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对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方法:在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前、后对302名高职新生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的测试。结果:在心理健康素质方面,团体训练后新生在适应、人际、自我、应付方式等因素上和总体上的得分显著的提高了。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团体训练后被试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和总分上的得分显著的降低了。结论:对高职新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可以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进而提高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SCL-90;AMQS;团体训练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给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压力,来自学业、人际关系、恋爱、就业的困扰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调查显示,71.3%的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生活事件的压力,28.6%的学生承受着压力带来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困扰,这给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
但是,面对同样的压力环境,为什么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却差异显著呢?其根本原因是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素质是在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概念,对其内涵的理解目前心理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2,3]。我们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2]。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核心因素。所以,要想提高在校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近年来有关专家对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进行了较充分的探讨[4,5]。
然而,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素质,进而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着重考察团体训练对提高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素质方面的作用,这不仅有助于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途径,而且有助于及早关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切实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高职新生302名(年龄在18-21岁之间)。最后的有效被试298名,其中男生163名,女生135名,平均年龄19.2±1.6岁。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AMQS)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测评手段。该量表为自评量表,4级计分,包括8个分量表——适应、人际、个性、动力系统、自我、归因方式、应付方式和认知风格。相关研究表明,该调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6,7]。
本研究同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评手段。该量表为自评量表,5级评分,包括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有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以及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内容。各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77~0.99之间,能很好地反映出受测者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真实性。通过让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无该症状做出评定,来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严重程度如何[8]。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首先,对高职新生进行AMQS和SCL-90两量表测评,掌握团体训练前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然后,对被试进行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9];最后,对团体训练后的被试进行相同的量表测评,对比前后两次测试的结果以得出团体训练的效果。
这里的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干预时间共8次,每次2小时,在大教室中进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团体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依托,结合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知识竞赛、案例分析、即兴演讲、歌曲欣赏等多种灵活多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情、意多方位干预。干预内容包括4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个体心理资源,通过了解自我、分析自我,从而更加接纳自我、明确目标,学会培养坚强意志和塑造积极自信的个性;二是丰富学生的社会心理资源,通过了解自己的社交心态和交往模式,在沟通交流中相互探讨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从而增加自己的社会适应功能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工作条理化训练,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压力,提高自己的应挫能力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四是通过艾理斯的情绪ABC理论,学习情绪调控训练实践,学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适时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自己的情绪健康。
四、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结果
1.团体训练前后学生AMQS各因素得分比较(X土S):
因素 训练前 训练后 T检验结果
适应 2.83±0.37 2.98±0.42 显著提高(p<.01)
人际 2.85±0.37 2.94±0.40 显著提高(p<.01)
个性 2.86±0.35 2.88±0.38 无显著差异
动力系统 2.74±0.29 2.77±0.35 无显著差异
自我 2.72±0.36 2.79±0.35 显著提高(p<.05)
归因方式 2.89±0.31 2.92±0.31 无显著差异
应付方式 2.70±0.32 2.76±0.36 显著提高(p<.05)
认知风格 2.72±0.29 2.74±0.32 无显著差异
总分 2.84±0.34 2.89±0.37 显著提高(p<.05)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高职新生在适应、人际、自我、应付方式等因素上和总分上的得分显著的提高了。而在个性、动力系统、归因风格、认知风格等因素上得分则没有显著变化。
2.团体训练前后高职新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X土S):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高职新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和总分上的得分显著的降低了。而在躯体化、焦虑和其它等因子上得分则没有显著变化。
六、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针对高职新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进而提升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来说,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能够提高新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自我接纳水平、学会合理的应对压力的方式和加强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整体上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这些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使得新生们的心理问题大为减少,心理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团体训练对新生的个性和动力系统两因素无显著提升,这说明这两个心理素质因素不是短期可以培养和改善的,而是长期养成的行为模式。颇感意外的是归因方式和认知风格两素质因素也無显著变化,按照当初的团体训练设计,艾利斯ABC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就是针对这两个因素的。可能的原因是,本次训练中的学生们并没有真正掌握该理论,或者是还没有把它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以,如何提高这两个心理健康素质因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出确切结论。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0,6:40-45.
[2]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43-146.
[3]沈德立,马慧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567-571,
[4]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582-585.
[5]郑希付.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访谈研究[J].2004,2:572-576.
[6]江光荣,胡博.心理健康素质自我量表的编制及初步检验[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95-100.
[7]张大均,江琦.《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81-84.
[8]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1999:
31-35.
[9]薛朝霞,梁执群等.心理素质训练改善大学生情绪健康水平的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079-108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SCL-90;AMQS;团体训练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给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压力,来自学业、人际关系、恋爱、就业的困扰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调查显示,71.3%的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生活事件的压力,28.6%的学生承受着压力带来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困扰,这给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
但是,面对同样的压力环境,为什么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却差异显著呢?其根本原因是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素质是在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概念,对其内涵的理解目前心理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2,3]。我们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2]。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核心因素。所以,要想提高在校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近年来有关专家对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进行了较充分的探讨[4,5]。
然而,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素质,进而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着重考察团体训练对提高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素质方面的作用,这不仅有助于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途径,而且有助于及早关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切实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高职新生302名(年龄在18-21岁之间)。最后的有效被试298名,其中男生163名,女生135名,平均年龄19.2±1.6岁。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AMQS)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测评手段。该量表为自评量表,4级计分,包括8个分量表——适应、人际、个性、动力系统、自我、归因方式、应付方式和认知风格。相关研究表明,该调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6,7]。
本研究同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评手段。该量表为自评量表,5级评分,包括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有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以及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内容。各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77~0.99之间,能很好地反映出受测者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真实性。通过让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无该症状做出评定,来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严重程度如何[8]。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首先,对高职新生进行AMQS和SCL-90两量表测评,掌握团体训练前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然后,对被试进行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9];最后,对团体训练后的被试进行相同的量表测评,对比前后两次测试的结果以得出团体训练的效果。
这里的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干预时间共8次,每次2小时,在大教室中进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团体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依托,结合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知识竞赛、案例分析、即兴演讲、歌曲欣赏等多种灵活多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情、意多方位干预。干预内容包括4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个体心理资源,通过了解自我、分析自我,从而更加接纳自我、明确目标,学会培养坚强意志和塑造积极自信的个性;二是丰富学生的社会心理资源,通过了解自己的社交心态和交往模式,在沟通交流中相互探讨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从而增加自己的社会适应功能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工作条理化训练,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压力,提高自己的应挫能力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四是通过艾理斯的情绪ABC理论,学习情绪调控训练实践,学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适时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自己的情绪健康。
四、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结果
1.团体训练前后学生AMQS各因素得分比较(X土S):
因素 训练前 训练后 T检验结果
适应 2.83±0.37 2.98±0.42 显著提高(p<.01)
人际 2.85±0.37 2.94±0.40 显著提高(p<.01)
个性 2.86±0.35 2.88±0.38 无显著差异
动力系统 2.74±0.29 2.77±0.35 无显著差异
自我 2.72±0.36 2.79±0.35 显著提高(p<.05)
归因方式 2.89±0.31 2.92±0.31 无显著差异
应付方式 2.70±0.32 2.76±0.36 显著提高(p<.05)
认知风格 2.72±0.29 2.74±0.32 无显著差异
总分 2.84±0.34 2.89±0.37 显著提高(p<.05)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高职新生在适应、人际、自我、应付方式等因素上和总分上的得分显著的提高了。而在个性、动力系统、归因风格、认知风格等因素上得分则没有显著变化。
2.团体训练前后高职新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X土S):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高职新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和总分上的得分显著的降低了。而在躯体化、焦虑和其它等因子上得分则没有显著变化。
六、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针对高职新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进而提升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来说,团体心理健康素质训练能够提高新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自我接纳水平、学会合理的应对压力的方式和加强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整体上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这些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使得新生们的心理问题大为减少,心理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团体训练对新生的个性和动力系统两因素无显著提升,这说明这两个心理素质因素不是短期可以培养和改善的,而是长期养成的行为模式。颇感意外的是归因方式和认知风格两素质因素也無显著变化,按照当初的团体训练设计,艾利斯ABC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就是针对这两个因素的。可能的原因是,本次训练中的学生们并没有真正掌握该理论,或者是还没有把它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以,如何提高这两个心理健康素质因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出确切结论。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0,6:40-45.
[2]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43-146.
[3]沈德立,马慧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567-571,
[4]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582-585.
[5]郑希付.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访谈研究[J].2004,2:572-576.
[6]江光荣,胡博.心理健康素质自我量表的编制及初步检验[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95-100.
[7]张大均,江琦.《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81-84.
[8]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1999:
31-35.
[9]薛朝霞,梁执群等.心理素质训练改善大学生情绪健康水平的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079-108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