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与完善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tein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为加以监视、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第二次修改对监视居住强制措施进行了大幅改动,现就指定住所监视居住在适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争议及完善措施予以浅析。
  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的原则
  (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原则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是刑诉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对违法犯罪行为决不能姑息放纵,另一方面在司法过程中更应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这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当前,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侦查水平还较低,许多案件还依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来印证,言词证据在一定时期内还起着重要作用。对于重大贪污、贿赂犯罪等重大疑难案件,法定讯问时限结束后无确凿证据可以拘留、逮捕,如果单从保障人权出发一律放人的话,很可能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或者犯罪行为继续,而这种情况下,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
  (二)批准程序严格化和适用慎重性原则
  监视居住的目的为了减少羁押,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并未达到此目的,反而成了一种新的变相羁押。同时因为其期限长达6个月,远超过拘留、逮捕期限,如果该权力一旦滥用,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侵害将极其严重。因此,在法律规定上,新刑诉法司法解释应该对其批准程序严格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应该秉持慎重性原则,不能所有案件一过讯问期限均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最大程度的减少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运用。
  二、制定住所监视居住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何为无固定住处情形
  父母、子女的房产可否认定为犯罪嫌疑人的固定住处?犯罪嫌疑人不予父母或者子女共同生活,但父母或子女均拥有房产,这种情况下能否认定犯罪嫌疑人无固定住处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租住的房屋是否属于固定住处?租房居住的人是否属于无固定住处?同时,许多寄居在亲戚、朋友家的人是否属于无固定住处?
  (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监督问题
  新刑诉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那么如何对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由哪个部门监督?通过何种途径进行监督,是通过参与决定、执行进行监督,还是参与外的监督?对于逮捕案件,侦查监督部门需要介入逮捕审批,那么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否需要侦查监督部门介入?
  三、对完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建议
  (一)关于指定居所的范围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犯罪嫌疑人没有自有房产,父母子女有房产的,可以视为犯罪嫌疑人有固定住处,同时犯罪嫌疑人可以确保监视居住期间住房安定性的,应该视为有固定住所。比如,租住的房屋,如果监视居住期间,房屋可以正常租住,这时房产对于犯罪嫌疑人来讲是租还是自有,在刑诉法上意义不大,应该视为有固定住所。如果一概视租住房屋为无固定住处,那么对于流动人口、外来人口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情形就会大范围出现,这就会引发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立法不公的现象出现。
  (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和批准部门
  新刑诉法规定“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据此可以推出在期限上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最长期限是六个月;“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由此可以推出在执行方式上,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不允许家属与犯罪嫌疑人共同生活,人身限制性比普通监视居住大。笔者认为,综合研究拘留、逮捕的期限和审批程序,在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之间找到平衡点,可以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做出如下规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不满十日的,由侦查机关批准,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十日以上的,应该报侦查监督部门批准。”之所以如此规定,一是考虑了惩罚犯罪的需要。侦查部门具有拘留的权力,因此在一定期限内应该赋予侦查部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批准权,以此来替代羁押性较高的拘留强制措施。考虑到侦查的需要,这个期限定在十日之内较为妥帖;二是出于保障人权的需要,超过十日,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遭侵害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因此参照拘留到期后可以申请逮捕的方式,可以在十日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后适时地要求侦查监督部门介入,是否需要继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应该由侦查监督部门批准。
  (作者通讯地址:辽宁省台安县人民检察院,辽宁 台安 114100)
其他文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同时,必须严肃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渎职犯罪。本文从分析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出台的背景入手,分析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的意义,进而讨论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的犯罪构成,并努力找出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的法律适用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出台的背景  我国的食品安全实行过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解读及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中对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作了内涵分析,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而富有国家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在党员比例超过80%甚至是90%的前提下,在强化党建工作的基础上,探
期刊
新修订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所规定,“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也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经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人员应当出庭”。该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
期刊
摘 要:修改后刑诉法明确规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对审查逮捕制度作了一定修改。检察机关在开展审查逮捕工作时,要同时注重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使二者保持适度的比例,符合比例原则。具体而言,比例原则在逮捕必要性分析、犯罪嫌疑人权利、非法证据排除、附条件逮捕中的均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  关键词:比例原则;审查逮捕;保障人权;社会公益  通说认为,广义的比例原则包括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以及狭义的比例原则。由
期刊
当前职务犯罪隐蔽化、智能化、期权化、国际化现象突出,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履职行为的社会敏感性和关注度增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而另一方面,侦查信息化战略要求职务犯罪侦查机关把侦查重心放在获取信息、调查取证上,通过信息引导侦查,准确研判侦查方向、侦查重点,切实做到在尊重和保障人权前提下及时有效地查办职务犯罪案件。  一、“微反应”的研究现状  “微反应”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属于心理应激反
期刊
摘 要:开展社区矫正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种有效的行刑社会化的方式,其本质就在于对未成年犯进行治理、修复,为犯罪人建立再社会化的桥梁。本文通过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法院管理模式进行新的构建,力求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做到避免未成年犯再犯罪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法院管理  社区矫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职能、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尽管目前法院在参与社区矫正时遇到一些问题和困
期刊
一、对没收程序法律条文的解读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第五编“特别程序”中的第三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中规定了四个条文。根据该规定,没收程序可以分为启动、受理、公告、审理、裁定、上诉和抗诉及回转七个具体程序,以下笔者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程序进行详细分析。  (一)启动程序  新刑诉法第280条第3
期刊
摘 要:我国刑法第九十三条对受贿罪主体做出了较为明确界定,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院对受贿罪主体进行更为具体的解释,范围有所扩充。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农村基层工作人员是否成为受贿罪的主体界定还是存在着分歧,本文以具体的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受贿案件为引,阐述受贿罪主体的本质特征,最终分析农村基层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贿赂行为的定性。  关键词:受贿;农村基层组织;主体  案例:2008年上半年,经某村村委
期刊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由此,我国刑事诉讼中已全面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对于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加强侦查监督,避免冤假错案,意义重大。就刑事案件而言,起诉意见和起诉决定固然重要,但在庭审环节所有证据都会在法庭上接受各方当事人的质证,只有经质证才能最后成为定案的证据。所以,公诉人如何
期刊
摘 要:在各国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中,集中体现刑事诉讼法律价值追求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得以广泛确立,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刑事诉讼基本证据规则之一,更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权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标志。当前新的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也出台了相关的解释,重点对非法证据的排除进行了规定,但从实务的视角来看,仍过于原则性、笼统化,从而导致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的行为屡见不鲜。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