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宁蒙陕甘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经济区。市域面积9555.38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 120.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9.3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29.05万人;回族人口45.9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3.06%。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银川已有2123年的建城历史,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激荡交融,浓郁的回乡风情、秀丽的塞上水色、神秘的西夏文明,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乡”的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银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尤其是“十一五”时期,对于银川来说,更是抢抓机遇、奋力突破的五年,是直面挑战、攻坚克难的五年,是播散希望、收获幸福的五年。五年来,凤城儿女大力弘扬“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银川精神,全力推进“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座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正向我们走来,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银川已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亿元,比2005年的293.6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60亿元,比2005年的18.16亿元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2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023亿元,比“十五”期间的646亿元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24.2%。
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新提升。工业“一强四优五新”(一强:能源化工产业;四优:装备制造及再制造产业、羊绒产业、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酵及生物制药产业;五新: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信息产业、葡萄酒酿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家具装饰产业)格局确立,铸就了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基石,装备制造产业水平明显提升;农业“两强四优四新”(两强:设施园艺产业、奶产业;四优:露地瓜菜产业、清真牛羊肉产业、“适水”产业、长红枣产业;四新:有机大米产业、玉米瓜菜制种产业、酿酒葡萄产业、花卉产业)产业规模扩大、品质提高,现代都市型农业基础初步奠定;服务业“三个中心一个目的地”(区域物流中心、区域生活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旅游休闲目的地)框架全面拉开,空港、陆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运动休闲城市品牌逐步确立。大力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宜居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扩大近1倍,城市化率达到71.9%;三馆两中心、览山景观剧场、绕城高速公路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会址落户银川;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3.03%、43.22%、14.04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4%;跨入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行列,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品位显著提升。
各项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标准通过“两基”国检验收,提前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创建全国食品安全先进城市;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着力提升文明素质,“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城市文化品格日益彰显;中阿经贸论坛、中国500强企业发布暨大企业高峰会、中国(宁夏)回商大会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银川的知名度显著提高。
群众生活质量有了新改善。5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852元增加到17000元,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93元增加到5930元,年均增长11.2%;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8万人次;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完善。获评“200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辉煌铸就自信,征程前行不息。在胜利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后,银川正风帆满挂、意气风发地踏上“十二五”发展的新征程。
(中共银川市委外宣办供稿)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银川已有2123年的建城历史,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激荡交融,浓郁的回乡风情、秀丽的塞上水色、神秘的西夏文明,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乡”的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银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尤其是“十一五”时期,对于银川来说,更是抢抓机遇、奋力突破的五年,是直面挑战、攻坚克难的五年,是播散希望、收获幸福的五年。五年来,凤城儿女大力弘扬“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银川精神,全力推进“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座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正向我们走来,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银川已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亿元,比2005年的293.6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60亿元,比2005年的18.16亿元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2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023亿元,比“十五”期间的646亿元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24.2%。
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新提升。工业“一强四优五新”(一强:能源化工产业;四优:装备制造及再制造产业、羊绒产业、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酵及生物制药产业;五新: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信息产业、葡萄酒酿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家具装饰产业)格局确立,铸就了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基石,装备制造产业水平明显提升;农业“两强四优四新”(两强:设施园艺产业、奶产业;四优:露地瓜菜产业、清真牛羊肉产业、“适水”产业、长红枣产业;四新:有机大米产业、玉米瓜菜制种产业、酿酒葡萄产业、花卉产业)产业规模扩大、品质提高,现代都市型农业基础初步奠定;服务业“三个中心一个目的地”(区域物流中心、区域生活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旅游休闲目的地)框架全面拉开,空港、陆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运动休闲城市品牌逐步确立。大力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宜居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扩大近1倍,城市化率达到71.9%;三馆两中心、览山景观剧场、绕城高速公路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会址落户银川;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3.03%、43.22%、14.04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4%;跨入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行列,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品位显著提升。
各项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标准通过“两基”国检验收,提前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创建全国食品安全先进城市;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着力提升文明素质,“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城市文化品格日益彰显;中阿经贸论坛、中国500强企业发布暨大企业高峰会、中国(宁夏)回商大会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银川的知名度显著提高。
群众生活质量有了新改善。5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852元增加到17000元,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93元增加到5930元,年均增长11.2%;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8万人次;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完善。获评“200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辉煌铸就自信,征程前行不息。在胜利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后,银川正风帆满挂、意气风发地踏上“十二五”发展的新征程。
(中共银川市委外宣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