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最火的明星学者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绩最好的落榜生
  
  007年央视《百家讲坛》重点推出节目——《王立群读史记》。1月6日和7日,首播的“汉武帝——史家绝唱”和“汉武帝——宫闱角逐”与观众见面即受到满堂喝彩,之后这个系列陆续播出。
  百度网站上有个“百度贴吧”,在那里,王立群已成了千万网民的偶像。在“王立群吧”里,王立群的粉丝们自称“群众”、“网(王)丝”。“史家绝唱”刚刚播出就有“群众”尖叫:“易中天之后,王立群时代已经到来!”“2007年属于王立群年。”更有众多网民高呼:“我爱百家讲坛,更爱王立群。”
  然而,谁会想到,这位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儒雅风趣的学者,第一次接触的《史记》竟然是捡来的。如今身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王立群,曾经还当过代课老师,他曲折的成长经历令人感慨。
  “祖籍山东,出生安徽,童年南京,移居开封。”这是王立群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概括。1945年王立群在安徽出生,3岁时随父母到南京生活,8岁时又迁居开封。王立群说,自己的童年少年几乎没有欢乐可言,磨难太多了。
  上小学时,王立群的成绩非常突出,当时实行五分制。六年小学,他每年每学科的成绩都是满分。学校准备保送他上开封的重点中学,但最终上了一所私立中学,叫新新中学。这是一所民办学校,校舍是租用的两间民宅,学生大都是因父母的政治问题而被划为“另类”的孩子。
  王立群是该校的首届学生,因是新办学校,缺乏经费,学校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每周上3天课,3天外出打工以养活学校。于是,和泥、搬砖、挑沙浆成为王立群13岁时的深刻记忆。每天清晨走一个小时路程到工地,干一整天,晚上趁着月色回家,所有收入全归学校,自己分文不取。
  和泥制成土坯后,还要负责运到砖厂去,这可不是轻松的活,路程很远且陡坡很多,靠肩挑是行不通的。大家借来一辆马车,王立群就是充当拉车的那个“牲口”,因为他是班长!连夜干一个通宵,一夜只能拉两趟,每天又累又困,第二天又去上学了。有一次连日下雨,翻车了,车轮差点从王立群身上轧过去……
  上初三时,新新中学合并到开封的干部子弟中学,王立群也随之成了公办学校的学生。此时三年自然灾害来临了,饥荒、挨饿至今让他刻骨铭心,到黄河滩上割草,去农村的荒地里挖野菜,“水红花饭”、“树叶馒头”成了家常便饭。在艰苦的时期,他考上了高中。
  读了一个学期高一后,不幸的消息传来了,在山东老家的祖父得了重病,王立群“替父尽孝”——奉命到山东新泰照顾祖父。他辍学了,那年他16岁。
  王立群一边照顾祖父,一边干农活,春种玉米、种高粱,秋割麦子、挖红薯。此时他已是一个全劳力了。最艰苦的时候,他能驾独轮车拉两筐400斤的煤球从200里远的地方回家。三年自然灾害的尾声,生产队派他去看守庄稼地,一个小窝棚,一口大黑锅,没有粮食,仅凭地里的红薯度日,3个月时间,他孤身一人白天锄地,夜里巡视。
  在山东老家待了整整一年,后来祖父病故,他才回到开封一中继续上学。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重新回到课堂的王立群成绩异常优秀。高一他是班长,高二成为校团委委员,高三他已是学生会主席了。高中三年每学期成绩总平均分都在97分以上,高中毕业时,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外语五科的成绩都是满分。
  王立群高考成绩也非常好,当时他准备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将来当个建筑工程师。可就因为父亲的“问题”,他落榜了。当时班上的同学成绩比王立群低20分的,都被录取了,可他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他明白了,不是因为成绩,还是因为家庭出身问题。
  于是,他想办法找工作了,那年是1965年。
  
  从小学老师到博士生导师
  
  王立群应聘到开封一所小学当起了代课教师,一“代”便是7年。在当小学教师的7年时间里,他教过数学、语文、美术、书法、音乐等。此后,该校招收初中生、高中生,他又当了7年中学教师。
  1966年,在小学做代课教师的王立群第一次接触到《史记》。那时文革刚开始,小学读书室遭到打砸,学校仅存的一部《史记》被当作“四旧”扔到操场的空地上。住在学校的王立群趁着夜色,把被丢弃的《史记》捡回家,此后一有空他就读《史记》,虽然有很多地方读不懂,但《史记》却是他最喜欢读的书籍之一。
  从那时起到今天,《史记》伴随他已有41年了。王立群常常感慨:“真正让我读懂《史记》的是经历,是现实。人们往往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但我的体会,常常是现实让我读懂了《史记》。”
  1977年恢复高考,此时,王立群已经32岁了。
  按当时规定,超过30岁的考生必须是1966年、1967年和1968年毕业的“老三届”高中生,因为这三届没有参加过高考。王立群是1965年毕业的高中生,参加过高考,不符合报考条件,他失去了高考机会。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机会来了,王立群当即下决心考研,他就近报考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当时,高中生直接报考研究生困难很多,一是没有教材,二是没学过大学课程,三是工作繁忙。当时最头疼的是外语,王立群高中时学的是俄语,已扔下了十几年,重新捡起来非常不易。于是,他向单位同事借了一套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科《俄语》教材,花了半年时间,竟然考过61分。
  提起当年的政治考试,王立群用“神奇”来形容。当时,没有政治经济学教材,正好开封市委组织部发了三本政治经济学宣传小册子,很薄,他一天看一本。第四天,他看了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课一共复习了四天,考了91.5分,是他考的分数最高的一门课,简直是神了!在八十多人参加的初试中,王立群与另外三人顺利进入了复试,最终成为两名被录取的幸运者之一。
  1982年,王立群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随后的二十多年,他由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一步步变换着角色,《史记》始终是他最喜爱的典籍之一。
  从教这么多年,王立群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谦逊、平和、儒雅、认真、低调……这是王立群的学生、同事在谈论这位学者时用得最多的词语,学生们非常喜欢听他的课。如今,身为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王立群还带着三届5个博士、17个硕士。在给学生上课时,仍坚持用繁体竖写板书,给学术界的朋友写信时,同样是用繁体字。
  
  一则短信结缘《百家讲坛》
  
  2005年底,央视《百家讲坛》到国内多所大学海选主讲人。
  河南站,编导们来到了河南大学。此时,王立群正在北京参加中国散文史国际研讨会,不过他接到了一个短信:“央视来学校选主讲人,编导们已分别见了三批老师,明天还有一天试讲……”这条由河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刘波发来的短信,至今仍保留在王立群的手机里。他说,自己舍不得删掉这条短信,因为这是与《百家讲坛》机缘的开始。
  王立群连夜坐火车赶回开封,第二天没来得及回家,便直奔演讲会场。“我先讲,讲完了好回家睡一觉。”王立群随即开讲了,从中学课堂到大学讲堂,王立群也不知给学生讲过多少遍了,这对于他再熟悉不过了。首次与央视接触,近20分钟的试讲,王立群风趣儒雅、娓娓道来,给编导们留下深刻了印象,最终登上了《百家讲坛》。
  刚上《百家讲坛》时,王立群觉得难度还不小。节目面对的是普通民众,是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学术独角戏,难度最大的地方在于要有新意,要有趣味性,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
  王立群知道,看电视主要还是图个娱乐,观众层次不一,众口难调,这要求所讲内容必须专业与非专业共享,求知与娱乐共享,观众既能接受,又喜欢听,才不至于换频道。怎样控制住观众手里的遥控器是每位主讲人必须解决的课题。
  在《百家讲坛》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专家将历史故事讲得充满悬念,一波三折,几乎都经过了节目组的“洗脑”。在王立群之前,刘心武和易中天算是讲坛中最会讲故事的两个,不过一开始两人也被节目组不停地“洗脑”。制片人万卫说,节目要求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每几分钟就有一个悬念,要制造悬念,故事性要强。
  所以,在正式录制节目前,王立群会把要讲的文稿传给编导,他们会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有不同见解时,双方更多的是沟通。王立群举例说,比如讲项羽大封诸侯,编导提出,节目中人名、地名不要出现太多,怕观众记不住,他觉得这个建议挺好,就进行了修改。
  电视讲座是一件很花费时间的事情。王立群现在带有22名硕士生,手头上还有几个科研项目,时间非常紧张。但王立群表示,硕士生的教学与辅导是他的本职工作,学生的课可以调,电视讲座与正常教学工作并不冲突,不会因此耽误本职工作。
  不过,在课堂和讲坛上讲课的差别,让王立群有了重新思考自己教育方式的机会。他说:“电视讲坛与大学课堂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课堂上是先提出观点,然后一步步来论证观点;讲坛上则是先举事例,设置悬念,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同时有新的想法和观点,观众才会认可接受你。”
  因为存在表述方式的差别,王立群认为在课堂上还不能完全套用《百家讲坛》的说话风格。他说,电视讲坛是利用有限的时间讲述一个问题,50分钟。课堂则不同,讲课的时间比较自由,内容多可以多讲一点,内容少则可少讲一点,比较灵活。同时,校园是学习和做学问的地方,他和他所带的研究生是在做研究,是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学术上的东西很严谨,但电视节目不同,它带有娱乐性和消遣性。
  能够登上《百家讲坛》,王立群觉得有相当大的收获。他说:“参与《百家讲坛》是一种挑战,很刺激,也让我有所思考。今后,要学会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以单线条的电视语言讲述出来,还要学会以浅显的语言表述历史、传授知识和表达观点,也是一门学问,这对学生写论文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是公鸡中的战斗机”
  
  2007年3月11日,央视《百家讲坛》录制了一期特殊的节目。“品三国”的易中天客串主持人,采访“读《史记》”的王立群。两位重量级大师的对话开始了。
  第一次做主持人,易中天经验不足。在跟王立群的对话中,王立群说起自己13岁打工的经历,此时,易中天认真地问道:“你13岁的时候是多大呀?”现场观众静了几秒后,随即哄堂大笑,易中天赶紧承认错误,说自己其实想问的是:“你13岁的时候是哪一年?”
  王立群的经历与易中天十分相似,两个人都是学中文出身却在《百家讲坛》讲历史。谈到这种情况,易中天问道:“你一个教文学的来讲历史,不怕别人说是公鸡下蛋吗?”
  王立群则很麻利地反问:“你不是下在我前面吗?”引得全场一片笑。
  易中天随即说:“我不仅下蛋,而且是公鸡下鸭蛋,还客串起主持人了。我也认了,那我们就下我们的蛋,让别人说去吧。我们都是公鸡中的战斗机。”
  在有关《百家讲坛》的争议中,主讲人如何反映历史的真实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对此,王立群解释说,自己讲述的是正史,但他坦承,正史未必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历史记载中可能会出现差异。真正的历史叫“第一历史”,它是无法复原的。正史说的是“第二历史”,其中可能存在记载人的误记误读,甚至主观避讳曲解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立群认为主讲人要学会区别真伪,可以采用互证的方法。比如一件事情《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主讲人要从中有所选择。王立群说,自己解读的《史记》只是他理解的真实,比如司马迁对司马相如大加赞扬,但通过他字里行间透露的信息以及班固的记录,他认为司马相如并非情圣,对卓文君是劫才又劫色。
  王立群是央视《百家讲坛》继易中天、于丹之后,2007年度重点推出的主讲人。有人称,《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推出了不少明星学者。2004年最火的是阎崇年,2005年是刘心武,2006年是易中天和于丹,那么2007年最火的将是谁呢?《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给出答案:王立群。
  有观众现场问王立群,如何评价同行易中天、于丹及自己的个人魅力?王立群说:“于丹本身就是搞传媒研究的,所以应对媒体从容自如。易中天长期做文化普及工作,触电时间也比我早。我有什么优势,自己不太清楚,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可能我对人物的分析比较深入吧。”
  对于众网友的好评,王立群一笑了之,他说:“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是我的原则。”
  事实上正如王立群所说,他的主业是搞研究,业余就是散散步、听听音乐。一直以来,王立群在大学里过的是一种恬淡、宁静的学者生活。可自从走上《百家讲坛》,这位雪藏在象牙塔里的学者便被推向了荧屏,推向了大众。
  对于“从天而降”的知名度。王立群说:“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追名逐利,不计得失。如果火了就顺其自然,不火也是平淡对待。”在评价自己的讲座时,他说自己的讲座不容易火,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很难引起别人的争论,很少有人写帖子、发文章说哪个地方错了。对此,还有人告诉王立群,说你应该故意露出破绽,让大家争议一下,肯定就火了。王立群说不要这样的火,如果没有意识到出错,那很遗憾。但让故意留下破绽,他做不到。“火与不火我不在乎,但学者的良心不能丢。”
  “他很有大家风范,为人谦逊、平和,做事非常严谨,同时他学养深厚,是典型的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出来的学者。”《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如此评价。
其他文献
期刊
英国著名哲学家,195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有一次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演讲结束后,听众开始提问.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原为中华全国合作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农村推行的“三大合作”运动(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的产物。  据供销总社官网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系统有基层社24950个,基层社经营网点32.5万个。拥有2.5万家基层社、11.4万家农民合作社和105.5万个连锁、配送网点,覆盖全国80%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2014年全系统销售额达3.76万亿元,这一巨大的销售规
回忆起在乡镇支行工作的时光,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晚上下乡办贷.我所在的支行是乡镇大行,业务规模和业务量在全市农区支行里排名靠前.遇上周末,一天的柜面业务量相当于部分偏远
期刊
我进入浙江农信工作已是第五年,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岗位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写下不一样的故事.其实,只要心中有梦,就能找到绽放的舞台.rn坚持,人生才能改变rn2014年,我被分
期刊
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原主任蒋省三,将供销社分为四个阶段:rn1949年~1957年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为农服务的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组织创设阶段.rn1958年~1981年是全面集体化背景下的
春日的午后,暖风习习.我骑上自行车,到土产商店买几个办公室用的编织袋.rn表明来意后,店主一边递给我两个编织袋,一边告诉我:“只有这两个了,一元一个好了,成本价都不到,贞叫
期刊
詹仁雄,对大多数内地观众来说,是个绝对陌生的名字。可是,对看过第四十届台湾电视金钟奖颁奖典礼的观众来说,詹仁雄却是个令他们一再惊叹的名字,因为这个人制作的综艺节目4次拿到奖项,包括夺得最佳综艺节目的《全民大闷锅》。  其实,关于詹仁雄的“英雄伟迹”,决不限于此:《康熙来了》、《国光帮帮忙》这两个在台湾收视率前两名的节目,是他制作的;播出9年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至今屹立不摇,很巧,也是詹仁雄的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 :明确了科学技术在国家和人类社会中的突出地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
四月,又到了草长莺飞、拂堤杨柳的季节.上班途中,行走在小城的路上,蓦地发现路两旁柳树的新芽已经挂满了枝条,春风拂来,柳条儿像一个美丽的女孩在轻舞摇曳.rn童年时代,春天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