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中的极致风雅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p90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香烟断玉炉寒
  想要了解传统的香文化,首先要了解香文化中涉及的物品,即香料与香具。
  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人们已开始广泛使用香料植物。当然,由于地域所限,当时的香料种类远不如后世繁多。通过阅读《诗经》《尚书》《礼记》《左传》以及《山海经》等文学历史作品,我们大概能够一窥当时人们所使用的香料,主要有泽兰、蕙兰、椒、桂、艾蒿、白芷、香茅等。除此之外,古人对香料的使用方法也已十分丰富,包括直接佩带、熏烧、煮汤、熬膏、入酒等。
  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疆域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扩大,各地的物产交流也更加频繁,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原,而“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发展,也让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传入了中国。汉代时,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香料已成为王公贵族使用的香中佳品。秦汉时香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因素息息相关,同时它也是文化与宗教变化的产物——汉代盛行的道家思想以及佛教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伴随着香料种类的增加,香具也在与时俱进。汉初,熏香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关于这一现象,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陶制熏炉和熏烧的香草便是实证。伴随着熏香的盛行,“博山炉”成了最重要的香具之一,从西汉至魏晋南北朝,七百年间,“博山炉”一直广为流行。“博山炉”多为青铜或陶瓷质地,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三座海上仙山之一——博山,“博山炉”也因此而得名。
  除香炉外,为方便人们使用各式香料,汉代还出现了其他形制的香具,如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熏球”。熏球是一种颇有意思的熏香用具,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便可以焚烧香品。熏球所运用的原理与近代的“稳定陀螺仪”相似,使用时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而这一现象作为科学原理被正式提出已是近两千年之后了。
  熏香是汉代主流的香料使用方式之一,而“椒房”则是汉代另一著名的香料运用方法。以椒和泥涂壁,使房屋温暖、芳香,并以椒之“多子”象征皇室多子。后世亦用此作为后妃的代称,如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写道:“自古道,君王爱馆娃。系背纱,先须采选来家,替椒房作伐。”
  可以说,汉代奠定了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基础,后世香文化则在汉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更新:魏晋时期,人们对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开始利用多种香料进行调和从而配制出特有的香气,“香方”的概念随之诞生。同时,“香”的含义也发生了变革。“香”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多指按香方调和的由多种香料组成的香品,亦即后世所称的“合香”。近年来文学作品中提到的“欢宜香”等香品即属于合香。
  唐宋以来,香料、香品、香具不断完善与普及。香品不断系统化,各类香品有其特定的用途,会客、居室、宗教,专香专用。而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的小说中均可看出,香与人们的生活已十分密切。熏燒的香广为流行,另有各式精美香囊、香袋可以佩挂,甚至在制作点心、茶汤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除购买香料、香品外,文人雅士还会亲手制香,并邀请三五好友,相互鉴赏品评。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焚香、烹茶、插花、挂画被称为文人雅士的“四艺”,而焚香被列为“四艺”之首,足见香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何为香?香又有着怎样的文化释义?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自古以来,焚香、敬香、咏香、赞香、造香,近乎成为高洁情操、美好情性、儒雅情趣的象征。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渐被“雅化”的香,已具有高洁品质,可谓“风雅一炷香”。
  香者,芳也、美也。香的美好与神秘,让文人们倾尽才力,对其歌咏、渲染。因此即使是在战乱不断的魏晋南北朝,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文人雅士对香的钟情,不止于对物质“香”的讴歌,更有对其所蕴含的雅致意境的向往。明代屠隆认为“沉香出于天然,其幽雅冲淡,自有一种不可形容之妙。若修合之香,既出人为,就觉浓艳”,李清照写焚沉香之景与感受“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黄庭坚则写道:“百炼香螺沉水,宝熏近出江南”,这是对沉香文化意涵的印证;南宋王沂孙的《花外集》,借“香”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氤氲缭绕的香,为文人们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在对香的书写与评断中,诗人亦将自己的人格品质、志趣气节、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甚至文化心态等融入其中,以至于“香”这一物品已成为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基因以及中华人文素养的文化符号。
  “红香绿玉”话“红楼
  中国的香文化形式独特,集物质性与精神性于一体,与宗教、哲学、美学、医学、文学等息息相关。在体现中国香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红楼梦》可以说是颇具代表性的一部。《红楼梦》用香场景之多、香料香品种类之繁、香的用途之广在古典小说中实属罕见。例如,串联《红楼梦》爱情主线的“红香绿玉”意象,奇香、异香、清香、冷香、暖香、鼎香、宫香、暗香等诸多描写香的辞藻……这些关于香的描写足见香文化在《红楼梦》中的地位。
  香文化在《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体现在命名上——《红楼梦》中很多章回、人物、建筑的命名都与香有关。首先是章回题名: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玫瑰露引来茯苓霜、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等。其次,是以“香”取人名。《红楼梦》中以香命名的人物主要有:蕙香、金桂、蘅芜君、麝月等。蕙,为古代主要香料之一,以蕙取名喻女子蕙质兰心;金桂则是桂花的一个代表性品类,桂花香气馥郁,是古代备受青睐的香料,金桂的品性虽与桂花的意境不称,但以“金桂”为名却也表达了家人的向往与期望;蘅芜为一种香气馥郁的香草;麝香则为古代名贵香料,香气浓郁且经久不散。最后,是以“香”取楼名、建筑名、园名、地名,主要有暖香坞、藕香榭、红香圃、蘅芜院。这些都表现出曹雪芹对香文化的推崇。
  除以香命名外,《红楼梦》中香文化的主要表现还在香料、香品、香具及香的使用上。《红楼梦》中的用香可以分为祭祀用香、生活用香、节庆用香,其中尤以“生活用香”最为丰富。《红楼梦》中出现的香料均为天然香料,主要有两大类,即动物性香料和植物性香料。植物性香料主要有:沉香、檀香、丁香、桂花、玫瑰、椒、蕙兰、灵柏、冰片、荼蘼、佛手、蒲、艾、藿香,这些植物香料主要出现在栽培有各类芳香花草植物的大观园。动物性香料有:麝香、龙涎香。香具则包括香囊、香袋、香木佛像、香念珠、红麝串、香扇、香烛、香案、手炉、熏笼、熏炉、熏球等。
  《红楼梦》中对用香方法的描写,也反映了当时与香有关的一些民俗民风。第三十一回写道:“这日正是端阳节,蒲艾簪门。”这正是端午用蒲、艾草簪门这一传统节日风俗的生动写照。第四十二回提到“高香”,“高香”是一种长且粗的香,古时在儿女婚嫁、祭天等较为隆重盛大的场合均有焚高香的习俗。第七十五回,贾府过中秋节时写到“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在清代,中秋焚斗香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红楼梦》中还多次写到佩戴香囊的习俗,反映了清代民间佩戴香囊、香袋等已成盛行之举。
  纵观《红楼梦》,其香描写之丰富,香的种类之繁多,实在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前所未有的。《红楼梦》中出现的各式香品、香具、香花、香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香文化之浑厚。
  香,已成为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因素以及中华人文素养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风雅一炷香”,一片氤氲中,萦绕的是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独特底蕴与典雅气质。
其他文献
什么叫两面思考,双线表述?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这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选入的朱光潜于《咬文嚼字》里的一段话: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期刊
作者简介:梁德林,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这句话相当有代表性地说明了唐诗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独特、崇高的地位。由于唐诗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中国历代出现了许多的唐诗选本,其中清代孙洙(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是流传较广的一部。所谓“三百首”,是取整数而言,实际上这部书共收录了七十五位诗人(另有无名氏二人)的三百一十首诗
期刊
论点、论据、论证被称为议论文的三要素,是写好议论文的根本所在。论点是灵魂,解决的是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血肉,解决的是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是骨骼,解决的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的问题。要写好考场议论文,首先要能够娴熟地驾驭这三要素。  下面,我就以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l满分作文《于勤中汲力,扬劳之灯火》为例,向中学生朋友直观地分解、展示一篇高分作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打磨炼就的具体过程。  于勤
期刊
有了他们,大山焕发了更多希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有了更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大巴山里,在这么一个村庄的一所学校里,就剩下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老師教完数学教语文,教罢语文教体育。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这个村子太穷,学生们都辍学了?老师全不干了?以至于只剩下一个学生、一个老师?  不是。原来,村里这所学校的教学水准就到小学三年级,孩子再大些,就要到镇上去上学。目前,村里的孩子全去镇上了,就剩下一个低
期刊
许多考生抱怨,平时自己虽储备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但一到考场面对考题就不知如何运用这些素材了,甚至大脑一片空白。这当然与考生平时在积累素材时对素材的思考、梳理程度不够有关,同时也与考生对素材运用的方法掌握不到位有关。笔者以2019年高考作文的写作为例,就考场作文如何高效运用备考素材这一问题加以探究。  素材呈现  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邻近日本、韩国公海交界处,面积仅0.013平方公里,距最近的陆地
期刊
对“美”的感知几乎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人类对美的求索也从未止息。用美学的视角观照人生的韵律、鼓励生命的善意、见证人性的关怀,则体现了美的哲思。  一、人生韵律之美  推荐篇目:林语堂《诗意的人生》  我认为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起来,人生几乎是像一首诗。它有韵律和拍子,也有生长和腐蚀的内在循环。它开始是天真朴实的童年时期;嗣后便是粗拙的青春时期,企图去适应成熟的社会,带着青年的热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
期刊
居畔红花烈烈开,恰逢秋气谒君来。  早知到此真羞煞,若个男儿不愧哉!  ——《谒秋瑾故居》  每次面对鉴湖女侠(秋瑾号),心中都会惭愧不已——作为堂堂七尺男儿,年少时的冲天豪气已大半消磨。在这岁月静好的太平之世,有时不禁会想,假如我们生在那个动荡年代,有多少人会如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多少人会像秋瑾那般为家国民族振臂高呼,以身涉险,并不惜以死相拼?答案无从得知,幸好也不需得知。  去
期刊
国之瑰宝  苏轼曾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画至吴道子,书至颜鲁公”。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颜真卿可以说是王羲之后声望最大的书法家。千年来,他的书法影响了无数人。  《祭侄文稿》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横59.6厘米,纵29.2厘米,它与苏轼的《寒食帖》、赵干的《江行初雪图》一起被称为“镇馆之宝”。  《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中国,宋元以前保留的书画真迹不多,历经
期刊
顾方舟从31岁开始,就努力在中国消灭导致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为此花了40余年时间。他在中国研制出首批脊灰活疫苗,并把疫苗包裹进糖丸中,以便送到农村和偏远地区。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毒时,顾方舟曾作为代表在证实报告上签字,但他從来没因此放弃警惕。  他研制的糖丸已经被证明可以明显降低小儿麻痹症发病率,去当时的卫生部开会时,顾方舟却依然担心活疫苗的有效性,建议引入
期刊
《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染天染水,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它的长度比《清明上河图》还要长一倍多。一眼望去,山水辽阔,山峦平远,明明灭灭,绢色的天空与青绿的山影相映生辉,时而明亮,时而灰蒙,天光云影共徘徊。而画中的细节,也令人叹为观止,松树和远山脚下的竹子精细婉约,画中的石桥、水磨、亭子、瀑布,都精致非凡,非写生不可得。  而画中那样艳丽的青绿色,被作者涂得那样厚,仿佛不能辜负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