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淇同志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大首都文化改革发展力度,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同时,还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建、管、用并重,提高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青少年宫等的服务效能。”对于全市档案系统来说,深入学习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积极利用首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文化,为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工作。
七月一日是党的生日。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节日,本期选登了《老报刊解读中共党史》一文,通过报刊提供的内容,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历程。同时与七月有关的内容还有很多,如高考和寒暑假等。本期“京城茶座”特意选了一组与求学、考试有关的内容。《白檀书院》介绍了密云县曾经成立的这一书院的演变经过。《话说贡院》叙述了贡院的情况以及在封建时代选举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姓名对科举的影响》、《古代考试中的“枪替”》讲述了伴随科举考试而出现的一些现象。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词,其实大家未必知道其来历。《寒暑假的变迁》就分析了寒暑假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发展变化。
北京市作为八百多年建都史、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名胜古迹。“老北京内城的古桥”、“北京的敦煌——房山云居寺”分别介绍了老北京内城曾经的古桥和云居寺这一北方著名的古刹。《熊希龄与海淀香山慈幼院的家庭教育》则介绍了民国名人熊希龄对北京市教育的贡献。
“北京档案史料”作为北京市档案馆公布馆藏史料的重要刊物,在今年第二辑专门选择了一组《档案中的北京文化》内容,通过展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对北京天桥剧场、文化馆、琉璃厂文化节调整恢复及改建管理、北京市农村文化工作等史料,揭示了北京市在推动首都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情况。
加强档案学术研究也是发掘档案文化、提高档案系统服务首都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在档案学术研究方面取得新成绩。本期“理论探讨”栏目中的两篇文章,分别总结了一段时间来文档管理理论与实践范式研究、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希冀为今后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业务研究”栏目的一些作者也研究了电子文件非线性管理特征与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制度创新等问题。
作为首都档案战线的一线档案工作者和档案部门,他们的扎实能干、甘受寂寞的实干精神和奉献精神,始终值得大家学习。《高标定位 民生为本 创造非凡》介绍了北京市昌平区档案局(馆)作为一个集体在档案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剧院的民间档案员》则表达了国家大剧院75岁的何大中老人通过收藏几十年的老戏单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几十年的演出历史的愿望。
北京丰厚的文化沉淀和档案资源,不仅是北京人民的财富,也是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从某种角度说,档案工作是一种“记录文明 传承历史”的工作。北京市档案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充分展示古都文化价值和内涵,在文化上为全力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出新的贡献。
(冯舫女)
七月一日是党的生日。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节日,本期选登了《老报刊解读中共党史》一文,通过报刊提供的内容,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历程。同时与七月有关的内容还有很多,如高考和寒暑假等。本期“京城茶座”特意选了一组与求学、考试有关的内容。《白檀书院》介绍了密云县曾经成立的这一书院的演变经过。《话说贡院》叙述了贡院的情况以及在封建时代选举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姓名对科举的影响》、《古代考试中的“枪替”》讲述了伴随科举考试而出现的一些现象。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词,其实大家未必知道其来历。《寒暑假的变迁》就分析了寒暑假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发展变化。
北京市作为八百多年建都史、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名胜古迹。“老北京内城的古桥”、“北京的敦煌——房山云居寺”分别介绍了老北京内城曾经的古桥和云居寺这一北方著名的古刹。《熊希龄与海淀香山慈幼院的家庭教育》则介绍了民国名人熊希龄对北京市教育的贡献。
“北京档案史料”作为北京市档案馆公布馆藏史料的重要刊物,在今年第二辑专门选择了一组《档案中的北京文化》内容,通过展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对北京天桥剧场、文化馆、琉璃厂文化节调整恢复及改建管理、北京市农村文化工作等史料,揭示了北京市在推动首都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情况。
加强档案学术研究也是发掘档案文化、提高档案系统服务首都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在档案学术研究方面取得新成绩。本期“理论探讨”栏目中的两篇文章,分别总结了一段时间来文档管理理论与实践范式研究、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希冀为今后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业务研究”栏目的一些作者也研究了电子文件非线性管理特征与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制度创新等问题。
作为首都档案战线的一线档案工作者和档案部门,他们的扎实能干、甘受寂寞的实干精神和奉献精神,始终值得大家学习。《高标定位 民生为本 创造非凡》介绍了北京市昌平区档案局(馆)作为一个集体在档案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剧院的民间档案员》则表达了国家大剧院75岁的何大中老人通过收藏几十年的老戏单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几十年的演出历史的愿望。
北京丰厚的文化沉淀和档案资源,不仅是北京人民的财富,也是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从某种角度说,档案工作是一种“记录文明 传承历史”的工作。北京市档案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充分展示古都文化价值和内涵,在文化上为全力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出新的贡献。
(冯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