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空间”互嵌视角下老城区有机更新规划框架研究

来源 :规划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_411102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常态化,城市老城区发展的多元需求对有机更新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老城区这一复杂系统,文章首先对有机更新规划研究视角、技术路线、制度保障等困境进行了反思,剖析了当前我国有机更新规划存在的权力结构失衡、资本收益失策、生活诉求失位等问题;其次,引入“社会—空间”理论,阐释了社会核心体系要素—权力、资本、生活的内在联系;最后,揭示了社会体系要素与有机更新规划之间的互动机制,并将该机制引入嘉善老城区实践,提出了城市老城区有机更新的规划框架与策略.
其他文献
文章针对绿地建成环境与老年使用者间交互影响的复杂性和嵌套性难题,从组态视角出发,构建了定量统计和定性比较相结合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基于大连市绿地环境数据,在识别核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条件变量的案例比较研究,探寻支持老年人开展高水平绿地活动的环境要素集合.最后,针对大连市绿地建成环境现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绿地环境优化建议,以期为老年人健康导向下的绿地循证设计落实提供支撑.
近十年,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物质空间与社会网络的双重变化.对历史文化名镇进行全面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探讨其保护与发展,因此文章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切入,以西南地区3个商业居住型历史文化名镇为实证案例,选取了k-核、度数中心势、小世界性3个指标,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3个历史文化名镇在2010~2020年的社会网络的稳定性、中心性和关联性特征变化.最后,从社会网络指引下的物质空间规划和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公共活动引导两个方面,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规划提出优化建议.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城市治理水平.在大数据应用和社区生活圈构建等新技术、新趋势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人本化已成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及城市治理领域重点关注的内容.为此,文章结合广州市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数据库的搭建工作,从审查和实施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智能化审查与管理体系框架,并探讨了该体系框架的具体构建过程,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工作提供参考.
文章系统回顾并比较了联合国已有的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与SDGs、《新城市议程》内容,建立客观、动态、透明和具有可比性的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阐明其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制度与创新6个维度的构成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能够满足动态监测、多元客观、透明便捷要求的多源动态整合数据.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提出了采用多源空间感测数据构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构想,以期为实时发布新的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导性框架和行动准则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