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
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复杂的,他们对所犯的错误,往往在表面上并不在乎,有时是心理上的不安,存在着要求进步的愿望;他们自暴自弃,但有时又对好学生存在着羡慕的心理;他们超然自得,有时又会苦恼不断,他们在遗憾的同时存在着冲动的契机。由于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有时断绝不了与外界负面因素的联系,常常会重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如果他们能及时得到教育、帮助和关心,他们会有改正错误的能力,并自觉行动起来。问题学生是教育中的敏感话题,界定问题学生的概念必须明确两点:首先,所谓的问题标准必须明确。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比较的结果,是在比较中产生的。由于需要进行比较,你必须有明确的标准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有准确科学的结果。其次,必须明确导致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即对问题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道所以然。对问题学生的标准,人们意见纷纭,我们从一个标准来看是有问题,但如果从其他的标准来看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这其中的问题在于各种标准都有其合理之处,却又都不是尽善尽美,从目前来看,在确立问题学生的标准中,有学科标准:就是把一定年龄或年级的学生对各门学科领域内的知识、技能必须达到的掌握水平作为确立问题学生的标准;有发展标准:根据这种观点,判断学生是否为问题学生同考试排名没有任何关系,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愿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两个标准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可他们确实有缺陷。当缺陷已成为标准的一部分的时候,他们是不公正的,它将会产生消极影响,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二、问题学生管理疲劳的成因
教育管理者在依据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因为社会影响、管理制度、管理者、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的对学生管理失效,甚至造成问题学生不服从管理,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产生对抗。
1.社会变迁对学生管理的影响。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意识的改变均会对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等带来变化。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就其实质而言就是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社会转型时期,首先是社会成员层次加大,尤其是因为人的个体能力和素质带来的经济方面的贫富差距加大,造成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变化、道德媒体舆论导向的多元化及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使青少年学生的人生受到社会正面负面的双层影响,而其中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影响似乎尤为明显。问题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当前形形色色的道德观的冲击而濒临崩溃,而受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具有正面引导性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尚未定型。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显然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抵挡外来种种不良侵蚀的防卫体系,这些最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学生会把那些他们认为是最时尚、最前卫的而与传统道德规范不相适应的社会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带到学校,会与学校规范产生冲突。他们经常会因为学校的规范管理给他们的约束而觉得不适,相应地他们的举措同样会给其他同学带来负面示范效应,这样势必给学校在学生管理上带来更大的困难。
2.法制缺陷对学生管理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社会成员的思想多元化以及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平等意识、个性意识的增强而迫切要求我国法制完善。不过随着维系社会心理平衡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逐渐被打破,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成型,社会成员的文化、道德素养不高,这也急需加强我国社会法制的完善。现阶段我国的法制被逐步更新、完善,但一些不足致使对问题学生的保护与督促没有具体落实、效力缺失,有些时候还会过于溺爱,对问题学生的过失有纵容嫌疑。一般而言,由于学生法律意识薄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再加上生理、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犯罪时往往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因此,为了实施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理念,法律上总是对他们进行从轻处罚的规定。
3.教育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管理的影响。由于学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使用统一教材、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命题,又在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中把问题学生和正常生置于同等的水平之中,老师为了教学进度很难对问题学生进行特别的照顾和个别辅导,使这类学生越来越跟不上,而老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管理措施上不适合这类学生,尤其是个别老师对问题学生的特有偏见,采取挖苦、讽刺、指责、告状、惩罚等不正确的手段,严重伤害了问题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进一步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课堂内容枯燥对学生的影响最显著,问题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自然产生情感上的懈怠,直接导致了各种不良学习行为的产生。有些问题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产生和任课教师有关。每个教师有各自的特点,那些具有人格魅力、对学生热情关爱、重视师生间交流的教师更易受到学生的欢迎。还有的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有限的课堂环境对其造成了束缚,从而产生不良行为。此外,教师对问题学生的要求不严格也是导致问题学生产生不良学习行为的原因,问题学生自身的约束力较差,需要教师的监督与管理。
三、问题学生管理疲劳的对策
1.树立公正的教育理念。公正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社会愈是进步,人们对公正的内在需求愈是强烈。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更需要教育的公正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公正,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教育的公正合理。爱严结合公正原则要求: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一种高尚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和方法,教育、感化问题学生,让他们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其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并从源头上去改正错误。二是评价的公正合理。根据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公正不仅仅限于现行表现评价的外表公正,而是更注重问题学生未来的实质公正。恰当地处理好外表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内在关系,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三是处理问题的公正合理。公正原则要求我们处理问题时,必须主持公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原因,妥善处理矛盾。
2.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教师教育、管理学生的依据,也是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行动准则。学生管理制度和纪律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全面性特征。从时间上看,学生的日常规范,从入学到毕业,从学校的学习生活到平时的寒、暑假,学生都要受到制度约束;从空间上看,制度和纪律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在课堂上有课堂纪律、在图书、阅览室有图书、阅览室规则,在食堂有文明就餐制度,在寝室有宿舍管理制度。俗话说,家有家规,校有校纪,在社会上也有不同的社会道德规范。因此,制度和纪律的制订对学生来说应是全方位的,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好的学生管理制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素养、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相反,一个不好的学生管理制度能压制学生的批判意识、独立意识、探索创新精神等,直接影响学生的有效管理,同时也将给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带来阻碍。因而,学生管理制度的革新是刻不容缓的。
3.满足问题学生的正当心理需求。在教育过程中,问题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方面,由于问题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教师会放弃对他们的学业要求,只要他们不违反校纪校规,就很少关注他们。另一方面,由于问题学生特殊的心理特征,他们往往不敢大胆明白地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或眼躲闪闪,或隐藏在心底,教师如果不用心留意,就很难了解。于是,他们的心理、行为就会游离于班集体之外,对班里的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毫无兴趣。一旦学生缺乏主体意识,我们的教育就难见成效。因此,要更多地去关注他们,及时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爱。问题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如果忽视了这个群体,我们的工作就会产生被动。尽管这些问题不断出现,但我们要对这些问题学生循循善诱,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
4.加强教职工队伍的建设。严师出高徒,有好的教风才有好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给学生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自己的仪表风范、思想观念、思维特点、治学态度、工作作风、行为习惯以及对本学科的兴趣等,都会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都会被学生不同程度地接受,从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学校的其他职工,因工作需要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他们的言行举止同样对问题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要使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行之有效,学校应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教书育人看成是自己崇高的职责,自觉引导问题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问题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复杂的,他们对所犯的错误,往往在表面上并不在乎,有时是心理上的不安,存在着要求进步的愿望;他们自暴自弃,但有时又对好学生存在着羡慕的心理;他们超然自得,有时又会苦恼不断,他们在遗憾的同时存在着冲动的契机。由于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有时断绝不了与外界负面因素的联系,常常会重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如果他们能及时得到教育、帮助和关心,他们会有改正错误的能力,并自觉行动起来。问题学生是教育中的敏感话题,界定问题学生的概念必须明确两点:首先,所谓的问题标准必须明确。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比较的结果,是在比较中产生的。由于需要进行比较,你必须有明确的标准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有准确科学的结果。其次,必须明确导致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即对问题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道所以然。对问题学生的标准,人们意见纷纭,我们从一个标准来看是有问题,但如果从其他的标准来看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这其中的问题在于各种标准都有其合理之处,却又都不是尽善尽美,从目前来看,在确立问题学生的标准中,有学科标准:就是把一定年龄或年级的学生对各门学科领域内的知识、技能必须达到的掌握水平作为确立问题学生的标准;有发展标准:根据这种观点,判断学生是否为问题学生同考试排名没有任何关系,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愿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两个标准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可他们确实有缺陷。当缺陷已成为标准的一部分的时候,他们是不公正的,它将会产生消极影响,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二、问题学生管理疲劳的成因
教育管理者在依据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因为社会影响、管理制度、管理者、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的对学生管理失效,甚至造成问题学生不服从管理,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产生对抗。
1.社会变迁对学生管理的影响。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意识的改变均会对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等带来变化。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就其实质而言就是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社会转型时期,首先是社会成员层次加大,尤其是因为人的个体能力和素质带来的经济方面的贫富差距加大,造成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变化、道德媒体舆论导向的多元化及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使青少年学生的人生受到社会正面负面的双层影响,而其中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影响似乎尤为明显。问题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当前形形色色的道德观的冲击而濒临崩溃,而受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具有正面引导性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尚未定型。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显然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抵挡外来种种不良侵蚀的防卫体系,这些最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学生会把那些他们认为是最时尚、最前卫的而与传统道德规范不相适应的社会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带到学校,会与学校规范产生冲突。他们经常会因为学校的规范管理给他们的约束而觉得不适,相应地他们的举措同样会给其他同学带来负面示范效应,这样势必给学校在学生管理上带来更大的困难。
2.法制缺陷对学生管理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社会成员的思想多元化以及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平等意识、个性意识的增强而迫切要求我国法制完善。不过随着维系社会心理平衡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逐渐被打破,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成型,社会成员的文化、道德素养不高,这也急需加强我国社会法制的完善。现阶段我国的法制被逐步更新、完善,但一些不足致使对问题学生的保护与督促没有具体落实、效力缺失,有些时候还会过于溺爱,对问题学生的过失有纵容嫌疑。一般而言,由于学生法律意识薄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再加上生理、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犯罪时往往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因此,为了实施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理念,法律上总是对他们进行从轻处罚的规定。
3.教育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管理的影响。由于学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使用统一教材、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命题,又在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中把问题学生和正常生置于同等的水平之中,老师为了教学进度很难对问题学生进行特别的照顾和个别辅导,使这类学生越来越跟不上,而老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管理措施上不适合这类学生,尤其是个别老师对问题学生的特有偏见,采取挖苦、讽刺、指责、告状、惩罚等不正确的手段,严重伤害了问题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进一步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课堂内容枯燥对学生的影响最显著,问题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自然产生情感上的懈怠,直接导致了各种不良学习行为的产生。有些问题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产生和任课教师有关。每个教师有各自的特点,那些具有人格魅力、对学生热情关爱、重视师生间交流的教师更易受到学生的欢迎。还有的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有限的课堂环境对其造成了束缚,从而产生不良行为。此外,教师对问题学生的要求不严格也是导致问题学生产生不良学习行为的原因,问题学生自身的约束力较差,需要教师的监督与管理。
三、问题学生管理疲劳的对策
1.树立公正的教育理念。公正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社会愈是进步,人们对公正的内在需求愈是强烈。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更需要教育的公正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公正,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教育的公正合理。爱严结合公正原则要求: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一种高尚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和方法,教育、感化问题学生,让他们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其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并从源头上去改正错误。二是评价的公正合理。根据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公正不仅仅限于现行表现评价的外表公正,而是更注重问题学生未来的实质公正。恰当地处理好外表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内在关系,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三是处理问题的公正合理。公正原则要求我们处理问题时,必须主持公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原因,妥善处理矛盾。
2.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教师教育、管理学生的依据,也是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行动准则。学生管理制度和纪律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全面性特征。从时间上看,学生的日常规范,从入学到毕业,从学校的学习生活到平时的寒、暑假,学生都要受到制度约束;从空间上看,制度和纪律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在课堂上有课堂纪律、在图书、阅览室有图书、阅览室规则,在食堂有文明就餐制度,在寝室有宿舍管理制度。俗话说,家有家规,校有校纪,在社会上也有不同的社会道德规范。因此,制度和纪律的制订对学生来说应是全方位的,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好的学生管理制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素养、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相反,一个不好的学生管理制度能压制学生的批判意识、独立意识、探索创新精神等,直接影响学生的有效管理,同时也将给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带来阻碍。因而,学生管理制度的革新是刻不容缓的。
3.满足问题学生的正当心理需求。在教育过程中,问题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方面,由于问题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教师会放弃对他们的学业要求,只要他们不违反校纪校规,就很少关注他们。另一方面,由于问题学生特殊的心理特征,他们往往不敢大胆明白地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或眼躲闪闪,或隐藏在心底,教师如果不用心留意,就很难了解。于是,他们的心理、行为就会游离于班集体之外,对班里的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毫无兴趣。一旦学生缺乏主体意识,我们的教育就难见成效。因此,要更多地去关注他们,及时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爱。问题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如果忽视了这个群体,我们的工作就会产生被动。尽管这些问题不断出现,但我们要对这些问题学生循循善诱,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
4.加强教职工队伍的建设。严师出高徒,有好的教风才有好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给学生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自己的仪表风范、思想观念、思维特点、治学态度、工作作风、行为习惯以及对本学科的兴趣等,都会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都会被学生不同程度地接受,从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学校的其他职工,因工作需要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他们的言行举止同样对问题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要使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行之有效,学校应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教书育人看成是自己崇高的职责,自觉引导问题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问题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