站流量的战略部署。而就在此前不久,MySpace的母公司——新闻集团的CEO默多克曾表示,未来几个月将完成对MySpace的重大改造。
近一年多来,MySpace一直在变:管理层在变,定位在变,产品在变。而这些“变”可以视作是MySpace遭遇流量滑铁卢后,积极的自救举措。然而,之前的变化收效甚微,那么即将完成的“重大改造”又能否帮Myspace重塑辉煌呢?
流量下滑高层震荡
走进Myspace的办公区,几个穿着宽大T恤的员工在位于二层的咖啡厅,一边喝咖啡,一边谈笑风生。而在大厅里,四个小伙子,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乒乓球大战。在这里,你一点都感觉不到这是一家正陷于重重危机中的公司。
2004年1月,这个名叫MySpace的社交网站正式上线。在它“人生”的前三年,MySpace确实过着令人羡慕的日子:2005年7月,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的大手笔将其收购;2006年,MySpace“截获”了美国全部网站流量的4.5%;在最鼎盛时期,MySpace仅网站首页上的广告价值就高达每天100万美元……
然而,市场瞬息万变。2007年左右,曾经屈居人下的Facebook一下子追赶上来,用户数步步紧逼MySpace。综合市场调研公司Nielsen、comScore等的数据,在2007年年中,MySpace的英国用户数被Facebook超越,次年,其社交网站全球用户数第一的桂冠也被Facebook夺去。
流量的下滑导致公司管理层的动荡。
2009年4月,MySpace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克里斯宣布下台,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安德森也被调去产品部门任职。相应地,新闻集团为MySpace输送了一批新鲜的血液:任命米勒为新闻集团数字运营部负责人,MySpace是其分管领域之一;任命原Facebook首席运营官欧文为MySpace新CEO;引入琼斯和赫西霍恩,分任首席运营官和首席产品官。
而就在欧文入职后的一个月,来自comScore的数据给了这位新CEO沉重的打击:2009年5月,MySpace的美国用户数被Facebook超过。
在主战场美国的失利,也意味着MySpace彻底败给了Facebook。随后,虽然欧文对公司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并推出一些新的策略,但仍难止用户数下跌之势。
在上任7个月以后,欧文也将CEO一职让了出来,接替者是与他同时进入公司的琼斯和赫西霍恩。4个月后,也就是今年的6月,琼斯也因“个人原因”离开了MySpace,留下赫西霍恩孤军奋战。
快速陨落的背后
“MySpace到底是怎么了?”默多克难以理解:拥有良好的用户基数,背靠新闻集团这样的强大后盾,MySpace为什么会突然间陨落?其实,MySpace败在了最基础的地方——用户体验。
“你要了解为什么用户会从MySpace转战到Facebook上,看看用户的抱怨就知道了。”一位分析师表示,“这些抱怨包括杂乱的界面设计、较差的导航体验等。”
一位用户的经历也验证了这位分析师的观点:“我登录了MySpace,但是却找不到进入我的主页的方式。”
的确,综合用户的抱怨,以及业内人士的分析,MySpace失败的主要原因已经摆在了面前:用户体验比Facebook差。而这种“差”不仅仅表现在如界面、导航等最基础的使用体验方面,还在于功能上。
资深分析师亚历克斯认为MySpace的陨落“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MySpace对用户的反应过慢。比如,MySpace比Facebook推出资料更新系统的时间晚了一年多”。
Myspace的败退让人联想到与它有相似经历的另一家美国社交网站——Bebo。
在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的同一年,AOL以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Bebo。而在今年的6月份,AOL却以不到1000万美元的价格将Bebo卖给一家私人企业。
“MySpace 和Bebo 失败的原因是一样的:缺少创新,页面加载速度太慢,功能推出滞后。”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Facebook在2006年就推出了‘news feed’,一项能让用户的主页面自动更新朋友动态的功能。直到第二年,MySpace才拥有了类似功能。”
最初,Facebook的服务只是面向大学生,“但随着Facebook打破受众范围限制,MySpace的春天也就到了尽头。”亚历克斯表示。
变身内容分享网站
“过去,MySpace的界面很灰暗、杂乱,不过,新界面设计得简单明了,有点像Facebook的界面了。”《Media Week》的编辑麦克在看过MySpace于8月推出的新版用户主页后,发此感慨。有评论员甚至把这一新主页称为“Facebook风格的主页”。
MySpace似乎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主要问题,并开始对症下药。
除了翻新界面,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外,Myspace还在应用方面下起了苦功:在新界面中,添加了两个新功能——“我的材料”和“推荐”。前者可以帮助用户方便地浏览自己的照片、视频、音乐等文件,而不用离开自己的主页;后者则会向用户推荐符合其喜好的游戏或是可能认识的朋友等。
但有时候错过了时机就难再翻身。业内人士Ray并不认为MySpace此时发力用户体验,能帮它夺回用户。MySpace似乎也有自知之明。因而,它将希望寄托在更激进的策略——改变定位上。
打开MySpace 和Facebook的官方网站,你能深切地体会到两者在定位上的区别。在MySpace 上,到处充斥着音乐会、票务信息等以音乐为主的各类信息。
“MySpace和Facebook的差别从两者的标语也可以看出来。”MySpace的首席财务官斯特拉特指出。在Facebook上,用户能看到这样一句标语——“你在想什么”,而在MySpace上,标语则变为“你想分享什么”。
MySpace近几个月的频频动作更能证明它的转变。5月份,一个被称为“MySpace 音乐”的服务正式落地。随后,MySpace推出了一项被命名为“罗密欧”的音乐功能。8月中旬,MySpace宣布收购社交通信服务商Threadbox的部分资产。这家公司的服务能让一组网络用户共享邮件、链接、文件等。紧接着,可在Facebook上分享MySpace中音乐等内容的同步功能也与用户见面。在MySpace看来,自己与Facebook俨然是一对互补的伙伴。
从MySpace的态度和这一系列举措不难看出,它欲将自己打造成内容分享网站:一边扩展以音乐为主的内容和相关应用,一边寻求分享的方式。
而这一定位,或许是它与Facebook直接抗争,连连失利后的无奈变身。
抓住隐私问题带来的机遇
“也许,Facebook会成为隐私问题的牺牲品。”一位分析师的判断显得有些危言耸听。不过,这种预言并非空穴来风。
一家出版社的高层丹尼尔透露,自己在雇佣员工前,都会先在Facebook上浏览他们的相关信息,以此作为招聘与否的依据之一。“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应聘者在Facebook上挂着自己的醉酒照片,于是,我直接将他排除在外。” 丹尼尔说道。
相信谁都不愿自己的信息被不相关的人获得,但是,这是身处社交网站不可避免的危险。
不过,危中有机。Bebo就看到了机会:很多用户的父母都在Facebook上,这导致部分用户因担心自己的动向被父母掌握而离开这一社交网站。于是,Bebo计划做一个可对朋友进行严格筛选的网站,只有通过筛选的朋友才能获得用户的信息。
不好说Bebo的策略能否奏效,但隐私问题对社交网站的跟随者来说倒是个不错的突破口,比如MySpace。
“应聘者需擅长Ruby on Rails开发,具有MySQL、NoSQL、Linux、Apache等开发经验。”8月中旬,一份MySpace的招聘信息现身网络。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MySpace欲向用户提供内容动态更新服务,以提升网站流量的战略部署。而就在此前不久,MySpace的母公司——新闻集团的CEO默多克曾表示,未来几个月将完成对MySpace的重大改造。
近一年多来,MySpace一直在变:管理层在变,定位在变,产品在变。而这些“变”可以视作是MySpace遭遇流量滑铁卢后,积极的自救举措。然而,之前的变化收效甚微,那么即将完成的“重大改造”又能否帮Myspace重塑辉煌呢?
流量下滑高层震荡
走进Myspace的办公区,几个穿着宽大T恤的员工在位于二层的咖啡厅,一边喝咖啡,一边谈笑风生。而在大厅里,四个小伙子,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乒乓球大战。在这里,你一点都感觉不到这是一家正陷于重重危机中的公司。
2004年1月,这个名叫MySpace的社交网站正式上线。在它“人生”的前三年,MySpace确实过着令人羡慕的日子:2005年7月,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的大手笔将其收购;2006年,MySpace“截获”了美国全部网站流量的4.5%;在最鼎盛时期,MySpace仅网站首页上的广告价值就高达每天100万美元……
然而,市场瞬息万变。2007年左右,曾经屈居人下的Facebook一下子追赶上来,用户数步步紧逼MySpace。综合市场调研公司Nielsen、comScore等的数据,在2007年年中,MySpace的英国用户数被Facebook超越,次年,其社交网站全球用户数第一的桂冠也被Facebook夺去。
流量的下滑导致公司管理层的动荡。
2009年4月,MySpace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克里斯宣布下台,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安德森也被调去产品部门任职。相应地,新闻集团为MySpace输送了一批新鲜的血液:任命米勒为新闻集团数字运营部负责人,MySpace是其分管领域之一;任命原Facebook首席运营官欧文为MySpace新CEO;引入琼斯和赫西霍恩,分任首席运营官和首席产品官。
而就在欧文入职后的一个月,来自comScore的数据给了这位新CEO沉重的打击:2009年5月,MySpace的美国用户数被Facebook超过。
在主战场美国的失利,也意味着MySpace彻底败给了Facebook。随后,虽然欧文对公司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并推出一些新的策略,但仍难止用户数下跌之势。
在上任7个月以后,欧文也将CEO一职让了出来,接替者是与他同时进入公司的琼斯和赫西霍恩。4个月后,也就是今年的6月,琼斯也因“个人原因”离开了MySpace,留下赫西霍恩孤军奋战。
快速陨落的背后
“MySpace到底是怎么了?”默多克难以理解:拥有良好的用户基数,背靠新闻集团这样的强大后盾,MySpace为什么会突然间陨落?其实,MySpace败在了最基础的地方——用户体验。
“你要了解为什么用户会从MySpace转战到Facebook上,看看用户的抱怨就知道了。”一位分析师表示,“这些抱怨包括杂乱的界面设计、较差的导航体验等。”
一位用户的经历也验证了这位分析师的观点:“我登录了MySpace,但是却找不到进入我的主页的方式。”
的确,综合用户的抱怨,以及业内人士的分析,MySpace失败的主要原因已经摆在了面前:用户体验比Facebook差。而这种“差”不仅仅表现在如界面、导航等最基础的使用体验方面,还在于功能上。
资深分析师亚历克斯认为MySpace的陨落“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MySpace对用户的反应过慢。比如,MySpace比Facebook推出资料更新系统的时间晚了一年多”。
Myspace的败退让人联想到与它有相似经历的另一家美国社交网站——Bebo。
在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的同一年,AOL以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Bebo。而在今年的6月份,AOL却以不到1000万美元的价格将Bebo卖给一家私人企业。
“MySpace 和Bebo 失败的原因是一样的:缺少创新,页面加载速度太慢,功能推出滞后。”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Facebook在2006年就推出了‘news feed’,一项能让用户的主页面自动更新朋友动态的功能。直到第二年,MySpace才拥有了类似功能。”
最初,Facebook的服务只是面向大学生,“但随着Facebook打破受众范围限制,MySpace的春天也就到了尽头。”亚历克斯表示。
变身内容分享网站
“过去,MySpace的界面很灰暗、杂乱,不过,新界面设计得简单明了,有点像Facebook的界面了。”《Media Week》的编辑麦克在看过MySpace于8月推出的新版用户主页后,发此感慨。有评论员甚至把这一新主页称为“Facebook风格的主页”。
MySpace似乎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主要问题,并开始对症下药。
除了翻新界面,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外,Myspace还在应用方面下起了苦功:在新界面中,添加了两个新功能——“我的材料”和“推荐”。前者可以帮助用户方便地浏览自己的照片、视频、音乐等文件,而不用离开自己的主页;后者则会向用户推荐符合其喜好的游戏或是可能认识的朋友等。
但有时候错过了时机就难再翻身。业内人士Ray并不认为MySpace此时发力用户体验,能帮它夺回用户。MySpace似乎也有自知之明。因而,它将希望寄托在更激进的策略——改变定位上。
打开MySpace 和Facebook的官方网站,你能深切地体会到两者在定位上的区别。在MySpace 上,到处充斥着音乐会、票务信息等以音乐为主的各类信息。
“MySpace和Facebook的差别从两者的标语也可以看出来。”MySpace的首席财务官斯特拉特指出。在Facebook上,用户能看到这样一句标语——“你在想什么”,而在MySpace上,标语则变为“你想分享什么”。
MySpace近几个月的频频动作更能证明它的转变。5月份,一个被称为“MySpace 音乐”的服务正式落地。随后,MySpace推出了一项被命名为“罗密欧”的音乐功能。8月中旬,MySpace宣布收购社交通信服务商Threadbox的部分资产。这家公司的服务能让一组网络用户共享邮件、链接、文件等。紧接着,可在Facebook上分享MySpace中音乐等内容的同步功能也与用户见面。在MySpace看来,自己与Facebook俨然是一对互补的伙伴。
从MySpace的态度和这一系列举措不难看出,它欲将自己打造成内容分享网站:一边扩展以音乐为主的内容和相关应用,一边寻求分享的方式。
而这一定位,或许是它与Facebook直接抗争,连连失利后的无奈变身。
抓住隐私问题带来的机遇
“也许,Facebook会成为隐私问题的牺牲品。”一位分析师的判断显得有些危言耸听。不过,这种预言并非空穴来风。
一家出版社的高层丹尼尔透露,自己在雇佣员工前,都会先在Facebook上浏览他们的相关信息,以此作为招聘与否的依据之一。“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应聘者在Facebook上挂着自己的醉酒照片,于是,我直接将他排除在外。” 丹尼尔说道。
相信谁都不愿自己的信息被不相关的人获得,但是,这是身处社交网站不可避免的危险。
不过,危中有机。Bebo就看到了机会:很多用户的父母都在Facebook上,这导致部分用户因担心自己的动向被父母掌握而离开这一社交网站。于是,Bebo计划做一个可对朋友进行严格筛选的网站,只有通过筛选的朋友才能获得用户的信息。
不好说Bebo的策略能否奏效,但隐私问题对社交网站的跟随者来说倒是个不错的突破口,比如My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