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昆明到腾冲
在昆明火车站,乘上赴云南边城腾冲的直达车。客车车身很长,全是上下双层卧铺。车上无音乐、无电视。这是一个寂寞的车程。

一夜就在汽车的颠簸中过去,时睡时醒。因为根本就不可能沉入睡梦中。公路上,白晃晃的车灯闪过来又闪过去,纵使是夜里,也车来不断,安静不下来。这条公路,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云南的公路使用率是很高的。
翻越高黎贡山前,有最大的边防检查站,设在东风桥边。这是一座宽宽的长长的铁桥。桥下,江水奔腾咆哮,浩浩流淌,车自动停下,候查。旅客每人交20元,办边境证,有效期3个月。天下着微雨,路边有一长溜大大的撑张着的花伞。伞下摆着石榴、梨子、香蕉(香蕉每斤5角,便宜得很)、广柑和青色的、拳头大小的“人生果”,还有一种土豆般大小呈黄色的水果,叫明桃;凡没见过的水果,我都买来尝尝。另有花生、煮鸡蛋、烧玉米棒子等,都装在竹篮里出售。奇怪的是: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小贩,看样子大多是附近的村妇,却决不来窗口兜售物品,也不在摊位上大声叫卖。物品就摆在那儿,你要买,就自个儿去——她们就是这样做生意的。
九月仍是云南的雨季。车慢吞吞地在高黎贡山爬行,大雨哗哗如注,汽车下山时,堵车了。前方遇上塌方,我们要在这儿堵多久呢?前面是不见头的车,后面是不见尾的车。右面是陡峭的山岩,左面,是不见底的深涧。有人告诉我们说:他们在这儿,已经呆了十多个小时了。在云南,雨季塌方塞车,不是什么新鲜事。
高黎贡山笼罩在一片雨雾里,使人不得一见这著名大山的容颜。腾冲,还在茫茫雨雾的那边,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到达。
腾冲饵丝
直挨到晚上11点,汽车才从高黎贡山下来,拐进了夜幕笼罩下的山地之城——腾冲。我们,足足在车上耗去了30多个小时。
就在长途汽车站旁,又累又饿的我们,进了一家灯光明亮的餐馆。不大的厅堂里摆有四张矮桌。结实矮小的木凳,漆成古朴的紫红色。一身着白色服装的小伙子问:吃饵丝吗?这是一家专营饵丝的餐馆。饵丝这一食品,在我来边城腾冲之前,是从未曾听过、从未曾见过的。
灶上很快就升腾起白烟,水开了,小伙子倒进白茸茸的饵丝。之后,他又在火上调配作料。很快,一人一碗饵丝端到我们面前。碗大,分量足,一碗足有4两吧,汤很鲜。饵丝,色清,丝细。挑上送进口,润滑、爽口。第一次结识这食品,印象是:好吃。吃罢结账,才4元多钱。
饵丝在腾冲,已有500多年历史。它是用本地名贵江米,经特殊水质科学加工精制而成。它色白质细,滑腻柔软,配上山珍、鸡汁等调料,一烫即熟,久煮不烂,食用极其方便。《腾冲县志》关于此特产是这样写的:“本县饵丝视为方物,他处所不及。此业者,只胡家湾、刘小寨二处,并视为专业。”腾冲饵丝在用料上非常讲究。普通米加工出来,下锅就烂,必须采用专门种植的腾冲江米。腾冲饵丝,是属于这方水土的特有产物,据此可见特产的不一般。
在腾冲,除了国有的大型加工生产厂家外,集体、个体的饵丝加工厂、加工作坊,也不一而足。胡家湾等地的农民,几乎家家都是加工饵丝的专业户。
翡翠之恋
腾冲这座小城,与盛产珠宝玉石翡翠的缅甸毗邻。原料就从邻国运来,在这儿加工。在腾冲,你随处可以见到加工翡翠玉石的工厂。腾冲商人经营翡翠玉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从开采,到鉴别,到加工,以至到销售,都极富经验。千百年来,腾冲一直享有“翡翠城”的美名。
同住腾冲宾馆有一沿海来的年轻人,姓张,30来岁。他是来滇西一带推销编织带的。一日,随他去位于市中心区的珠宝玉器交易中心。只见大街之一侧,人头拥挤,市声嘈杂,不时有人上前兜揽生意。在交易市场里,所陈列物品品种之繁多,色彩之丰富,在其它地方,绝对是难得一见的。在商场外小小的空地上,交易的人黑压压的一片,真叫人无从着手,好在小张已是熟手。这一次,他又花了2000余元,买了大小不等的手镯,计4只。回宾馆的路途,他又在路边一加工出售翡翠玉石的小店,定做了两只手镯——讲好每只800元,质量要好,过几天来取。而在整个谈生意的过程中,一年轻手艺人,一直在转动机器,研磨毛料,加工手镯,这倒让我了解了制作的全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现腾冲经营玉石珠宝的商行、公司,就有近百家,从业人员一万多人。这是怎样的规模!
热海·大滚锅
漫步在腾冲街头,路边随处可见黑色的岩石,岩石上满是孔眼,那是冷却后的火山岩浆,腾冲的地热现象是异常活跃的。从腾冲出发,往西行约20公里,就到了热海。热海,素有“天然的地热博物馆”之称。而热海的精华,我认为,是大滚锅。

弥漫在山谷里的硫磺味,越来越浓烈,烟雾蒸腾弥漫着,大滚锅就在前面。这是一个直径一丈左右、成圆形的水池。里面热浪翻滚,气浪灼人。这一大锅滚滚的沸水,好像是谁在下面点猛火,不停地烧,夜以继日地烧,春夏秋冬、千年万载都不停不休。这水被烧得咕噜、咕噜直是翻滚,浪花冲起老高老高。据说,多年以前,有一头牛不小心跌入,不多一会功夫,就成了一架白骨。为保障游人的安全,大滚锅周围,拦有铁链。
“云南十八怪,鸡蛋拴起卖。”在大滚锅的一旁,有好多小贩兜售一串一串用草绳拴得牢牢的鸡蛋,每串五枚。小贩以打扮朴素的农妇为多。我买了一串,交给她放进大滚锅旁边的石缝里。再盖上麻袋、谷草什么的,牢牢捂住。强烈灼人的蒸汽,从数处缝隙喷出,丝丝有声。不多一会儿,她把蒸熟的鸡蛋,交给我。并说:不用再用冷水冰,就这么剥壳就是。我剥出鸡蛋,放进嘴里,觉得清香、滋润,别有一种味道。我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煮鸡蛋。我现在才明白:进大门时,见到有人卖嫩玉米,那是为了方便旅客的。早知如此,买了在这儿蒸了吃,不知有多好!听人讲,在这儿蒸鸡、鸭、猪脚什么的,吃起来特别可口。而这大滚锅的水,待凉了,淘洗出白菜、青菜,凉拌了吃,鲜嫩又爽口。
大滚锅旁,有石碑屹立。上有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冒雨考察热海留下的记述。关于大滚锅的文字,他是这样写的:“其色浑白,从下沸腾,作滚涌之状,而势更厉,不敢以身试也。”据说,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大滚锅的沸水,可达三丈。那该是何等的壮观景象!
在昆明火车站,乘上赴云南边城腾冲的直达车。客车车身很长,全是上下双层卧铺。车上无音乐、无电视。这是一个寂寞的车程。

一夜就在汽车的颠簸中过去,时睡时醒。因为根本就不可能沉入睡梦中。公路上,白晃晃的车灯闪过来又闪过去,纵使是夜里,也车来不断,安静不下来。这条公路,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云南的公路使用率是很高的。
翻越高黎贡山前,有最大的边防检查站,设在东风桥边。这是一座宽宽的长长的铁桥。桥下,江水奔腾咆哮,浩浩流淌,车自动停下,候查。旅客每人交20元,办边境证,有效期3个月。天下着微雨,路边有一长溜大大的撑张着的花伞。伞下摆着石榴、梨子、香蕉(香蕉每斤5角,便宜得很)、广柑和青色的、拳头大小的“人生果”,还有一种土豆般大小呈黄色的水果,叫明桃;凡没见过的水果,我都买来尝尝。另有花生、煮鸡蛋、烧玉米棒子等,都装在竹篮里出售。奇怪的是: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小贩,看样子大多是附近的村妇,却决不来窗口兜售物品,也不在摊位上大声叫卖。物品就摆在那儿,你要买,就自个儿去——她们就是这样做生意的。
九月仍是云南的雨季。车慢吞吞地在高黎贡山爬行,大雨哗哗如注,汽车下山时,堵车了。前方遇上塌方,我们要在这儿堵多久呢?前面是不见头的车,后面是不见尾的车。右面是陡峭的山岩,左面,是不见底的深涧。有人告诉我们说:他们在这儿,已经呆了十多个小时了。在云南,雨季塌方塞车,不是什么新鲜事。
高黎贡山笼罩在一片雨雾里,使人不得一见这著名大山的容颜。腾冲,还在茫茫雨雾的那边,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到达。
腾冲饵丝
直挨到晚上11点,汽车才从高黎贡山下来,拐进了夜幕笼罩下的山地之城——腾冲。我们,足足在车上耗去了30多个小时。
就在长途汽车站旁,又累又饿的我们,进了一家灯光明亮的餐馆。不大的厅堂里摆有四张矮桌。结实矮小的木凳,漆成古朴的紫红色。一身着白色服装的小伙子问:吃饵丝吗?这是一家专营饵丝的餐馆。饵丝这一食品,在我来边城腾冲之前,是从未曾听过、从未曾见过的。
灶上很快就升腾起白烟,水开了,小伙子倒进白茸茸的饵丝。之后,他又在火上调配作料。很快,一人一碗饵丝端到我们面前。碗大,分量足,一碗足有4两吧,汤很鲜。饵丝,色清,丝细。挑上送进口,润滑、爽口。第一次结识这食品,印象是:好吃。吃罢结账,才4元多钱。
饵丝在腾冲,已有500多年历史。它是用本地名贵江米,经特殊水质科学加工精制而成。它色白质细,滑腻柔软,配上山珍、鸡汁等调料,一烫即熟,久煮不烂,食用极其方便。《腾冲县志》关于此特产是这样写的:“本县饵丝视为方物,他处所不及。此业者,只胡家湾、刘小寨二处,并视为专业。”腾冲饵丝在用料上非常讲究。普通米加工出来,下锅就烂,必须采用专门种植的腾冲江米。腾冲饵丝,是属于这方水土的特有产物,据此可见特产的不一般。
在腾冲,除了国有的大型加工生产厂家外,集体、个体的饵丝加工厂、加工作坊,也不一而足。胡家湾等地的农民,几乎家家都是加工饵丝的专业户。
翡翠之恋
腾冲这座小城,与盛产珠宝玉石翡翠的缅甸毗邻。原料就从邻国运来,在这儿加工。在腾冲,你随处可以见到加工翡翠玉石的工厂。腾冲商人经营翡翠玉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从开采,到鉴别,到加工,以至到销售,都极富经验。千百年来,腾冲一直享有“翡翠城”的美名。
同住腾冲宾馆有一沿海来的年轻人,姓张,30来岁。他是来滇西一带推销编织带的。一日,随他去位于市中心区的珠宝玉器交易中心。只见大街之一侧,人头拥挤,市声嘈杂,不时有人上前兜揽生意。在交易市场里,所陈列物品品种之繁多,色彩之丰富,在其它地方,绝对是难得一见的。在商场外小小的空地上,交易的人黑压压的一片,真叫人无从着手,好在小张已是熟手。这一次,他又花了2000余元,买了大小不等的手镯,计4只。回宾馆的路途,他又在路边一加工出售翡翠玉石的小店,定做了两只手镯——讲好每只800元,质量要好,过几天来取。而在整个谈生意的过程中,一年轻手艺人,一直在转动机器,研磨毛料,加工手镯,这倒让我了解了制作的全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现腾冲经营玉石珠宝的商行、公司,就有近百家,从业人员一万多人。这是怎样的规模!
热海·大滚锅
漫步在腾冲街头,路边随处可见黑色的岩石,岩石上满是孔眼,那是冷却后的火山岩浆,腾冲的地热现象是异常活跃的。从腾冲出发,往西行约20公里,就到了热海。热海,素有“天然的地热博物馆”之称。而热海的精华,我认为,是大滚锅。

弥漫在山谷里的硫磺味,越来越浓烈,烟雾蒸腾弥漫着,大滚锅就在前面。这是一个直径一丈左右、成圆形的水池。里面热浪翻滚,气浪灼人。这一大锅滚滚的沸水,好像是谁在下面点猛火,不停地烧,夜以继日地烧,春夏秋冬、千年万载都不停不休。这水被烧得咕噜、咕噜直是翻滚,浪花冲起老高老高。据说,多年以前,有一头牛不小心跌入,不多一会功夫,就成了一架白骨。为保障游人的安全,大滚锅周围,拦有铁链。
“云南十八怪,鸡蛋拴起卖。”在大滚锅的一旁,有好多小贩兜售一串一串用草绳拴得牢牢的鸡蛋,每串五枚。小贩以打扮朴素的农妇为多。我买了一串,交给她放进大滚锅旁边的石缝里。再盖上麻袋、谷草什么的,牢牢捂住。强烈灼人的蒸汽,从数处缝隙喷出,丝丝有声。不多一会儿,她把蒸熟的鸡蛋,交给我。并说:不用再用冷水冰,就这么剥壳就是。我剥出鸡蛋,放进嘴里,觉得清香、滋润,别有一种味道。我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煮鸡蛋。我现在才明白:进大门时,见到有人卖嫩玉米,那是为了方便旅客的。早知如此,买了在这儿蒸了吃,不知有多好!听人讲,在这儿蒸鸡、鸭、猪脚什么的,吃起来特别可口。而这大滚锅的水,待凉了,淘洗出白菜、青菜,凉拌了吃,鲜嫩又爽口。
大滚锅旁,有石碑屹立。上有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冒雨考察热海留下的记述。关于大滚锅的文字,他是这样写的:“其色浑白,从下沸腾,作滚涌之状,而势更厉,不敢以身试也。”据说,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大滚锅的沸水,可达三丈。那该是何等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