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广西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50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大力推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技能培养,立足教改创特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以特色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的办学新路子。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全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区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被教育部确定为“承担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职业学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学校”。
一、更新办学观念,理清办学思路
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理念,走提升内涵、扩大规模、创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大胆进行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加大品牌专业建设,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在办学过程中,坚持贯彻落实五个办学原则:一是坚持服务机电行业的原则。立足广西机电行业发展,放眼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对机电人才的需求,培养大量满足机电生产管理类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坚持服务社会的原则。立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城市人口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服务社会。三是坚持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原则。把技能培训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环节,强化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造就一大批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四是坚持以创新求发展的原则。紧跟市场需求,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把握新特点,探索新规律,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模式。五是坚持开放式办学原则。学校和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相互贯通,紧密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教育方式。由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正确,办学方向明确,全面深入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一,抓好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制订出台的《关于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和职业资格等级培训考核奖励办法》规定,在职教师凡是取得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分别给予7000元、10000元、20000元的奖励;在职教师参加本专业职业资格培训者,凡是获得技师证书、高级技师证书,学校分别给予500元和800元的奖励。目前,学校已有38人通过在职进修获得研究生学历。这些激励机制,使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第二,抓“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2005年以来,先后选派6名教师参加国家教育部“名师工程师资培训班”;利用寒暑假选派25名教师到国家师资培训基地进行技术培训:选派40多名教师到自治区教育厅师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选送3名专业骨干教师到德国接受培训;先后组织60多位专业教师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四川长虹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为期1-3个月的考察学习,全面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学校还积极支持和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鼓励教师考取各种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成为“教师型”教师。目前,我校有“双师型”教师50人,占专业课教师的60,24%。
第三,抓教改立项,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学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各级教研教改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规定教师一年至少要完成一篇论文,对获得教研立项、论文发表的教师进行奖励。2006年以来,学校有30多位教师获校外教改立项或教研成果奖,已结题12项,获奖7项。2006年,由李建明老师主持承担的自治区教改立项项目“目标逆向教学法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与研究”荣获广西教育厅项目成果二等奖;由邓朝霞老师主持承担的自治区教改立项项目“实施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和研究”荣获广西教育厅项目成果一等奖;由苏福业副校长主持承担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改立项项目“职业院校课程适应‘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荣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学会评选三等奖。2009年,蓝振强主持的《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实践与研究》获自治区教育厅广西中职校教改成果二等奖;黄荣亿主持的《中等职业学校强化技能培训的研究于实践》获广西中职校教改成果三等奖;蓝其高主持的《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获广西中职校教改成果三等奖;邓朝霞主持的《中等专业职业教育校内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电子实训基地个案》获广西中职校教改成果三等奖。此外,近三年我校教师在公开刊物发表教学论文300多篇,有200多篇论文获校外各级刊物、各级学术学会教科所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
第四,抓岗位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学校坚持开展教师的岗位培训,通过各种培训和教学竞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是岗前培训,每年均对所有新教师进行以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二是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如开展普通话培训、课堂授课技巧培训等。三是组织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的说课比赛、优质课比赛等活动。四是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公开课、观摩课、参观学习等活动。五是现代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开设多期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六是举办专题的教育教学培训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诸如近两年,我校先后邀请张治忠等10多位区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到我校举办“行为导向教学法”、“学生德育工作和班主任队伍建设”、“项目教学法”和“教学心理知识讲座”等培训班。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使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普遍提高。2006年以来,学校共投入的教师进修培训经费达123.74万元。
第五,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活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近几年,学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各项教学竞赛活动,使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庞广富老师获全国首届电气智能技术应用大赛三等奖;2006年,姚智、卢建勤老师分别获全国中职学校技能型教案设计与说课比赛电子类专业一等奖,谭焱老师获计算机类专业一等奖,庞广富老师获电子类专业二等奖,是参加全国“高校杯”教案电子类、计算机类比赛中全国获奖最多、名次最好的中职学校;2006年左玉萍老师获广西英语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2007年,吴峰老师获全国中职杯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在广西教育厅组织的 2007年“语文出版社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数学案例式教学改革方案设计比赛中,蒋瑞娟和蒙楠老师、廖桂芬和陈宇前老师、周旋和庞广富老师分别获得广西中职语文、数学案例式教学方案设计比赛一等奖;在2007年广西教育厅组织的教师技能比赛中,邓朝霞老师获广西中职学校教师电子技能大赛二等奖,李建明和庞广富老师获三等奖;2008年李健龙老师获由自治区劳动厅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数控大赛南宁赛区选拔赛数控铣工第三名。2008年11月,“高教社杯”第三届全国中职学校财经与商贸类创新杯说课比赛,廖春燕老师获“二等奖”、陈宇前老师获“三等奖”。2009年,吴峰、马平、李绿波、谭焱、王德义、庞广富、崔毅、梁文与老师踊跃报名参加“广西中职学校课件大赛”,参赛课件6件,全都获奖,获奖率100%,排参赛学校第一名,获奖数排第三名,充分展示了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实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加强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搞好专业教学改革
学校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搞好专业改革。
第一,根据社会市场的不断变化和需求,设置新专业和改造旧专业,使它们不断焕发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中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学校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的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内容的变化,按照够用、适用的原则,将相关的两门课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整合开发为一门课程,实现课程综合化。近年来,学校的机械专业科、汽车专业科和电子专业科已基本完成各个专业的课程整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还注意引人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对课程体系和知识进行优化。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学校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积极使用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拟演练法、现场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等适合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教学过程中的的互动培养的职业能力,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由封闭式的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学校还鼓励和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在能力教学方面,增加现场教学,有条件的课程全部采用现场教学方法,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汽车修理专业、机制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等大部分课程全采用了现场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教学效果好,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第四,注重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开发。学校始终把教材建设摆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为了进一步充实、完善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和适用性,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中职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近几年,学校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部分校内自用教材。学校自编内部使用的教材有《热工与流体基础》、《制冷原理及设备》、《制冷压缩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电脑文字录入与文书编辑上机实习指导书》、《数控机床》等30多种。参编了全国使用的教材《电机与拖动》,还参编了《电工工艺》、《家用电器维修》等两种全区中专教学试用教材。教材的建设,实现了各专业主要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文化课教材基本配套,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四、精心打造品牌专业
近几年,学校以建设自治区示范性专业为目标,努力打造品牌专业。在示范性专业建设过程中,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教育部颁发的重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对示范性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规划,确定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示范专业并加以重点建设。在示范性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示范性专业建设要求,认真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名师工程师资培训班”;利用寒暑假选派教师到国家师资培训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自治区教育厅师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还选送多名骨干教师到国内大型驰名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全面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打造品牌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示范性专任教师中已有23名教师取得高级技师证书,15名教师取得技师证书,22名教师取得中高级工技术等级证书。
在搞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学校还加大示范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力度。近三年,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筹措办学经费,共投入1500多万元用于骨干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购买实训实习教学设备。学校的实训实习条件得到更大改善。2005年3月,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广西教育厅确定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
实践证明。示范性专业的建设,品牌专业的打造,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每年报读示范性专业的人数逐年增多,现在就读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等3个示范性专业的在校生人数达3361人,占到全校在校生总人数45.6%,品牌专业的优势日益凸现,学校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近几年,学校除了投入近2500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外,还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采取内外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生产实训体系。
近几年,学校共投入1800多万元用于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校的实训条件大为改善。目前,学校建有包括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进口的先进设备在内的56间实验室和能容纳400人同时进行车、铣、刨、钳、焊等工种实习的校内实习工厂,建有自治区级“汽车实训基地”和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设备总值2900多万元。还建有两个比较大型的校外实训基地—都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和纬创电子有限公司。
六、突出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
学校非常注重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推行校内专业技能“比武”制度。通过举办一系列技能和学科知识竞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和学科知识竞赛的项目有“应用文写作比赛”、“汽车维修技能竞赛”、“电子技能竞赛”、“数控技能大赛”等多个项目。通过定期举办全校性的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努力提高学生技能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为他们日后尽快适应企业岗位打基础。由于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动手技能强,综合素质高。近几年,学生在参加广西教育厅举办的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8年以来,学生参加广西中职学校技能大赛2008年、2009年获“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24人次,“三等奖”39人次,获全国“三等奖”2项,位居广西各中职学校前列。
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立足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通过与行业企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出口与企业对接,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互惠共赢为基础、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成为学校一个鲜明的办学特色。
从2003年开始,学校先后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准精密模具(深圳)有限公司、广东风华高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佛山华永科技有限公司、北大青鸟信息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协议,先后开办“富士康女子高中班”、“鸿准高中班”、“鸿准初中班”“北大青鸟班”、“风华科技班”、“纬创班”等特色班,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固定实习基地和学生的就业基地,实现教学与生产协调,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2006年以来,先后有1200多名学生根据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方式到企业从事为期2个月、半年或一年不等的生产实践活动。2006年10月,教育部确定学校为“全国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学校”。
一、更新办学观念,理清办学思路
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理念,走提升内涵、扩大规模、创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大胆进行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加大品牌专业建设,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在办学过程中,坚持贯彻落实五个办学原则:一是坚持服务机电行业的原则。立足广西机电行业发展,放眼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对机电人才的需求,培养大量满足机电生产管理类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坚持服务社会的原则。立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城市人口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服务社会。三是坚持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原则。把技能培训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环节,强化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造就一大批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四是坚持以创新求发展的原则。紧跟市场需求,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把握新特点,探索新规律,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模式。五是坚持开放式办学原则。学校和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相互贯通,紧密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教育方式。由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正确,办学方向明确,全面深入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一,抓好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制订出台的《关于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和职业资格等级培训考核奖励办法》规定,在职教师凡是取得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分别给予7000元、10000元、20000元的奖励;在职教师参加本专业职业资格培训者,凡是获得技师证书、高级技师证书,学校分别给予500元和800元的奖励。目前,学校已有38人通过在职进修获得研究生学历。这些激励机制,使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第二,抓“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2005年以来,先后选派6名教师参加国家教育部“名师工程师资培训班”;利用寒暑假选派25名教师到国家师资培训基地进行技术培训:选派40多名教师到自治区教育厅师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选送3名专业骨干教师到德国接受培训;先后组织60多位专业教师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四川长虹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为期1-3个月的考察学习,全面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学校还积极支持和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鼓励教师考取各种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成为“教师型”教师。目前,我校有“双师型”教师50人,占专业课教师的60,24%。
第三,抓教改立项,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学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各级教研教改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规定教师一年至少要完成一篇论文,对获得教研立项、论文发表的教师进行奖励。2006年以来,学校有30多位教师获校外教改立项或教研成果奖,已结题12项,获奖7项。2006年,由李建明老师主持承担的自治区教改立项项目“目标逆向教学法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与研究”荣获广西教育厅项目成果二等奖;由邓朝霞老师主持承担的自治区教改立项项目“实施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和研究”荣获广西教育厅项目成果一等奖;由苏福业副校长主持承担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改立项项目“职业院校课程适应‘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荣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学会评选三等奖。2009年,蓝振强主持的《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实践与研究》获自治区教育厅广西中职校教改成果二等奖;黄荣亿主持的《中等职业学校强化技能培训的研究于实践》获广西中职校教改成果三等奖;蓝其高主持的《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获广西中职校教改成果三等奖;邓朝霞主持的《中等专业职业教育校内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电子实训基地个案》获广西中职校教改成果三等奖。此外,近三年我校教师在公开刊物发表教学论文300多篇,有200多篇论文获校外各级刊物、各级学术学会教科所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
第四,抓岗位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学校坚持开展教师的岗位培训,通过各种培训和教学竞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是岗前培训,每年均对所有新教师进行以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二是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如开展普通话培训、课堂授课技巧培训等。三是组织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的说课比赛、优质课比赛等活动。四是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公开课、观摩课、参观学习等活动。五是现代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开设多期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六是举办专题的教育教学培训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诸如近两年,我校先后邀请张治忠等10多位区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到我校举办“行为导向教学法”、“学生德育工作和班主任队伍建设”、“项目教学法”和“教学心理知识讲座”等培训班。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使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普遍提高。2006年以来,学校共投入的教师进修培训经费达123.74万元。
第五,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活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近几年,学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各项教学竞赛活动,使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庞广富老师获全国首届电气智能技术应用大赛三等奖;2006年,姚智、卢建勤老师分别获全国中职学校技能型教案设计与说课比赛电子类专业一等奖,谭焱老师获计算机类专业一等奖,庞广富老师获电子类专业二等奖,是参加全国“高校杯”教案电子类、计算机类比赛中全国获奖最多、名次最好的中职学校;2006年左玉萍老师获广西英语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2007年,吴峰老师获全国中职杯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在广西教育厅组织的 2007年“语文出版社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数学案例式教学改革方案设计比赛中,蒋瑞娟和蒙楠老师、廖桂芬和陈宇前老师、周旋和庞广富老师分别获得广西中职语文、数学案例式教学方案设计比赛一等奖;在2007年广西教育厅组织的教师技能比赛中,邓朝霞老师获广西中职学校教师电子技能大赛二等奖,李建明和庞广富老师获三等奖;2008年李健龙老师获由自治区劳动厅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数控大赛南宁赛区选拔赛数控铣工第三名。2008年11月,“高教社杯”第三届全国中职学校财经与商贸类创新杯说课比赛,廖春燕老师获“二等奖”、陈宇前老师获“三等奖”。2009年,吴峰、马平、李绿波、谭焱、王德义、庞广富、崔毅、梁文与老师踊跃报名参加“广西中职学校课件大赛”,参赛课件6件,全都获奖,获奖率100%,排参赛学校第一名,获奖数排第三名,充分展示了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实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加强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搞好专业教学改革
学校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搞好专业改革。
第一,根据社会市场的不断变化和需求,设置新专业和改造旧专业,使它们不断焕发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中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学校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的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内容的变化,按照够用、适用的原则,将相关的两门课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整合开发为一门课程,实现课程综合化。近年来,学校的机械专业科、汽车专业科和电子专业科已基本完成各个专业的课程整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还注意引人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对课程体系和知识进行优化。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学校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积极使用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拟演练法、现场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等适合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教学过程中的的互动培养的职业能力,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由封闭式的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学校还鼓励和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在能力教学方面,增加现场教学,有条件的课程全部采用现场教学方法,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汽车修理专业、机制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等大部分课程全采用了现场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教学效果好,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第四,注重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开发。学校始终把教材建设摆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为了进一步充实、完善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和适用性,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中职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近几年,学校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部分校内自用教材。学校自编内部使用的教材有《热工与流体基础》、《制冷原理及设备》、《制冷压缩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电脑文字录入与文书编辑上机实习指导书》、《数控机床》等30多种。参编了全国使用的教材《电机与拖动》,还参编了《电工工艺》、《家用电器维修》等两种全区中专教学试用教材。教材的建设,实现了各专业主要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文化课教材基本配套,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四、精心打造品牌专业
近几年,学校以建设自治区示范性专业为目标,努力打造品牌专业。在示范性专业建设过程中,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教育部颁发的重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对示范性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规划,确定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示范专业并加以重点建设。在示范性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示范性专业建设要求,认真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名师工程师资培训班”;利用寒暑假选派教师到国家师资培训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自治区教育厅师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还选送多名骨干教师到国内大型驰名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全面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打造品牌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示范性专任教师中已有23名教师取得高级技师证书,15名教师取得技师证书,22名教师取得中高级工技术等级证书。
在搞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学校还加大示范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力度。近三年,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筹措办学经费,共投入1500多万元用于骨干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购买实训实习教学设备。学校的实训实习条件得到更大改善。2005年3月,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广西教育厅确定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
实践证明。示范性专业的建设,品牌专业的打造,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每年报读示范性专业的人数逐年增多,现在就读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等3个示范性专业的在校生人数达3361人,占到全校在校生总人数45.6%,品牌专业的优势日益凸现,学校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近几年,学校除了投入近2500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外,还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采取内外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生产实训体系。
近几年,学校共投入1800多万元用于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校的实训条件大为改善。目前,学校建有包括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进口的先进设备在内的56间实验室和能容纳400人同时进行车、铣、刨、钳、焊等工种实习的校内实习工厂,建有自治区级“汽车实训基地”和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设备总值2900多万元。还建有两个比较大型的校外实训基地—都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和纬创电子有限公司。
六、突出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
学校非常注重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推行校内专业技能“比武”制度。通过举办一系列技能和学科知识竞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和学科知识竞赛的项目有“应用文写作比赛”、“汽车维修技能竞赛”、“电子技能竞赛”、“数控技能大赛”等多个项目。通过定期举办全校性的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努力提高学生技能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为他们日后尽快适应企业岗位打基础。由于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动手技能强,综合素质高。近几年,学生在参加广西教育厅举办的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8年以来,学生参加广西中职学校技能大赛2008年、2009年获“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24人次,“三等奖”39人次,获全国“三等奖”2项,位居广西各中职学校前列。
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立足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通过与行业企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出口与企业对接,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互惠共赢为基础、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成为学校一个鲜明的办学特色。
从2003年开始,学校先后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准精密模具(深圳)有限公司、广东风华高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佛山华永科技有限公司、北大青鸟信息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协议,先后开办“富士康女子高中班”、“鸿准高中班”、“鸿准初中班”“北大青鸟班”、“风华科技班”、“纬创班”等特色班,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固定实习基地和学生的就业基地,实现教学与生产协调,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2006年以来,先后有1200多名学生根据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方式到企业从事为期2个月、半年或一年不等的生产实践活动。2006年10月,教育部确定学校为“全国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