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奏鸣曲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首部关照中国高铁建设者命运的良心之作,国家工程背后的苦难辉煌,利益冲突面前的人性选择。
  2019年的秋天,我接到一个文友的微信——作家孟广顺69万字的长篇小说《高铁作证》已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两天后我接到孟夫人的电话,知道此事确凿,并答应送我一本题字的书。我听到消息很激动。两天后我在北京城东的蓝岛大厦见到孟夫人,看着那本厚厚的小说,我无比钦佩作者,由衷地说:“孟广顺简直神了。”
  因为一年前他刚完成同题剧本的创作。我当时还辅助性地跟着写了一点文字,那时广顺告诉我:他准备把剧本改编成小说。我听后,心里很欣喜又能读到他的新作了,也惊讶于他刚完成的电视连续剧已属万分不易,再改写成小说,那至少是几年以后的事,没想到只隔了一年的时间,我手里就掂着他沉甸甸的作品了。我有过一点写作经历,知道剧本和小说虽然都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但剧本是需要众多人物的同时出场,剧情的起伏跌宕,在不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中去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而小说则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情节去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展示生活中的真善美。两种文学形式的展示过程不一样,中间还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至少我当时是那样的感觉。


世界领先的高铁


作者(左)与孟广顺合影

  我和孟广顺28年前就认识了。那是一天中午,我看到单位的同事小陈正在认真地抄写文稿。那一行行娟秀的小字很漂亮,便问了一句,小陈说:“我爱人的报告文学。”同时扬起的脸上带着几分自豪的神情(后来小陈也成为一名中铁职工)。我那时是个文学爱好者,业余时间涂写着一些不成样子的文字,正处在投师无门的苦闷之中,一听这话立即来了兴致。甚至打断了小陈的抄写聊起来,小陈便是孟夫人。后来因为她的从中帮忙,我结识了亦师亦友的作家孟广顺。那时他已是《中国企业报》的特约记者,北京作协的会员。
  我们在一个春雨蒙蒙的夜晚,有了单独见面机会,那时他已经出版了报告文学集《大山里的回声》,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二本报告文学集《人生dk、红舞鞋、经纬线》。更主要的是孟广顺热情真诚,待人随和,没有一点自负。他操着略带山东口音的家乡话,很健谈,那些随口而出的引经据典,让我瞬间就感觉到他读书的丰富和知识的渊博。当时社会上把刚从铁道兵转行过来的作家,还称为“军旅作家”。我们见面时他案头上正有一部写了一半的中篇小说《再生的土地》。他停下笔来陪我聊了一个晚上,让我很自豪结识了一个豪爽的朋友。不久后我在《中国作家》杂志上看到了那篇小说。
  孟广顺当时在中铁十六工程局当秘书,离我供职的单位不远。我业余时间正参加着北京某报社的新闻培训班学习,处在一种对新闻写作懵懵懂懂,又兴趣十足的状态,很像一个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人,看见车就亲。这时候能认识一位引路人,我无疑是幸运的。我把自己业余时间写出来的文字拿给他,听到了他诚恳而具体的指点。不久我也在京城著名媒体头版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新聞作品。那以后我们不时有些交往,他送给我一本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并告诉我,这本书对初学写作很有指导意义。
  那时我在公司里已小有名气,是我们行业《北京交通报》的特约记者。并在《北京交通报》和《首都建设报》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新闻特写。一次一位编辑跟我聊起了孟广顺,听说我们是朋友,问我是否能联系上他。编辑部派我去采访他,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准备着自己的采访。事先我读了他的散文集和报告文学集,那些作品透露出强烈的军营气息,也从中看出了一些他个人的成长轨迹。当年母亲把他送入部队,军营的生活塑造了他坚毅刚强的性格,也塑造了他做事持之以恒严谨的工作作风。而后来的经历又给他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写作内容。铁道兵脱下军装集体改制,变成国有企业的职工后,也要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和激烈的竞争,他们又以铁军的精神去品味初闯市场的种种艰难与成功,而这些又在他的笔下被写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那一段段历史也留在我的记忆里。让我觉得无论生活怎样演变,当年的铁道兵精神面貌不改,兵的气质不改,他们依旧奋战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各条铁路建设的工地上,把一条条畅通的铁路线留在苍茫大地上。他在《写在红土地上的备忘录》《人与自然的生死较量》《回师景中山》《月夜听涛》等多篇报告文学和散文在告诉着人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铁路建设中,中华大地上的一条条千里大动脉,都是年轻的铁道兵们用青春的汗水和热血,甚至是用生命一公里一公里铺就出来的。
  我在一天傍晚去了位于朝阳区东坝的十六工程局。没想到一到那里,就看到正忙着的孟广顺。作为秘书,他正起草着第二天会议上的重要文件。寒暄几句,我便耐心等在一旁,看着窗外的天空由殷红逐渐变成暗色,又变成了繁星满天的夜晚,心里由亢奋渐渐变得有些失落。同行的孟夫人说:“孟广顺还像从前一样地先顾工作。”说完,她流露出无奈的微笑,并说:“他们这一代人恐怕一辈子都这样。”那天因为孟广顺忙到很晚,我没能完成采访,遗憾地离开。后来又去了第二次,才写出了一篇5000多字的孟广顺人物专访《他从大山里走来》,一个月后刊登在《是与非》杂志上。
  那时候,我也常常能见到他,不是见到他本人,而是在一本本杂志上看到他不断发表的文学作品。像反映北京地铁建设成果的通讯《京城,长安街下地道战》等作品。而且每隔一两年总有一次见面的机会。他也不时听到我的一些消息,见到我,他笑着说:“这不也上路了吗?”我知道那是对我写作的鼓励。事后,读着他的那些作品,我很钦佩他的才华。当秘书的他需要经常写出企业管理制度经验总结一类的行政公文,很多人因为岗位的原因,只会轻车熟路写一种文体。而孟广顺对两种文体驾轻就熟。放下当秘书的笔,同时他又创作出那么多寓意深刻、文字优美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知道在很多时候,两种文体是不兼容的。能游刃于二者之间又融会贯通的人,肯定有着一种特殊的才能,非一般人能比。   几年后,我调到了另一个工作单位,便很少听到孟广顺的消息了。但我知道以他的生活阅历和丰富的写作经验,他是不会放下自己手中的笔,因为他在我眼里始终是一个记者和作家,一个真诚的朋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看《劳动午报》副刊版,一条书讯吸引了我,孟广顺以他的家乡鲁西北为背景,以他父亲一生为主线,通过抗日战争中父亲同时代人的传奇故事和种种际遇,展现战争与苦难给国人造成的悲欢离合,以及为求得解放奋不顾身、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可惜我当时没看到那部小说。但我也从过去的老同事们口中知道,他已调到中铁二十一局当局长了,成为一名在中国西部奔波、四海为家的中国高铁建设者和指挥者,和千万名同行们在中华大地上创造着新的时代传奇——中国速度。他爱人则在北京的家独自带着孩子,守着家业。
  2017年秋天,我又接到他的电话,知道了他正着手创作大型电视连续剧《高铁作证》,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内容。他利用假期中的一点空闲时间,从兰州那边的高铁建设工地短暂地回到北京,我知道他工作日理万机,马上赶到他在六里桥的驻地。多年不见倍感亲切,他送给我自己的两部长篇小说《地老天荒》《河魂》及《乡村物语》散文集,堆起来厚厚的一摞,我惊叹他什么时间写完的这些作品。他告诉我:“每天晚上很少在夜里12点之前睡觉。”我们聊了一阵也很快切入正题,他让我帮忙辅助性地写一点文字。我知道那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之后,他很信任地通过电子邮件把剧本发给我。从此以后有几个月的时间,我每天读着《高铁作证》的剧本。说实话,在此之前,我虽然也读过几个剧本,但读得很潦草。而现在我是他的第一个读者,那些日子每天读着剧本沉浸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之中,被深深地吸引着,为剧中几个主人公的命运担忧。当我读到4名年轻高铁建设者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才在大山深处开凿出一条隧道,搭建出一座座天堑变通途的大桥时,我的眼里也是盈着泪水。我曾经读过他的报告文学《人与自然的较量》,知道那些都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故事,甚至比剧本里描写的场景还要惨烈。当剧中的主人公铁建用铿锵有力的喊声告诉世人:“我们中铁人脚踏山河,立着是大桥,横着是隧道、是路基、是轨枕,死了是永不消逝的路魂。在我们的肩膀上铺着万里无缝的钢轨,头顶上是飞速奔跑的高铁,我们就是这么一个铁骨铮铮的群体,是一群在地球上留下痕迹的人。”这时候我心中立即就有了一个鲜活的群体。只有读出这些东西来,我才能写出来。


雪山下的高鐵

  很快孟广顺又从千里之外的高铁建设工地,陆续把写完的剧本用电子邮件发过来。我读完整个剧本,知道时速每小时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建设起来原来如此艰难。中国速度是无数建设者付出了无比智慧和巨大牺牲才建设出来的,高铁凝结着建设者们心血的丰碑。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好日子是靠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当我看到孟广顺把高铁建设者们的故事,用小说的形式全景式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着这部小说,我心中无限感慨,一生中能遇到这样的好朋友,真是快哉,快哉!
  (编辑·韩旭)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王玉佳,出生于1987年2月,就职于北京爱侬养老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她爱岗敬业,将养老助残服务工作细致化、体系化。身体力行,组织多项活动,将环保理念结合自身工作,在养老助残的同时,将环保理念根植在人们的心中。  自2011年至今,王玉佳依托爱侬养老助残服务平台,牵头爱侬全市70家连锁服务网点,定期开展多项绿色环保公益活动,共建立两个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为养老院的老人们理发,和老人们互动,陪老人们唱
期刊
李甲楠,生于1984年11月,北京遨游志愿服务队创办人,常年带领队员在社区、学校等地,以科普的形式,宣传环保理念,进行环保宣传和科普知识讲座。2016年加入房山区志愿服务联合会,为房山区多个地区组织环保宣传,举办各种环保活动,专注社会各类公益性及半公益性事业,为建造和谐社会、文明社区贡献力量。  2007年, 李甲楠和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们共同创办了遨游志愿服务队。创办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发挥自身的
期刊
汪涛,1981年10月生人,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师。他成立的“绿荫环保社”以化学实验室为依托,带领有环保意愿的学生实践环保行为,并向全体同学宣传环保理念,倡导环保行为。同时积极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环保公益活动,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环保行为从学校辐射到家庭,让公益行为成为青年学生的习惯。  汪涛老师作为化学实验老师,每天需要准备大量化学实验,而实验后的废水、废液、废渣都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及时有效
期刊
导演郑晓龙是在他住了十几年的胡同院落里,回忆自己的影视创作生涯的。午后的阳光透过天井的穹顶,洒落在一潭养着锦鲤的池水上,池边的绿植茂盛,绣球艳丽,光线追着水纹跳动,日影斑驳。郑晓龙穿着一件条纹衬衫,踏着老北京布鞋,坐在慵懒的阳光下,招呼着我们的到来,神态安闲。这是他喜欢的放松状态。  “必须要有一个放松的创作环境,创作是思想自由的过程,天马行空的过程。”他回忆起30余年前,那部由他主导策划的现象级
期刊
马路市场西装裤  如今五六十岁的人,应该还依稀记得——  1981年大年初一,两位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陈慕华来到了离中南海红墙仅有1.28公里的北京市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饭馆。  47岁的女老板刘桂仙接待了他们。这位 5个孩子的母亲,用500元积蓄,银行贷款500元,丈夫向人借了100元,共计1100元成本,开起了30多平方米的小餐馆。  副总理来了,边看小餐馆边询问饭馆经营情况,鼓励刘桂仙
期刊
贾淑媛,生于1962年7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下马岭村村委会工作,环保志愿者,她积极参加各种环保公益活动,并且宣传到户,让村里的每一个居民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贾淑媛是一名乡村老党员,今年58岁了,曾获得门头沟区宣传部绿色生活好市民的称号。她在生活中勤俭节约,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公益,生活中积极响应“光盘”行动,外出用餐时点菜很慎重,本着先少点,不够时再添加,从不摆谱,显阔气,盲目乱点,
期刊
北运河流域的风物传说,终究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叙事文学。传说中有些内容明显是天马行空的虚构情节,有些细节也与历史真实存在差异。  不过,虽然北运河古桥传说的内容多有虚构,但艺术来源于生活。传说与历史虽不能等同,但想象与现实却存在联系。  北运河古桥传说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更在于其蕴含的地方文化信息,以及反映的漕运文化传统。运河水势状况  北运河传说中的古桥,无一例外,都是起初为民
期刊
2020年两部品质比较高的英剧《万物既伟大又渺小》与《普通人》,前者讲述了年轻的兽医吉米·哈利从苏格兰的首府格拉斯哥到约克郡达罗比乡间做兽医工作的各种人情世故;《普通人》较为真实地呈现了人与人之间如何真诚相待,迷人而令人心动。这两部剧集都是品质优良的英国电视剧,纵观近些年的英剧,其创作围绕“真”“善”“美”核心观念,离不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现代性的反思、中产阶级价值观及宗教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导引
期刊
顏值,是网络时代的新词,鲁迅时代没有。酷,也许是从英文cool译借过来的,鲁迅时代也不这么用。这些新词说明了语言文字是随时代发展演进的社会现象,因为说“颜值”,世人已都能懂,也许更能引起年轻人阅读的兴趣。  胡须  鲁迅一生的照片很多,黄乔生先生编辑的《鲁迅影集》中共收入鲁迅照片114张。但只有一张“断发小照”是没有胡须的,拍摄时间是1903年。那时他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读书,才22岁,也许须发还不
期刊
制造业没落之后的“酷日本”战略  “在经历泡沫经济后,日本在政治、经济上止步不前。但近年,从日系流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人气走高看,日本国家软实力正在帮助日本重回经济大国之路。”这是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新世纪在《对外政策》杂志上言及的。  一度,日本面临的市场环境不甚乐观:助力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制造业逐步没落,海外市场日渐被中国等新兴国家占据,日本就业状况严峻。在此背景下,发现、开发高附加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