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学科以高度科学性与理性化为标识,而为具有感性化事物感知趋向的初中学生所抗拒与排斥,所以,执着地按此学科特性的学科教学的最后结果便是教师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徒然而失兴的学习态度。基于此,一种理性物理科学与感性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便在成为学科教育即时之需的同时,亦成为一种对学科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的革新举措。本文亦便就此“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初中有效物理教学模式”的建构话题做出分立:以导入、概念与规律为二者结合契机的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传统文化;结合教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物理学科的初始阶段,因此,此时期的主要教学任务便是教给其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其对物理学科学习的兴趣,以为其之后更深入的学科研究奠定坚持的基础。而与中国丰富、悠久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物理教学对学科僵化而严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无疑是一场向真正的素质教育与创新化教育趋近的革命。下面,我便以导入、概念与规律三者为基点,对此“革命”的具体开展方法进行结合具体实例的论述。
1.课堂导入——生活情境人文艺术化
生活化导入是初中物理教学导入的一种普遍且有效的形式,但一種形式长久的持续会逐渐使学生形成“感知疲劳”,从而将其有效性消耗殆尽。而在这时,便需要新元素的加赋以重新生成能够唤醒学生敏锐感知的新型样貌,即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生活情境人文化、艺术化、文学化等。
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导入时,我便引入了中国传统的皮影艺术。即先将《牛郎织女》的皮影戏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进行了展示,精巧的小人模型、动人的故事、形象的布景等极大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而待播放完毕而其关于皮影艺术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一定发酵之后,我则提出皮影戏又称影子戏与灯影戏,再而将其中的“影”字进行了提取,而最终提出了其如何成影的问题,本节内容便得以能够自然而然地展开。除却此,再例如:在《声音的特性》一节的关于音色特性的导入环节,我便创意性地引入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王熙凤在初见林黛玉之前“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片段,并举出了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以让同学们联结起生活、艺术与物理,从而对之后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新颖化的认知与由此而来的学习兴趣。
2.概念解析——科学现象人文艺术化
由于初中阶段是对学生物理的启蒙时期,因此在导入之后,对其基础化的概念的教学则当成为应被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依靠单纯的思辨引领与科学现象辨析进行概念解析,但这并不与初中学生尚处幼稚化的物理思维相符,亦无法激发其兴趣。但当与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与艺术结合,学生则能够伴随着文学意境的想象对理性刻板的物理概念有生动灵活的理解。
例如:在《光的色散》一节的教学中,“光的色散”被科学地定义为:“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其虽然可以被同学们理解,但却过于平直和理性,亦无法促其对此进行快速地记忆。对此,我则引入了毛泽东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一句,并对其进行了结合着多媒体呈现的意境的赏析:七色长虹,恰似七彩彩练,当空起舞。如此,与形象化、诗意化的想象相伴随,同学们对光的色散的概念与形态则有了快速的理解和记忆,并产生了令其心动与愉悦的诗意。除却此,再例如:在《运动的描述》一节对“绝对运动”的概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我则引入了陈与义的“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一句,以同样通过浪漫的意境想象方式帮助其理解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之间的区别。
3.规律传达——抽象原理人文艺术化
在概念之后,对应的便是进一步的对物理规律的讲解。物理规律总结于大量的实验和实际现象,其抽象而不可感。这时,教师便可即呈现传统文化中根据此原理产生的常言说法或文明古迹等,以促进学生对此抽象化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感触。
例如:在《力》一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讲解中,我便引入了“一个巴掌拍不响”等俗语事例。在《热机》一节讲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时,我引入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的燃烧运作原理。结合其从化学能到内能,再到通过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能量转化过程,以及对延续至今的传统春节燃放烟火爆竹习俗中爆竹的能量转化事例,同学们对热机的运作原理则具备了形象、清晰化的认知,并在内心亦有来源于生活的温暖感。类似此的还有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以引入“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的传统俗语,以让学生理解气压和沸点的变化关系等。
总之,未来教育必是趋向素质化与创新化的教育,因而任何看似不可能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皆会随时崛起,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传统文化与物理的结合则便是此创新化的成果之一,而大大革新了传统僵化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其注入了可以永久保持生命力的鲜活血液。
参考文献:
[1]董玉新.传统文化与初中理化学科的融合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09):19-22.
[2]王春晖,钟绍春,钟永江.文化视域下的初中物理课程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5):40-45.
关键词:初中物理;传统文化;结合教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物理学科的初始阶段,因此,此时期的主要教学任务便是教给其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其对物理学科学习的兴趣,以为其之后更深入的学科研究奠定坚持的基础。而与中国丰富、悠久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物理教学对学科僵化而严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无疑是一场向真正的素质教育与创新化教育趋近的革命。下面,我便以导入、概念与规律三者为基点,对此“革命”的具体开展方法进行结合具体实例的论述。
1.课堂导入——生活情境人文艺术化
生活化导入是初中物理教学导入的一种普遍且有效的形式,但一種形式长久的持续会逐渐使学生形成“感知疲劳”,从而将其有效性消耗殆尽。而在这时,便需要新元素的加赋以重新生成能够唤醒学生敏锐感知的新型样貌,即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生活情境人文化、艺术化、文学化等。
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导入时,我便引入了中国传统的皮影艺术。即先将《牛郎织女》的皮影戏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进行了展示,精巧的小人模型、动人的故事、形象的布景等极大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而待播放完毕而其关于皮影艺术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一定发酵之后,我则提出皮影戏又称影子戏与灯影戏,再而将其中的“影”字进行了提取,而最终提出了其如何成影的问题,本节内容便得以能够自然而然地展开。除却此,再例如:在《声音的特性》一节的关于音色特性的导入环节,我便创意性地引入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王熙凤在初见林黛玉之前“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片段,并举出了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以让同学们联结起生活、艺术与物理,从而对之后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新颖化的认知与由此而来的学习兴趣。
2.概念解析——科学现象人文艺术化
由于初中阶段是对学生物理的启蒙时期,因此在导入之后,对其基础化的概念的教学则当成为应被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依靠单纯的思辨引领与科学现象辨析进行概念解析,但这并不与初中学生尚处幼稚化的物理思维相符,亦无法激发其兴趣。但当与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与艺术结合,学生则能够伴随着文学意境的想象对理性刻板的物理概念有生动灵活的理解。
例如:在《光的色散》一节的教学中,“光的色散”被科学地定义为:“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其虽然可以被同学们理解,但却过于平直和理性,亦无法促其对此进行快速地记忆。对此,我则引入了毛泽东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一句,并对其进行了结合着多媒体呈现的意境的赏析:七色长虹,恰似七彩彩练,当空起舞。如此,与形象化、诗意化的想象相伴随,同学们对光的色散的概念与形态则有了快速的理解和记忆,并产生了令其心动与愉悦的诗意。除却此,再例如:在《运动的描述》一节对“绝对运动”的概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我则引入了陈与义的“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一句,以同样通过浪漫的意境想象方式帮助其理解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之间的区别。
3.规律传达——抽象原理人文艺术化
在概念之后,对应的便是进一步的对物理规律的讲解。物理规律总结于大量的实验和实际现象,其抽象而不可感。这时,教师便可即呈现传统文化中根据此原理产生的常言说法或文明古迹等,以促进学生对此抽象化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感触。
例如:在《力》一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讲解中,我便引入了“一个巴掌拍不响”等俗语事例。在《热机》一节讲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时,我引入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的燃烧运作原理。结合其从化学能到内能,再到通过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能量转化过程,以及对延续至今的传统春节燃放烟火爆竹习俗中爆竹的能量转化事例,同学们对热机的运作原理则具备了形象、清晰化的认知,并在内心亦有来源于生活的温暖感。类似此的还有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以引入“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的传统俗语,以让学生理解气压和沸点的变化关系等。
总之,未来教育必是趋向素质化与创新化的教育,因而任何看似不可能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皆会随时崛起,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传统文化与物理的结合则便是此创新化的成果之一,而大大革新了传统僵化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其注入了可以永久保持生命力的鲜活血液。
参考文献:
[1]董玉新.传统文化与初中理化学科的融合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09):19-22.
[2]王春晖,钟绍春,钟永江.文化视域下的初中物理课程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5):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