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文章阐述了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认识上的误区,提出了创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的五项对策,强调了专业课教师应认真发掘各门课程中蕴涵的思想道德引导资源,促进学生德智并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教学 道德引导
[作者简介]许金招(1953- ),男,广东饶平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广东广州51045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ZY041)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0-0039-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作为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专业课教师又占学校教学人员的大部分,如果这些资源不与思想道德引导结合起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深入持久。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提高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的内涵解读
道德作为一种指导性的社会规范,其标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进人与人关系的优化、高尚,使人们相互之间能进行“道德的”交往;另一方面是维系、促进社会的存在、完善和发展。由此,可以说,所谓道德引导就是一种接受、内化社会规范,通过获得、体验、综合建构等途径,形成并完善道德信念与行为的价值性学习。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中的道德引导是指教师在有目的、有计划的专业教学活动中,通过知识传授、学科渗透、师生互动和人格感染,以自己正确思想观点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其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技术学校。“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实习教学为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方法。显然,在高职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是置于首位的,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工作是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专任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引导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误区一: 对育人分工认识上的片面性
部分专任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团干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事,把育人片面地看做是做思想政治工作,认为自己将专业课知识授予学生,潜心科研,提高学识水平,就尽到了职责。他们忘记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专业课教学不仅要传授本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二)误区二: 对育人功能认识上的片面性
当前,我们的教育仍然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完满人格的培养;偏重把学生训练成某方面的“专业人才”,而非既能做事又能做人的“通才”,这些教师关注“成才教育”而忽略了“成人教育”。部分专任教师专注于促使学生在某个专业方向上的发展,没有以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来要求自己的工作,从而导致有些大学生“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
(三)误区三:对育人方法认识上的片面性
这部分专任教师认为,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引导是相对独立的,两者没有结合的可行性。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引导所表现出的随机渗透性,而非强制灌输的内在特点,正是实现专业课与思想道德引导功能相结合的重要依据。从教育形式看,相对于教育教学目的较明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引导的随机渗透性教育,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有助于消除大学生从传统说教方式中产生的逆反心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创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的对策
高职院校的教书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以外,更需要制度保障和机制建设,以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保证教书育人的效果和有效性。
(一)建立正确的教书育人政策导向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工作难以开展的原因,除认识上的片面性以外,现行的一些政策规定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现行的职称评定办法,只看科研论文的多少、教学时数的多少以及外语水平的高低,而育人工作只是参考条件,是个“软指标”。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调整政策,不仅要把教师的教书育人作为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而且要把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与科研论文、学术著作并重。同时,还要把教书育人工作同评优选模、调整工资、出外进修、生活待遇等教师关心的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
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只有拥有良好的监督约束机制,才能把制定的评价方法、激励措施落实。监督的内容以教师育人的行为为对象,具体说来可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师生交流情况、师生关系、指导学生情况、教师的仪表形象、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技巧、教师教学水平技巧和学术道德等方面。
(二)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促进“教书”与“道德引导”的有机结合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引导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高职学生的首选,所以许多学生对学有专长的专业课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不仅相信他们传授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相信他们讲授的为人处世之道,专业课中渗透思想道德引导更利于学生接受。
教书育人,并不是说要教师都在课堂上进行道德引导演说,而是要求教师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开展思想道德引导教育。如在讲专业课时可以阐明本课程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肯定我国在本学科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又提出与国外相比存在的差距,以及应如何缩短差距,把今天的学习同今后的工作、同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介绍本学科中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治学精神时,可以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历史学、社会伦理学的角度去学习和研究,引导他们分清生活中的是非曲直,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在网络课程中讲到防病毒及黑客问题时,可结合一些案例,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把道德引导延伸到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实训教学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之中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课教师应在“以专业课为重点,以实践课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中把道德引导延伸到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实训教学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之中。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大部分是技术科学,是人们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论证得到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敬业精神、职业责任感和遵章守纪的职业道德。如通过室内设计、会计等专业的实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网络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养成遵章守纪的好习惯;通过建筑工地的施工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工作严谨和高度负责的品质。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时,可结合一些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专业技术工作中的一些疏忽将会给国家、企业及个人造成巨大的损失,从而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在包括社会调查、智能服务、科技开发和劳动锻炼等方面的社会实践中,专业课教师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专业性指导,从而使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中,这种思想道德引导资源随处可见,只要专业课教师耐心、持之以恒地去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就可获得滴水穿石之功效。
(四)道德引导体现在专任教师的从严管理和热忱关怀中
当前,少数大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松散、社会公德意识不强等现象,对学生严格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道德引导必须坚持从严管理的原则,加强养成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思想根源,不护短,不回避,敢于正面引导和批评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思想,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传授知识、情感交流和做好思想道德引导工作的基础。所以,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要耐心、平等、真诚地与他们沟通,帮助分析、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深层次问题。
(五)专业课教师的“身教”是最具影响力的思想道德引导资源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就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们的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的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教师对本学科的感情、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真、执著、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学生的热爱、信任、平等、严格、循循诱导的态度,对真理的探求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修正错误的勇气和对待困难的顽强拼搏精神,幽默、机智、严谨、求实的风格,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都给学生思想以启迪,并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又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教师只有站在学术理论的前沿才会对学生有说服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多到现场参加锻炼,由教学一面手,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然后再通过交流,找到师生双方都感兴趣的对话空间,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渗透至学生心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学生,使思想道德引导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吴琼.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现代教育科学,2006(1).
[2]王政.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J].辽宁警专学报,2007(7).
[3]苏圣儒,刘艳君.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育人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4]齐日麦图,白玉霞.论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责和途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7).
[5]胡国芬,严军.试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J].科教文汇,2009(4).
[6]唐爱民,刘晓.道德学习的哲学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教学 道德引导
[作者简介]许金招(1953- ),男,广东饶平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广东广州51045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ZY041)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0-0039-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作为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专业课教师又占学校教学人员的大部分,如果这些资源不与思想道德引导结合起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深入持久。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提高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的内涵解读
道德作为一种指导性的社会规范,其标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进人与人关系的优化、高尚,使人们相互之间能进行“道德的”交往;另一方面是维系、促进社会的存在、完善和发展。由此,可以说,所谓道德引导就是一种接受、内化社会规范,通过获得、体验、综合建构等途径,形成并完善道德信念与行为的价值性学习。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中的道德引导是指教师在有目的、有计划的专业教学活动中,通过知识传授、学科渗透、师生互动和人格感染,以自己正确思想观点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其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技术学校。“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实习教学为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方法。显然,在高职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是置于首位的,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工作是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专任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引导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误区一: 对育人分工认识上的片面性
部分专任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团干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事,把育人片面地看做是做思想政治工作,认为自己将专业课知识授予学生,潜心科研,提高学识水平,就尽到了职责。他们忘记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专业课教学不仅要传授本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二)误区二: 对育人功能认识上的片面性
当前,我们的教育仍然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完满人格的培养;偏重把学生训练成某方面的“专业人才”,而非既能做事又能做人的“通才”,这些教师关注“成才教育”而忽略了“成人教育”。部分专任教师专注于促使学生在某个专业方向上的发展,没有以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来要求自己的工作,从而导致有些大学生“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
(三)误区三:对育人方法认识上的片面性
这部分专任教师认为,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引导是相对独立的,两者没有结合的可行性。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引导所表现出的随机渗透性,而非强制灌输的内在特点,正是实现专业课与思想道德引导功能相结合的重要依据。从教育形式看,相对于教育教学目的较明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引导的随机渗透性教育,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有助于消除大学生从传统说教方式中产生的逆反心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创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的对策
高职院校的教书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以外,更需要制度保障和机制建设,以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保证教书育人的效果和有效性。
(一)建立正确的教书育人政策导向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工作难以开展的原因,除认识上的片面性以外,现行的一些政策规定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现行的职称评定办法,只看科研论文的多少、教学时数的多少以及外语水平的高低,而育人工作只是参考条件,是个“软指标”。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调整政策,不仅要把教师的教书育人作为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而且要把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与科研论文、学术著作并重。同时,还要把教书育人工作同评优选模、调整工资、出外进修、生活待遇等教师关心的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
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只有拥有良好的监督约束机制,才能把制定的评价方法、激励措施落实。监督的内容以教师育人的行为为对象,具体说来可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师生交流情况、师生关系、指导学生情况、教师的仪表形象、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技巧、教师教学水平技巧和学术道德等方面。
(二)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促进“教书”与“道德引导”的有机结合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引导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高职学生的首选,所以许多学生对学有专长的专业课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不仅相信他们传授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相信他们讲授的为人处世之道,专业课中渗透思想道德引导更利于学生接受。
教书育人,并不是说要教师都在课堂上进行道德引导演说,而是要求教师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开展思想道德引导教育。如在讲专业课时可以阐明本课程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肯定我国在本学科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又提出与国外相比存在的差距,以及应如何缩短差距,把今天的学习同今后的工作、同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介绍本学科中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治学精神时,可以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历史学、社会伦理学的角度去学习和研究,引导他们分清生活中的是非曲直,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在网络课程中讲到防病毒及黑客问题时,可结合一些案例,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把道德引导延伸到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实训教学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之中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课教师应在“以专业课为重点,以实践课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中把道德引导延伸到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实训教学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之中。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大部分是技术科学,是人们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论证得到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敬业精神、职业责任感和遵章守纪的职业道德。如通过室内设计、会计等专业的实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网络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养成遵章守纪的好习惯;通过建筑工地的施工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工作严谨和高度负责的品质。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时,可结合一些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专业技术工作中的一些疏忽将会给国家、企业及个人造成巨大的损失,从而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在包括社会调查、智能服务、科技开发和劳动锻炼等方面的社会实践中,专业课教师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专业性指导,从而使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中,这种思想道德引导资源随处可见,只要专业课教师耐心、持之以恒地去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就可获得滴水穿石之功效。
(四)道德引导体现在专任教师的从严管理和热忱关怀中
当前,少数大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松散、社会公德意识不强等现象,对学生严格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道德引导必须坚持从严管理的原则,加强养成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思想根源,不护短,不回避,敢于正面引导和批评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思想,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传授知识、情感交流和做好思想道德引导工作的基础。所以,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要耐心、平等、真诚地与他们沟通,帮助分析、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深层次问题。
(五)专业课教师的“身教”是最具影响力的思想道德引导资源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就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们的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的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教师对本学科的感情、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真、执著、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学生的热爱、信任、平等、严格、循循诱导的态度,对真理的探求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修正错误的勇气和对待困难的顽强拼搏精神,幽默、机智、严谨、求实的风格,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都给学生思想以启迪,并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又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教师只有站在学术理论的前沿才会对学生有说服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多到现场参加锻炼,由教学一面手,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然后再通过交流,找到师生双方都感兴趣的对话空间,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渗透至学生心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学生,使思想道德引导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吴琼.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现代教育科学,2006(1).
[2]王政.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J].辽宁警专学报,2007(7).
[3]苏圣儒,刘艳君.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育人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4]齐日麦图,白玉霞.论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责和途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7).
[5]胡国芬,严军.试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J].科教文汇,2009(4).
[6]唐爱民,刘晓.道德学习的哲学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