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时间科学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设计建设,是我国首个以时间科学为主题的专业科技博物馆,致力于向全社会普及时间科学知识,展示古今中外测时、计时、授时、用时技术的演进过程,介绍新中国时间科学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前沿成果,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时间科学 博物馆 科学普及
1 源起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从“立竿见影,视影知时”的圭表,到“烧烛知夜,刻烛验更”的香钟、“孔壶为漏,浮箭为刻”的漏刻,再到“弦轮密运,机巧精妙”的水运仪象台,并以“打更报時,晨钟暮鼓”的方式告知众人。此外,还通过“立表验气”“揆日测向”“窥测七政”“制定历法”等,指导农业生产,规范社会治理,方便百姓生活。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曾说过:“觇古今之变迁,验文明之进退,秉微知巨,亦可见矣。”若能对中国古代时间科学工作进行系统梳理,重现历代人民的测时、计时、授时、用时技术,必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有助于以小见大了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振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现代,时间是表征物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它既是一个天文学概念,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我国现代时间科学工作可追溯至建国之初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而全国性的授时服务则始于1966年成立的陕西天文台。其间,我们积累了大量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实物和史料,见证了新中国授时工作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超越的历程,以及几代授时人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的努力。由于年代久远,不少仪器和档案存在流失、破损等情况,亟需收集保护以备后人研究借鉴。若能对这些珍贵文物进行现场展示,不仅可以开展数学、物理和天文等学科的科学教育,而且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老一辈科学家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精神。
2 建设
为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科学普及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设计建设的时间科学馆于2016年10月在陕西西安落成开放。
如何让时间科学惠及更多人群?建立一个以时间科学为主题的博物馆无疑是个有效的做法。2001年,经国家批准,中国科学院下属陕西天文台更名为国家授时中心。于是,刘次沅、窦忠等几位主创人员就萌生了建立“时间科学馆”的想法,开始整理文献资料,尝试撰写展陈方案。在2015年中国科学院天文科普联盟正定会议上,“时间科学馆”项目获得了部分资金支持。同年,为迎接国家授时中心成立五十周年,我们决定正式启动“时间科学馆”项目,着手挑选馆址及征集藏品、制作展项的工作。在展陈方案初步确定后,先后召开了4次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同行献计献策。遵循“科学严谨、突出特色、展现历史、展望未来”的基本原则,确定了“独一无二、耳目一新”的预期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科学馆的占地面积约1 000 m2,总投资达500万元,单方造价仅为5 000元。这在博物馆建造工程中实属罕见,如此低廉的成本当然与主创团队的精打细算密不可分,但也得益于自提议到竣工十余年的集体构思和酝酿。针对场馆的建筑设计,我们动了很多脑筋。利用现有场地空间,将实验工厂加以改造,搭建二层钢结构馆舍,并局部加高、地下深挖,以保证特殊展项的展示效果。此外,还合理规划了放映室和临展厅,以丰富展示内容。
3 展示
陈列展览的内容与形式无疑是博物馆设计成败的关键。于是经过再三讨论,我们立足展项组合,反复推敲科学逻辑与艺术设计。根据时间科学的固有属性和特点,结合建筑结构与功能设置,时间科学馆分为如下五个区域:“感知时间”“计时技术的演进”“授时技术的发展”“精密时间的应用”“国家授时中心的发展历程”。
3.1 感知时间
步入时间科学馆,犹如走进知识的殿堂。在“感知时间”板块,运用系统陈列法,从天文属性与物理属性出发,由大及小,由远及近,阐释了时间的基本概念。
入口处设有一面“电波钟表墙”。钟表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但墙上的钟表却与众不同。它们是自动校准的电波钟表,可以接收国家授时中心商丘低频时码发播台的信号。让观众领悟到随手可得的时间原来并不简单,这里不是钟表博物馆,而是处处带有科技烙印的时间科普场馆。
时间是一条长河,从远古流向未来。时间是空气和水,滋养着现代文明。时间是一种文字,书写着数字化的地球。如果说“电波钟表墙”展示的是律动的时间,那么“时间的年轮”展示的就是凝固的时间。如图1所示,树桩上一圈圈的同心圆、蟹状星云中弥散开来的气体和尘埃都象征着千百年尺度的时间印迹。该展项以照壁的形式,既起到了指引参观路线的作用,又分割了空间,避免一览无遗。
[图1 “时间的年轮”展项]
关键词 时间科学 博物馆 科学普及
1 源起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从“立竿见影,视影知时”的圭表,到“烧烛知夜,刻烛验更”的香钟、“孔壶为漏,浮箭为刻”的漏刻,再到“弦轮密运,机巧精妙”的水运仪象台,并以“打更报時,晨钟暮鼓”的方式告知众人。此外,还通过“立表验气”“揆日测向”“窥测七政”“制定历法”等,指导农业生产,规范社会治理,方便百姓生活。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曾说过:“觇古今之变迁,验文明之进退,秉微知巨,亦可见矣。”若能对中国古代时间科学工作进行系统梳理,重现历代人民的测时、计时、授时、用时技术,必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有助于以小见大了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振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现代,时间是表征物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它既是一个天文学概念,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我国现代时间科学工作可追溯至建国之初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而全国性的授时服务则始于1966年成立的陕西天文台。其间,我们积累了大量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实物和史料,见证了新中国授时工作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超越的历程,以及几代授时人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的努力。由于年代久远,不少仪器和档案存在流失、破损等情况,亟需收集保护以备后人研究借鉴。若能对这些珍贵文物进行现场展示,不仅可以开展数学、物理和天文等学科的科学教育,而且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老一辈科学家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精神。
2 建设
为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科学普及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设计建设的时间科学馆于2016年10月在陕西西安落成开放。
如何让时间科学惠及更多人群?建立一个以时间科学为主题的博物馆无疑是个有效的做法。2001年,经国家批准,中国科学院下属陕西天文台更名为国家授时中心。于是,刘次沅、窦忠等几位主创人员就萌生了建立“时间科学馆”的想法,开始整理文献资料,尝试撰写展陈方案。在2015年中国科学院天文科普联盟正定会议上,“时间科学馆”项目获得了部分资金支持。同年,为迎接国家授时中心成立五十周年,我们决定正式启动“时间科学馆”项目,着手挑选馆址及征集藏品、制作展项的工作。在展陈方案初步确定后,先后召开了4次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同行献计献策。遵循“科学严谨、突出特色、展现历史、展望未来”的基本原则,确定了“独一无二、耳目一新”的预期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科学馆的占地面积约1 000 m2,总投资达500万元,单方造价仅为5 000元。这在博物馆建造工程中实属罕见,如此低廉的成本当然与主创团队的精打细算密不可分,但也得益于自提议到竣工十余年的集体构思和酝酿。针对场馆的建筑设计,我们动了很多脑筋。利用现有场地空间,将实验工厂加以改造,搭建二层钢结构馆舍,并局部加高、地下深挖,以保证特殊展项的展示效果。此外,还合理规划了放映室和临展厅,以丰富展示内容。
3 展示
陈列展览的内容与形式无疑是博物馆设计成败的关键。于是经过再三讨论,我们立足展项组合,反复推敲科学逻辑与艺术设计。根据时间科学的固有属性和特点,结合建筑结构与功能设置,时间科学馆分为如下五个区域:“感知时间”“计时技术的演进”“授时技术的发展”“精密时间的应用”“国家授时中心的发展历程”。
3.1 感知时间
步入时间科学馆,犹如走进知识的殿堂。在“感知时间”板块,运用系统陈列法,从天文属性与物理属性出发,由大及小,由远及近,阐释了时间的基本概念。
入口处设有一面“电波钟表墙”。钟表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但墙上的钟表却与众不同。它们是自动校准的电波钟表,可以接收国家授时中心商丘低频时码发播台的信号。让观众领悟到随手可得的时间原来并不简单,这里不是钟表博物馆,而是处处带有科技烙印的时间科普场馆。
时间是一条长河,从远古流向未来。时间是空气和水,滋养着现代文明。时间是一种文字,书写着数字化的地球。如果说“电波钟表墙”展示的是律动的时间,那么“时间的年轮”展示的就是凝固的时间。如图1所示,树桩上一圈圈的同心圆、蟹状星云中弥散开来的气体和尘埃都象征着千百年尺度的时间印迹。该展项以照壁的形式,既起到了指引参观路线的作用,又分割了空间,避免一览无遗。
[图1 “时间的年轮”展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