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解,发展数学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good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翻看教学日记,看着其中“一个鸡蛋35千克”“竖式除法商的位置随意写”“3+4×2=14”“①4位寄宿生带着22元到商场买脸盆,每个脸盆5元,他们最多能买几个?(4个)②22位寄宿生星期五要租车回家,每辆小车最多载4人,他们要租几辆车才能同时到家?(4辆)”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笔者思考:如何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思维方式,实现具体问题具体思考,在思考中创新理解,让某一知识在学生心中成长!
  一、你感知了,能辨了
  课外,笔者与学生交流:你对1千克、1克的感觉是什么?某样东西大约多少的量是1千克或1克,或者1件什么东西是几千克或几克?学生很茫然,有的说几个课本上出现过的,几乎不能说出具体的日常物品。感性经验的缺失,如何让学生能准确思辨?活动经验是很重要的。为此,要引导课前体验,让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中感知具体重量感。例如,事先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从商店或家里带一些重量为1千克、1克或是几千克、几克的实物来到课堂上。学生看到这些不同的物体,自然而然地激发了探究欲望,迫不及待地先在小组中掂一掂,感知一下。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在寻找、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重量为1千克、1克的物品。学生在上台展示、验证后,他们就有了初步的质量感性经验。然后,教师随意出示物品引导学生判断,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从而,学生不再盲目地猜测,而是合理地估测。
  二、你想通了,能算了
  由认知基础欠缺造成的理解障碍导致“竖式除法商的位置随意写(图1)”与“3+4×2=14”之类的计算失误。在教学中,如何克服理解障碍,避免计算失误,让学生想通并能正确算?
  1. 有序呈现活动经验,深化认知。
  教学中注重有条理的意义思考,引导学生在“动”中去明理。上述第一种错误,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去分东西,或是以画图的形式感知商“2”的具体含义。同时,教师反问学生:“‘2’如果这样写,表示是2个十,那13平均分6份,每份能分到2个十吗?”学生在反思中进一步体验商中各数位的含义,在活动经验中深化理解,促进数学发展。
  2. 合理比较活动经验,明晰内涵。
  笔者反复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比较,引导学生在“思”中感悟运算顺序?语文教学中“字词”的理解应在具体的语境中“感知”。相似的,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弄清运算顺序,在思辨中进行创新性理解,发展数学,各种具体的运算顺序便在学生心中发展。
  上述第二种错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比较、思考中理解数学混合运算顺序。例如,教师引导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①小东到超市购买一瓶饮料3元,每块面包4元,买了2块,一共需付多少元?②小东到超市买了2份点心,每份都是一瓶饮料3元和一块面包4元,一共需付多少元?再比较两个算式:“3+4×2=11(元)”与“(3+4)×2=14(元)”的异同,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一说运算顺序。有效实现了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意义建构。
  这样在活动经验中比较,在反思中具体应用知识解决活动经验中的冲突问题,知识点就在学生心中生长着。
  三、你探究了,明理了
  数学教学是要注重引导,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探究,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推敲,在合作中发展,在理解经验中牢固地将知识烙印在心中,在具体的活用中提升、发展数学素养。
  某教师执教“表内除法二———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课本的情境图时,引导学生说出:“总共有49面小红旗、每行有7面,可排列成几行?”该信息出示后,教师只提问学生应该用什么算法,学生回答用除法就算完成教学。其中,忽略了引导学生经历独立“圈”与小组“说”———弄清49里面有几个7?
  学生有独立思考了吗?没有。学生有经历活动经验的产生过程来触摸数学吗?没有。学生能对这个数学问题加以阐述吗?不能。教学中如能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直接活动经验将“分的过程”与“图”建立联系,就能加深其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在对算式产生感性认识的同时,实现将“操作”“横式”“用乘法口诀求商”等相互结合,最终在对“分”的工具性理解中得到数学素养的发展。
  四、你思考了,发展了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活学活用。教师应如何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数学知识的螺旋发展的特点,多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具体分析、处理问题,只有创新性理解数学知识,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前文所述“买盆问题”与“租车问题”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应如何在教学中联系具体的生活经验具体分析?
  1. 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感性理解。
  要让学生回到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去感悟问题,在发现问题中,触动思维,启发思考该怎么解决?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小组“画图”分析中发现“能买5个,还是4个?”“要租4辆,还是5辆?”
  2. 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层次触摸,理解关系。
  让学生亲历“冲突”,在具体解决问题中,对比观察,在理解关系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了数学事实。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究自己发现的问题。有的学生就用“画圈”解决,有的学生则通过写算式解决。(图2)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说”,在动中悟理,轻松解决问题。
  3. 要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创新理解。
  有了上述多层次的理解,就为以后“有余数除法”的具体应用提供“撑杆”了。
  例如,按照下面(图3)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你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
  题目出示后,学生自然而然就有的拿起笔来圈,有的一个一个地数,还有的能用算式来解答……在展示中、互议中,学生明白了要弄清楚每组(每份)是几面?(除数),再看16面里有几组(商),再分析是否刚好成组?还是有剩余?(余数)。这时,问题就来了,学生会发现如果是刚好成组,就说明最后1面是某种颜色。如果不是,就要通过某种方法来判定。此时,用算式解决的方法便应运而生了。学生就是在这样不断地创新应用中将除法应用(工具性理解)与具体分析(关系理解)进行紧密结合,数学素养得以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古人曾这样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确,日常中很多经历告诉我们:模仿别人,巧借别人的经验,就可以更快地获得成功。仿写是小学作文形式之一,但它利弊共存。因此,如何兴利除弊,让学生有效仿写,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个问题做以下探讨。  一、仿写习作之利  首先,教材对小学生习作的定位呼唤着仿写作文。根据2011年版语文课标的说法,小学三年级起的习作教学不叫作文,而是习作。顾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郭丽萍,收下了这个“编外徒弟”。我告诉她,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关键是要遵循成长的规律,比如按照新教育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路径去自主自觉地成长。我还告诉她,应该努力把自己的教育故事书写成为一部伟大的传奇,小教室同样可以拥有大乾坤。  于是,她在一间叫做“向日葵”的小小教室里,开始了自己的新教育探索。晨诵课程,阅读课程,生命叙事课程,家校课程……她都不亦乐乎地践行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对于中低学段的小学生而言,浅显易懂、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他们接触到的最直观、最亲密的学习材料。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文本、活用文本,扎实落实听说读写的实践训练,并及时抓住文本和课堂
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共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学情,落实与核心价值观相连的点。作为科学教师,可以在科学课堂上创设和谐情境,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创造民主氛围和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
期刊
在日常教学中,技能教学的主要形式往往是教师讲解、示范、演示操作,以及学生模仿并进行强化联系的过程。此过程学生处于机械接受模仿状态,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间,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低下。其实,不管是概念教学还是技能教学,都要让学生挖掘知识技能背后所蕴含的知识本质,经历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方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  一、困惑———学生为什么不会量角  如果你问学生:“用量角器怎么量角?”学生会不假
期刊
【教学片段1】因惑而“度”,精准定位度量起点  师:同学们对于角的了解还真不少,刚刚我们在选择弹弓的时候,同学们说到了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怎么度量角的大小呢?用什么工具测量呢?(量角器)  师:啊!都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之前测量不都是用直尺吗?直尺能测量角的大小吗?  生:不能,因为直尺是测量长度的。  师:你确定?都确定?直尺到底能不能测量角的大小,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快快请出你们的
期刊
所谓数学活动经验,就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所形成的认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也就是说,活动经验是在学生的数学实践中随着思维过程而不断积累的。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动手实践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对如何引导学生在有效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展开探讨。  一、在操作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在数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要达到这一点要求,就必须把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纳入到每一节语文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成为学生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但在目前的大部分课堂中,教师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到自己的“问”,忽略了学生的“问
期刊
许多教师都知道动手实践、观察思考、想象描述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教学策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组织的动手操作活动,常常出现目标不明确、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甚至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特别是操作技能培养的课型更加明显,学生在活动中仅仅起到“操作工”的作用,存在操作活动与思维训练相游离的现象。本文以苏教版四上“垂线与平行线”单元教学为例,谈一谈有关学生数学操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下第87页例3。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 引导学生探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3.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