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单摆 让探究实验更有深度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IFIF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和教具,教具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创新改进性能差的教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巧妙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实验变得轻松有趣,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探究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探究中科学恰当地使用教具,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发现的问题,精心设计改进教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一、单摆的教学应用背景
  单摆是小学科学实验室的专用仪器,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摆的秘密》一课中,学生需要认识单摆,了解单摆的基本结构,多次做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认识到同一个单摆,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变的。同时经过探究单摆摆动的规律,发现单摆摆动的快慢与摆幅的大小、摆锤的重量是没有关系的,单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短,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越多。
  二、传统教学中单摆应用的不足
  在研究《摆的秘密》一课时,传统教学中,一般用实验室现有的方座支架做支撑,用锁、螺丝帽等随意选择的重物做摆锤,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见图一)
  学生运用这样的实验器材去探究单摆摆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验证摆幅大小对单摆摆动快慢的影响时,不同的摆幅只能估摸操作,没有准确的数据,实验不够规范。在验证摆锤轻重对单摆摆动快慢的影响时,锁、螺帽等物体作为摆锤,很难判断它们的重量,实验不够严谨。在验证摆线长短对单摆摆动快慢的影响时,摆线的长短也没有确切的长度,难以比较,各种各样的摆锤,形状各异,重心难以确定,对摆线的长短的确定也会有影响。因此,这样的设计,学生在实验操作时随意性太强,只是进行大约的比较,实验数据不明确,得出结论不够严谨。为了获得严谨的实验数据,增强实验的说服力,我对单摆进行了设计与创新。
  三、单摆的改进与创新
  改进后的单摆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底座、支架和横梁,底座用实验室的方座支架的底座,在方座支架的支撑杆上安装一个螺母作为支架,横梁是带有螺纹的圆形铁条。这三部分可以自由拆装、组合,便于实验室器材的整理存放,节约空间。(见图二、图三)
  在支架上安装上亚克力板制作的模拟量角器和直尺的组合装置。(见图四)横梁上有小孔,可以使摆线自如穿过,避免了摆线悬挂在横梁上随意移动的现象发生,保证了探究的科学性。(见图五)
  在支撑杆背面安装有调节摆线长度的螺母,摆线的末端可以根据需要把摆线挂在不同的螺母上,轻松调节摆线的长短,提高课堂探究效率。(见图六)
  摆锤我选择了重心比较明显的球形,分别是不同材质的铁球、胶木球和塑料球,它们的直径相同但重量不同。球形摆锤便于确定重心,避免了其他形状的摆锤重心难以确定对摆线长度的影响,同时相同直径的摆锤使实验探究更加严谨、科学。(见图七)
  在验证摆幅的大小与摆动快慢的关系时,其他条件不变,各小组可以对照量角器,自主选择不同大小的摆幅来多次验证比较,实验对比数据精确,操作规范。(见图八)
  在验证摆线的长短与摆动快慢的关系时,让摆锤自然下垂就能准确地得出摆线的长度,使摆线长度数据化。同时,可以通过改变摆线末端在支撑杆上钩挂的位置,随意调节摆线的长度,得到不同的摆长来进行验证,节约了调整摆线长短的时间,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见图九)
  在驗证摆锤重量与摆动快慢的关系时,运用相同直径,重量不同的铁球、胶木球和塑料球来分别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实验数据严谨规范,说服力强。
  四、单摆的应用介绍
  《摆的秘密》一课中,单摆的实验改进,使本课的实验操作更加简单、规范,能准确地测定摆线的长短、摆幅的大小,获得的数据更加精确,便于比较,降低了实验误差,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经过课堂上学生的多次分组实验验证,课堂教学效果较好,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制作本教具所需的底座和支架都是实验室现有的材料,亚克力板制作的量角器和直尺的组合装置,造价低廉,制作简单,且属于不易损耗的材质,在实验室可以多次循环使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实验器材,创新和改进教具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让实验探究更轻松、高效,让实验探究更具深度。
  【本文系2020年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中长期实验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ZJZ017)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涉及的领域较多,包括生命科学、技术工程、物质科学等。正因如此,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支持亟须更新。VR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利用VR技术实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多种类的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朝着信息化、科技化的方向前进。VR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发挥技术特性的同时,还为我国的科学教育增添了力量。  一、实现混合式教学,更新教学模式  所
小学科学是一门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俱强的学科。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要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观察是形成科学素养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本文从实验矛盾、实验方法、实验思路、实验比较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让学生学会观察,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我国的科学教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先重知识、轻技能,重概念、轻方法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重方法、轻记忆,重操作、轻理论的现代教育理念。由此,科
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学习简单测量工具的使用,明确一些量的测量和记录方法,同时激发爱科学的情感,有效训练其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学校对科学实验尤其重视。本文以三至四年级新教材中的几个通用实验为例,探讨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STEM的教育理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它更强调学科的融合性。随着STEM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展开,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果。从本质上来看,STEM教育理念使小学科学教学跨越了学科的限制,实现了更为真实的理论教学,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教学驱动,使学生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技能和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使学生更自主地去发现学科知识。随着STEM教育教学效果的凸显
STEM的教育源于美国,1986年,美国首次提出STEM的教育理念,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以跨学科的方式使学生的能力可以在众多学科之中建立良好的连接关系,使学生更为整体地认识世界。随着基础的教育教学课程的发展,STEM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引起了我国教育部门的关注。在STEM的教育理念之下,学科融合使学生经历了更为完整的教学历程,从而获得更加直观的学习经验,提高了学生解决生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并合理运用STEM教育思想,不僅可以显著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结协作精神。将STEM教育思想与科学教学有效融合,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与创新策略,并可以从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等角度为小学生开展融合性教学,以跨学科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进入21世纪,人们越发注重对小
小学科学作为学生开启探究性实践类学科的第一门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现代化的教学指标中,更要求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愈加严格。不同于传统应试教育下对于学生分数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这与STEM的教育教学观念是相契合的。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实际的生活实例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资源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具有优质的教学潜力。教师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具体实施方法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评估予以选择,以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度。  一、用好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科学教学能够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稳步提升。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实验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实验教学法所具有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提出几点开展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學科学能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动手能力的稳步提高,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实验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还能锻炼学生应用
科学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探究式学习”,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探究活动以“实验”为载体,所以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利用尤其重要。本文就创新性实验材料开发的意义、现状分析、实施策略、选择策略展开研究,旨在让创新性实验材料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开拓其眼界,启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性实验材料开发的意义  《小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