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具在心理健康课中的教育价值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18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具;心理课;价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办法规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作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课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之一,目前没有统一的教材,大多由承担心理健康课的兼职或专职教师根据班级学生比较集中或突出的问题和需要自主设计活动开展教学。心理健康课教具作为课堂重要的工具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一、心理健康课教具与传统学科教具的差异分析
  心理健康课教具多由心理教师根据活动设计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与传统学科的教具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课教具以活动为导向,传统学科教具则以知识为导向。以数学教学中“圆的周长”为例,教师多采用圆形实物、测量软尺、直尺等作为教具;以物理、化学等学科为例,实验工具固定性较强,教师一般不需要费尽心思自主选择。尽管近年来传统学科教具逐渐表现出多样性和特色化,但多以知识作支撑,变化不大,主要是表现形式的差异。因此,传统学科教具选择的统一性和固定性减少了教学设计的难度。而心理健康课教具则主要以教学需要的活动为导向,活动多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前提进行选择和设计,相对传统学科,心理健康课的教具选择空间更大,对教师的自主性要求更高。这增加了教具选择和设计的难度。
  二、目前国内关于教具研究的现状分析
  从学段来看,目前国内对教具的研究以幼儿园和小学居多,主要原因在于幼儿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学科来看,数学、物理、化学等需要动手操作的学科居多。从关注点来看,对教具的设计制作关注较多,针对教具的使用和功能多是笼统探讨,很少从教具的准备(包括设计制作)、发放(时间、顺序、方式等)和回收的完整过程进行探讨。心理健康课上的教具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而且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参与完整的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
  三、心理健康课教具的教育价值探讨
  (一)细致用心准备教具,保证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教具的准备能够体现教师的做事风格和习惯,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笔者执教的三年级学业发展辅导心理课“我的学习好习惯”中,需要为学生准备纸质红蓝苹果,给每个学生发放4个蓝苹果和4个红苹果,这样每个班级需要的蓝红苹果加起来320个,加上要准备多余的苹果,一共有400多个,数量比较多。为了保证分苹果的有序性和高效性,笔者在上课之前抽出时间,用回形针将4红4蓝苹果固定在一起,多余的苹果分别用几个回形针固定。上课过程中,笔者执教的班级在分发教具的时候速度非常快,节约了时间,同时增加了主题分享和升华的机会。教师对教具的准备态度和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学开展,更重要的是学生会从教师的做事风格和习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教师权威是保证学生自觉学习的前提,教师权威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知识权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学识渊博;第二种是处事权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行为处事的利落细致;第三种是人格权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强大的人格魅力。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教师应该在教具的准备中细致用心地设计安排,让学生在教师的处事权威中受到积极的引导,在学习、做事过程中学会自觉地、细致有序地、高效有速地进行安排。
  (二)巧妙有序发放教具,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心理健康课具有自己的学科独特性,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心理课教具多为教师自制或需要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完成,教具制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第二,心理课教具的种类多样,尤其是小学心理课。第三,心理课教具的发放有一定要求,一般会根据活动的开展有序地分发教具。在笔者执教的四年级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心理课“我的身份牌”中,教具为四张纸卡,分别是“我的自画像”“我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我的与众不同”。教案设计要求教具制作的过程便是课堂展开的过程,最后需要用彩色丝带将四张纸卡连结在一起。由于教具较多,教具发放的要求就相对提高。本次课上过两次,第一次,有的教师把所有的教具一起发放,结果学生都忙碌于系彩色丝带,玩纸卡,根本没有用心讨论对自己的认识,有几个比较细心的女生一直在关注自己打的蝴蝶结是不是好看,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再次教学时,我们决定将纸卡按照顺序发放,最后发放彩色丝带,给大家统一的时间,将本次活动的收获连结在一起,教学效果提高很多。教具发放的时间、顺序、方式需要教师巧妙设计,才能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三)把握时机回收教具,保证课堂管理的高效化
  教具参与课堂可能只是某个教学环节的需要,但是教具在整个课堂上都有可能受到学生的关注,尤其是符合学生好奇心理、探究心理的教具。很多教师经常会忽略教具的回收,认为需要教具的环节或活动结束之后,可以直接切入下一个环节,而且回收教具也会占用课堂时间。在笔者执教的四年级社会性发展辅导“学会沟通”的课堂上,笔者采用了“撕纸游戏”作为热身活动:学生们闭上眼睛,不能说话,把长方形的纸两次对折之后,将一个角撕掉,然后将这个角的对角撕掉,最后展开图形,观察手中的纸张样子是否一样。本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主动沟通的重要性。热身游戏之后开展主体活动,但是由于没有及时回收使用后的纸张,不少学生一直在“玩纸”。小学生很喜欢用纸撕成各种形状的东西来玩,而且还会在同学之间继续比较差异,说话现象比较多,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教具在规定的教学环节使用之后,由于没有及时回收起到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具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课堂管理的角度看,教具的回收有着潜在的教育价值。
  在教学设计中,教具的采用一般都有对应的教学环节,教师多根据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加以选择。课堂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只要是参与到课堂中的人或物都会具有一定的有形或无形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需要把教具作为一种参与完整课堂的教育资源,而不是针对于某一环节的教学和学习工具,充分挖掘教具的价值,用心准备、巧妙有序地发放和适时回收教具,有意识地减少和避免教具的消极影响,切实发挥教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积极学习的辅助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