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选用的作品,是艺术家谭平早期的作品细胞系列, “从一个圆的基本形逐渐过渡与微观细胞相融合,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寻找确切的位置。 ”里面含着暗示与隐喻,意义与象征。
Q=《北京青年》周刊A= 谭平
Q:你早年画细胞是因为切身的经历?
A:在 2003年之前,我画的抽象性更多的集中在绘画的语言上,线条的粗细,在画面中占据的位置,色彩的对比等等对我来说特别关键。
2003年,我父亲被发现有肝癌,当手术把癌细胞取出的时候,我看到恶性肿瘤被切开,呈现出里面的黑色颗粒,给我特别强烈的震撼 ——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心理上,因为癌细胞的象征意义太强烈了。后来在我的作品中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当然是用抽象的语言,这种语言观者无法识别,但是于我自己,对我来讲可能是非常具体和具象。
后来,彭锋老师给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刺痛与抚慰 ”,他认为我是通过绘画对心灵受到的刺痛而自己进行治疗的。
Q: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有这种刺痛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得到抚慰?
A:宏观讲,艺术创作都来自于生活,各种各样的经历成就了艺术家,不管是悲伤愉快还是平静,不同时期关注的东西不一样,有时候是关注个人情感的表达,我有时候是关注艺术语言,灵感来自于方方面面。
Q:你画细胞的时候还有雕琢和细腻描画的内容在里面,现在好像抛弃了细腻 ……
A:看显微镜下的细胞的时候,它的形象非常具体,只不过我们是在常态下看不到而已。我的早期绘画,都是用微观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看那种变化你会觉得非常有意思,看显微镜下的细胞活动,分裂组合,有时候合在一起了,有时候又分开了,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特别像一个作品形成的过程 ——不同的因素,如何在碰撞中结合在一起;本来是一个东西,如何裂变成不同的东西,这个过程非常有趣。
也是从那以后,我的绘画在一点点的变化,慢慢地由圆变成点,从微观变成宏观的概念。
Q:你怎么看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关系?
A:那似乎是一个世界,“观者在哪儿 ”是最重要的环节,重要的在于体验者,没有一个绝对的结论。我曾经拿蹦极做比喻讲时间性,时间性有点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比如一个人在蹦极过程中,别人看起来时间很短,但是在体验者的感觉中时间是尤为漫长。
Q:抽象的一般是无厘头的,但创作的过程是可以控制的,看你新的作品,我觉得你的创作从生物学到另外的科学和另外的维度了?
A:之前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中,我在圓形展厅的墙壁上展示了一条线,把过去的细胞的小圆变成了一个大圆。
制作版画的时候,我用一把刀和木头,以每米 10分钟的速度限定下完成这根线。若是没有这个限定,会非常难以控制,心态变化严重影响画面的效果。我用摄像机把制版的过程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和最后呈现的结果一样重要。
Q:你是画得很快的艺术家,一幅作品唰唰几下就完成了。你怎么看抽象这种艺术形式?
A:抽象这件事情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我从小开始学画,后来也曾经画得非常写实,非常丰富,再后来削减到一定程度。这个过程经过了差不多四十年。到现在我觉得抽象画有点像中国传统的书法或者是人文画 ——看起来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作品,但是积累的时间是非常长的。
Q:一般人的理解是看简单的东西比看复杂的东西难,比如说十个人里面,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大了解抽象艺术。你怎么看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A:确实,抽象艺术是少数人的艺术。艺术这个东西是很多元的,对于艺术家个人十分重要,多与少也是艺术家自己的选择,我多年的追求是希望用最少的语言来表达最多的内涵。
对于观者而言,如何理解抽象艺术,是开放的、自由的,观众看到抽象的时候,其实是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经验去理解的,完全是通过直觉去判断。
我希望观众对作品误读,无论是抽象还是当代艺术也好,误读的意义在于强调观众在欣赏作品的介入,只有观众介入了,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Q=《北京青年》周刊A= 谭平
Q:你早年画细胞是因为切身的经历?
A:在 2003年之前,我画的抽象性更多的集中在绘画的语言上,线条的粗细,在画面中占据的位置,色彩的对比等等对我来说特别关键。
2003年,我父亲被发现有肝癌,当手术把癌细胞取出的时候,我看到恶性肿瘤被切开,呈现出里面的黑色颗粒,给我特别强烈的震撼 ——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心理上,因为癌细胞的象征意义太强烈了。后来在我的作品中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当然是用抽象的语言,这种语言观者无法识别,但是于我自己,对我来讲可能是非常具体和具象。
后来,彭锋老师给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刺痛与抚慰 ”,他认为我是通过绘画对心灵受到的刺痛而自己进行治疗的。
Q: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有这种刺痛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得到抚慰?
A:宏观讲,艺术创作都来自于生活,各种各样的经历成就了艺术家,不管是悲伤愉快还是平静,不同时期关注的东西不一样,有时候是关注个人情感的表达,我有时候是关注艺术语言,灵感来自于方方面面。
Q:你画细胞的时候还有雕琢和细腻描画的内容在里面,现在好像抛弃了细腻 ……
A:看显微镜下的细胞的时候,它的形象非常具体,只不过我们是在常态下看不到而已。我的早期绘画,都是用微观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看那种变化你会觉得非常有意思,看显微镜下的细胞活动,分裂组合,有时候合在一起了,有时候又分开了,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特别像一个作品形成的过程 ——不同的因素,如何在碰撞中结合在一起;本来是一个东西,如何裂变成不同的东西,这个过程非常有趣。
也是从那以后,我的绘画在一点点的变化,慢慢地由圆变成点,从微观变成宏观的概念。
Q:你怎么看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关系?
A:那似乎是一个世界,“观者在哪儿 ”是最重要的环节,重要的在于体验者,没有一个绝对的结论。我曾经拿蹦极做比喻讲时间性,时间性有点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比如一个人在蹦极过程中,别人看起来时间很短,但是在体验者的感觉中时间是尤为漫长。
Q:抽象的一般是无厘头的,但创作的过程是可以控制的,看你新的作品,我觉得你的创作从生物学到另外的科学和另外的维度了?
A:之前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中,我在圓形展厅的墙壁上展示了一条线,把过去的细胞的小圆变成了一个大圆。
制作版画的时候,我用一把刀和木头,以每米 10分钟的速度限定下完成这根线。若是没有这个限定,会非常难以控制,心态变化严重影响画面的效果。我用摄像机把制版的过程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和最后呈现的结果一样重要。
Q:你是画得很快的艺术家,一幅作品唰唰几下就完成了。你怎么看抽象这种艺术形式?
A:抽象这件事情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我从小开始学画,后来也曾经画得非常写实,非常丰富,再后来削减到一定程度。这个过程经过了差不多四十年。到现在我觉得抽象画有点像中国传统的书法或者是人文画 ——看起来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作品,但是积累的时间是非常长的。
Q:一般人的理解是看简单的东西比看复杂的东西难,比如说十个人里面,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大了解抽象艺术。你怎么看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A:确实,抽象艺术是少数人的艺术。艺术这个东西是很多元的,对于艺术家个人十分重要,多与少也是艺术家自己的选择,我多年的追求是希望用最少的语言来表达最多的内涵。
对于观者而言,如何理解抽象艺术,是开放的、自由的,观众看到抽象的时候,其实是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经验去理解的,完全是通过直觉去判断。
我希望观众对作品误读,无论是抽象还是当代艺术也好,误读的意义在于强调观众在欣赏作品的介入,只有观众介入了,作品才算真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