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精髓的积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有畏难情绪,高考中文言文的得分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结合自己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在本文中以积累和语境为理论基础,从现状分析、策略初探、应试技巧三方面入手做了一些思考,以求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应试的能力。
一、文言文教学及考试现状分析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味的翻译文本、理性分析。这样以来学生的课堂学习仿佛是在咀嚼教师咀嚼多次的无味的“压缩饼干”,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另外教师在文言文这一板块新课改意识淡薄,教法传统,致使课堂显得呆板僵硬,课堂也就成了学生的睡觉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直接决定学习的最终效果。由于文言文是一种“远距离”文章形式,这种距离造成了今天阅读的障碍。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呆板,学生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意识,再加上学生的文言文底子薄弱,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就产生畏难心理,失去了阅读的信心,更谈不上赏析文章获得阅读快感。
(二)文言文考试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即阅读浅易文言文,强调诵读和积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高考文言文选文要求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要有较强的故事性并且文字要较为浅显易懂。研究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我们发现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而全国新课标卷和大纲卷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主,这些传主一般都是忠臣廉吏、勤政爱民、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忠君体国、品格高洁的形象。同时我们研究高考试题会发现高考中文言文的题型也比较固定,三个选择题一个非选择题,具体是文言实词题、文言虚词题、信息筛选题(文言断句题)、分析概括题、翻译题。虽然高考有一定的规律,但从近年来的高考阅卷结果来看,文言文阅读得分情况很不理想。
二、策略初探
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在平常教学中重视积累,以积累为文言文教学之纲。具体如:
(1)积累一些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固定句式等。这些文言现象与现代汉语不同,学生一定要了解掌握,不然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就成了“睁眼瞎”。这些文言现象最终形成学生的文言功底,在以后的阅读中会慢慢转化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内功”。
(2)熟读并背诵一些经典篇目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促织》、《信陵君窃符救赵》、《荆轲刺秦王》等,这些文章是典范的文言文,学生熟读便能奠定一定的文言基础。此外还要熟读张孝纯先生为高考而编《乌有先生历险记》,因为这篇文章基本包含了中学课本上出现的各类文言知识。学生熟读《乌有先生历险记》有利于使自己文言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更有利于使文言知识内化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知识、地理名族知识、吏制官职知识、教育科举知识、姓氏称谓知识、宗法礼俗知识、法律刑罚知识、宫室车马知识、衣食什物知识等。积累了这些文化常识,学生可以较完整的理解文章,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三、应试技巧
学生在考试时要以语境为纲,所有题都要进行语境分析。具体来说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选文的主要内容。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准确把握相关问题的上下文语境和每个选项的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文言实词题。代入法、上下文语境分析法,即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顺就错。有时文中一些重点字词在内容分析题中有暗示。
(2)文言虚词题。运用比较法、感悟法。先理解所学课文中虚词的意义用法,再与文段中的虚词意义用法比较,辨析异同。在比较时要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语境意义。
(3)信息筛选题。用排除法即可。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有关传主及其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注意题目中的传主、性格、直接与间接、全面与部分等限制因素。
(4)内容归纳题。用比较法即可。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信息区域,一一对应。一般情况下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个小点上,特别注意表示逻辑关系的词如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
(5)文言断句题。首先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整体把握相关语段的内容,然后用一些断句的技巧断句。如根据词性、语序、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对话标志、修辞等断句。
(6)文言文翻译题。 翻译时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和“信、达、雅”的原则,运用变换、增补、保留、删除、调整的翻译方法,同时要熟记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总之,在平时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积累,以积累为文言文教学之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凸显其主体地位。在考试时以语境为纲,所有题都要进行语境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就能够提高文言文在高考中的得分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当然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不断发展的问题,只要我们处于一种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文言文教学定会花开别样红。
一、文言文教学及考试现状分析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味的翻译文本、理性分析。这样以来学生的课堂学习仿佛是在咀嚼教师咀嚼多次的无味的“压缩饼干”,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另外教师在文言文这一板块新课改意识淡薄,教法传统,致使课堂显得呆板僵硬,课堂也就成了学生的睡觉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直接决定学习的最终效果。由于文言文是一种“远距离”文章形式,这种距离造成了今天阅读的障碍。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呆板,学生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意识,再加上学生的文言文底子薄弱,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就产生畏难心理,失去了阅读的信心,更谈不上赏析文章获得阅读快感。
(二)文言文考试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即阅读浅易文言文,强调诵读和积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高考文言文选文要求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要有较强的故事性并且文字要较为浅显易懂。研究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我们发现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而全国新课标卷和大纲卷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主,这些传主一般都是忠臣廉吏、勤政爱民、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忠君体国、品格高洁的形象。同时我们研究高考试题会发现高考中文言文的题型也比较固定,三个选择题一个非选择题,具体是文言实词题、文言虚词题、信息筛选题(文言断句题)、分析概括题、翻译题。虽然高考有一定的规律,但从近年来的高考阅卷结果来看,文言文阅读得分情况很不理想。
二、策略初探
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在平常教学中重视积累,以积累为文言文教学之纲。具体如:
(1)积累一些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固定句式等。这些文言现象与现代汉语不同,学生一定要了解掌握,不然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就成了“睁眼瞎”。这些文言现象最终形成学生的文言功底,在以后的阅读中会慢慢转化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内功”。
(2)熟读并背诵一些经典篇目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促织》、《信陵君窃符救赵》、《荆轲刺秦王》等,这些文章是典范的文言文,学生熟读便能奠定一定的文言基础。此外还要熟读张孝纯先生为高考而编《乌有先生历险记》,因为这篇文章基本包含了中学课本上出现的各类文言知识。学生熟读《乌有先生历险记》有利于使自己文言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更有利于使文言知识内化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知识、地理名族知识、吏制官职知识、教育科举知识、姓氏称谓知识、宗法礼俗知识、法律刑罚知识、宫室车马知识、衣食什物知识等。积累了这些文化常识,学生可以较完整的理解文章,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三、应试技巧
学生在考试时要以语境为纲,所有题都要进行语境分析。具体来说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选文的主要内容。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准确把握相关问题的上下文语境和每个选项的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文言实词题。代入法、上下文语境分析法,即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顺就错。有时文中一些重点字词在内容分析题中有暗示。
(2)文言虚词题。运用比较法、感悟法。先理解所学课文中虚词的意义用法,再与文段中的虚词意义用法比较,辨析异同。在比较时要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语境意义。
(3)信息筛选题。用排除法即可。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有关传主及其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注意题目中的传主、性格、直接与间接、全面与部分等限制因素。
(4)内容归纳题。用比较法即可。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信息区域,一一对应。一般情况下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个小点上,特别注意表示逻辑关系的词如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
(5)文言断句题。首先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整体把握相关语段的内容,然后用一些断句的技巧断句。如根据词性、语序、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对话标志、修辞等断句。
(6)文言文翻译题。 翻译时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和“信、达、雅”的原则,运用变换、增补、保留、删除、调整的翻译方法,同时要熟记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总之,在平时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积累,以积累为文言文教学之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凸显其主体地位。在考试时以语境为纲,所有题都要进行语境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就能够提高文言文在高考中的得分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当然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不断发展的问题,只要我们处于一种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文言文教学定会花开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