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让学生通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东厦中学六年来举办了6届读书节的宗旨。作为校办读书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这六年里,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指导学生深阅读,与学生共赏无数美文、探讨经典名著、交流细读课文的不同体验,收获良多,感悟良多。对此,拟进行介绍和讨论。
关键词:校办读书节 课余时间 深阅读
提笔忘字、语言贫乏、趣味低下,一提起如今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人都会用这些词来概括他们的水平。而追根究底,这些问题和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阅读量不够、阅读层次浅有着密切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东厦中学六年来举办了6届读书节的主要目的。在校办读书节演讲竞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多种活动的影响下,学生们阅读面有所拓展、阅读量有所增加、阅读层次有所深入,语文综合素养也逐步提高,写出优秀文章并在各种征文活动中得奖的学生多了,谈吐得体、知书达理的学生也比比皆是。
笔者作为历年校办读书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这六年里,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指导学生深阅读,与学生共赏无数美文、探讨经典名著、交流细读课文的不同体验,收获良多,感悟良多。对此,本文拟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读书节初期,指导短篇深阅读
每年读书节初期,学校在进行主题宣传时,笔者便精心挑选多篇短文供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朗读。这些短篇美文,涉及人格熏陶、处事指导、时势点评等多个方面,学生在朗读中判断文中的是非曲折,接着在正式上课前自由发表他们的所思所感,教师再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尽管每节课花费的时间不多,但长此以往,学生的人格修养、为人处世都会往良好的方向发展。
如笔者每届所教班级学生路上遇见师长会主动问好让行,甚至学生在家言行举止越来越稳重成熟等。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价值显然不只是语文,依照今天的说法,它至少也遵循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规律,具有教书育人的价值[1]。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重视育人价值,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积累一些正面的能量。
二.读书节中期,指导中篇深阅读
学生由于基础不同、阅历不同,经过读书节初期的指导,基本都能具备一定的深阅读基础。到各年级读书节演讲、知识竞赛、辩论比赛等活动逐步开展期间,笔者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给学生搭建深阅读的“脚手架”,指导学生进行中篇作品的深阅读。
当下的高中学生习惯于各种“轻松阅读”与“图画阅读”,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能力逐步下降,难以深入到文本中去探究。故而,语文教学的高效,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这是众多注重深阅读教学的老师的共识,而对承载更多文化内涵的中篇作品的深入解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审美感受,体会深阅读之美。
如阅读中篇作品安徒生的《人鱼公主》,笔者以任务驱动搭建深阅读“脚手架”,其具体策略如下。
1.每天课后布置阅读任务及问题提示
2.每天课前讨论
每天课前利用十分钟时间对前一天的阅读任务进行讨论。
前两天的问题,只需要学生筛选信息,学生大多兴趣盎然,积极思考,他们的笔记中反馈的答案也大同小异。笔者请一位答案比较详尽的学生念出其答案,其他学生基本没有不同意见。
但随着问题难度的提升,学生的观点开始出现争议。例如针对“王子爱不爱人鱼公主?为什么?”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王子是爱人鱼公主的,但是因为她来历不明又是哑巴,只能作罢。有的学生认为王子从来就没有将公主看做爱人,因为他让她穿仆人的男装、和宠物一样睡在地毯上,最后更是迎娶了邻国的公主,一口咬定她才是他的救命恩人。还有的学生觉得王子爱不爱人鱼公主都无所谓了,因为他未来是一个国王,是不可能娶一个没有任何嫁妆、后台、能力的只能当花瓶而且还哑巴的来历不明的人鱼公主为皇后的。
从学生的回答当中,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已经借由笔者搭建的“脚手架”进入了深阅读的层次。在列举这些学生的答案时,其他学生可以借由这个契机进行探究甚至争辩。最后,笔者更和学生共享了毕淑敏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文,引导学生对本文的认识进入更为广阔的理性层面。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以前觉得平淡无奇的文本变得摇曳生姿。可以有多元化的拓展思考空间,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更为浓烈。这些策略,都为接下来长篇作品的深入阅读夯实基础。
三.读书节后期,指导长篇深阅读
当本年级读书节活动成果汇报临近时,深阅读的东风已经扑面而来。结合活动契机,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主旨,在课前时间里不断质疑,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对已读的内容深入思考,推敲出新的心得,是笔者指导学生进行长篇作品深阅读的具体策略。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不断激疑,在解疑中学生的思维才会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发散开来,联系社会、联系古今,举一反三,实现语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例如笔者借高二年级读书节举办知识竞赛前,和学生共读《红楼梦》时,先请男生们思考“宝钗和黛玉之间,你会选谁当人生伴侣?为什么?”女生们思考“你觉得自己更像宝钗还是黛玉?为什么?”学生答案精彩纷呈,各抒己见,但有趣的是大都更倾向于“会做人”的宝钗而不是“斤斤计较”的黛玉。
笔者再次质疑“对比宝钗和黛玉的出身、为人、处事和生活环境,再想想你的答案要不要改?”并指导学生找出第二、第四回对两人身世的介绍、第三、第五和第八回对两人外貌的介绍、第四十回对两人居住环境的介绍和第三十二、四十四回两人对下人的态度对比阅读,深入思考。很多学生发现薛宝钗的成熟世故和林黛玉的单纯善良,选择又有了一定的波动。 笔者最后挑选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黛玉和宝钗的不同态度与做法、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陷害黛玉,还有第四十二回的宝黛释疑,请学生课后结合时代背景、联系现实生活,找出书中折射的官场影响内宅微妙关系转变的现象,思考其中深层原因。学生在释疑中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树立了更为科学的婚姻观和价值观。文学作品所唤起的深刻感知与审美体验,能使整个心灵都得到深刻的触动,产生强烈的影响,获得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绝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3]。以此类推,经过对几部大块头名著的质疑式深阅读,学生不再觉得它们晦涩难懂。而当他们在知识竞赛后脸上自信的笑容,也充分肯定了利用课前课后时间指导深阅读,给他们精神上带来的愉悦和滋养是难以估量的。
真正的阅读过程应该是思考、质疑、研讨的过程。多思考才能对书中内容有更准确的理解,才能有所选择和判断,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质疑才能发现问题,有问题才能将理解引向深入;多研讨才能解决疑点,获取新的知识[4]。借助校办读书节这个深得学生好评的平台[5],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进行深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思辨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自然会随之提升,诸如提笔忘字、语言贫乏、趣味低下之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杨启亮.与语文教学几个相关的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2):58.
[2]宋海龙,张毛毛.培养学生细读文本能力的关键点[J].语文月刊,2015(1):4.
[3]梁增红.审美:文学作品教学的核心[J].语文月刊,2015(5):5.
[4]李运富.语文的核心是“言语作品”[J].语文建设,2014(5):13.
[5]姚佩琅.校办读书节对学生课外阅读认知与行为的影响——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7):2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
(作者介绍:韩金容,广东汕头市东厦中学教师,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项目组主要成员)
关键词:校办读书节 课余时间 深阅读
提笔忘字、语言贫乏、趣味低下,一提起如今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人都会用这些词来概括他们的水平。而追根究底,这些问题和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阅读量不够、阅读层次浅有着密切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东厦中学六年来举办了6届读书节的主要目的。在校办读书节演讲竞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多种活动的影响下,学生们阅读面有所拓展、阅读量有所增加、阅读层次有所深入,语文综合素养也逐步提高,写出优秀文章并在各种征文活动中得奖的学生多了,谈吐得体、知书达理的学生也比比皆是。
笔者作为历年校办读书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这六年里,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指导学生深阅读,与学生共赏无数美文、探讨经典名著、交流细读课文的不同体验,收获良多,感悟良多。对此,本文拟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读书节初期,指导短篇深阅读
每年读书节初期,学校在进行主题宣传时,笔者便精心挑选多篇短文供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朗读。这些短篇美文,涉及人格熏陶、处事指导、时势点评等多个方面,学生在朗读中判断文中的是非曲折,接着在正式上课前自由发表他们的所思所感,教师再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尽管每节课花费的时间不多,但长此以往,学生的人格修养、为人处世都会往良好的方向发展。
如笔者每届所教班级学生路上遇见师长会主动问好让行,甚至学生在家言行举止越来越稳重成熟等。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价值显然不只是语文,依照今天的说法,它至少也遵循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规律,具有教书育人的价值[1]。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重视育人价值,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积累一些正面的能量。
二.读书节中期,指导中篇深阅读
学生由于基础不同、阅历不同,经过读书节初期的指导,基本都能具备一定的深阅读基础。到各年级读书节演讲、知识竞赛、辩论比赛等活动逐步开展期间,笔者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给学生搭建深阅读的“脚手架”,指导学生进行中篇作品的深阅读。
当下的高中学生习惯于各种“轻松阅读”与“图画阅读”,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能力逐步下降,难以深入到文本中去探究。故而,语文教学的高效,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这是众多注重深阅读教学的老师的共识,而对承载更多文化内涵的中篇作品的深入解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审美感受,体会深阅读之美。
如阅读中篇作品安徒生的《人鱼公主》,笔者以任务驱动搭建深阅读“脚手架”,其具体策略如下。
1.每天课后布置阅读任务及问题提示
2.每天课前讨论
每天课前利用十分钟时间对前一天的阅读任务进行讨论。
前两天的问题,只需要学生筛选信息,学生大多兴趣盎然,积极思考,他们的笔记中反馈的答案也大同小异。笔者请一位答案比较详尽的学生念出其答案,其他学生基本没有不同意见。
但随着问题难度的提升,学生的观点开始出现争议。例如针对“王子爱不爱人鱼公主?为什么?”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王子是爱人鱼公主的,但是因为她来历不明又是哑巴,只能作罢。有的学生认为王子从来就没有将公主看做爱人,因为他让她穿仆人的男装、和宠物一样睡在地毯上,最后更是迎娶了邻国的公主,一口咬定她才是他的救命恩人。还有的学生觉得王子爱不爱人鱼公主都无所谓了,因为他未来是一个国王,是不可能娶一个没有任何嫁妆、后台、能力的只能当花瓶而且还哑巴的来历不明的人鱼公主为皇后的。
从学生的回答当中,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已经借由笔者搭建的“脚手架”进入了深阅读的层次。在列举这些学生的答案时,其他学生可以借由这个契机进行探究甚至争辩。最后,笔者更和学生共享了毕淑敏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文,引导学生对本文的认识进入更为广阔的理性层面。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以前觉得平淡无奇的文本变得摇曳生姿。可以有多元化的拓展思考空间,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更为浓烈。这些策略,都为接下来长篇作品的深入阅读夯实基础。
三.读书节后期,指导长篇深阅读
当本年级读书节活动成果汇报临近时,深阅读的东风已经扑面而来。结合活动契机,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主旨,在课前时间里不断质疑,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对已读的内容深入思考,推敲出新的心得,是笔者指导学生进行长篇作品深阅读的具体策略。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不断激疑,在解疑中学生的思维才会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发散开来,联系社会、联系古今,举一反三,实现语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例如笔者借高二年级读书节举办知识竞赛前,和学生共读《红楼梦》时,先请男生们思考“宝钗和黛玉之间,你会选谁当人生伴侣?为什么?”女生们思考“你觉得自己更像宝钗还是黛玉?为什么?”学生答案精彩纷呈,各抒己见,但有趣的是大都更倾向于“会做人”的宝钗而不是“斤斤计较”的黛玉。
笔者再次质疑“对比宝钗和黛玉的出身、为人、处事和生活环境,再想想你的答案要不要改?”并指导学生找出第二、第四回对两人身世的介绍、第三、第五和第八回对两人外貌的介绍、第四十回对两人居住环境的介绍和第三十二、四十四回两人对下人的态度对比阅读,深入思考。很多学生发现薛宝钗的成熟世故和林黛玉的单纯善良,选择又有了一定的波动。 笔者最后挑选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黛玉和宝钗的不同态度与做法、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陷害黛玉,还有第四十二回的宝黛释疑,请学生课后结合时代背景、联系现实生活,找出书中折射的官场影响内宅微妙关系转变的现象,思考其中深层原因。学生在释疑中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树立了更为科学的婚姻观和价值观。文学作品所唤起的深刻感知与审美体验,能使整个心灵都得到深刻的触动,产生强烈的影响,获得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绝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3]。以此类推,经过对几部大块头名著的质疑式深阅读,学生不再觉得它们晦涩难懂。而当他们在知识竞赛后脸上自信的笑容,也充分肯定了利用课前课后时间指导深阅读,给他们精神上带来的愉悦和滋养是难以估量的。
真正的阅读过程应该是思考、质疑、研讨的过程。多思考才能对书中内容有更准确的理解,才能有所选择和判断,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质疑才能发现问题,有问题才能将理解引向深入;多研讨才能解决疑点,获取新的知识[4]。借助校办读书节这个深得学生好评的平台[5],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进行深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思辨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自然会随之提升,诸如提笔忘字、语言贫乏、趣味低下之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杨启亮.与语文教学几个相关的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2):58.
[2]宋海龙,张毛毛.培养学生细读文本能力的关键点[J].语文月刊,2015(1):4.
[3]梁增红.审美:文学作品教学的核心[J].语文月刊,2015(5):5.
[4]李运富.语文的核心是“言语作品”[J].语文建设,2014(5):13.
[5]姚佩琅.校办读书节对学生课外阅读认知与行为的影响——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7):2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
(作者介绍:韩金容,广东汕头市东厦中学教师,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项目组主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