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伴巨幼细胞性贫血在100例贫血患者中的诊疗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11200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伴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疗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双相性贫血的临床特征。结果100例患者中轻度贫血23例,中度贫血46例,重度贫血31例;双相性贫血43例,占总人数的43%。43例双相性贫血患者中轻度贫血7例,中度贫血21例,重度贫血15例;43例患者红细胞的各项参数值均小于正常水平。结论贫血患者的诊断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对缺铁性贫血伴巨幼细胞性贫血进行确诊。
  【关键词】双相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25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12-01缺铁性贫血伴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患者体内缺乏铁元素,同时又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而造成的一种非白血病性的贫血[1]。该病在骨髓细胞学及血液学上具体表现为细胞的缺血及巨幼变的同时存在,因此该病又叫做双相性贫血。虽然在常见血液诊断的标准中没有关于双相性贫血的具体描述,但该病在临床上却并不少见。该病的多发人群为婴幼儿、孕妇及老年人群,其发病率在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2]。同时,该病在临床上并无特异性的表现,因此容易造成漏诊、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3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3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贫血患者作为实验的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骨髓穿刺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及血涂片观察,排除了白血病性的贫血[3]。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1-76岁,平均年龄(31.7±8.9)岁。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乏力、头昏、食欲减退等症状。
  1.2方法采用美国雅培的CD-1700型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所用试剂为原装配套的试剂。使用瑞氏染色法进行骨髓细胞学的染色,普鲁士蓝法进行铁染色,并使用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
  1.3诊断标准贫血的诊断标准为:婴幼儿贫血:出生10天之内婴儿Hb<145g/L;1-4个月:Hb<90g/L,4-6个月Hb<100g/L,6个月-6岁Hb<110g/L,6岁-14岁Hb<120g/L。成年人贫血:轻度:Hb接近90g/L;中度:Hb在60-90g/L;重度:Hb<60g/L。依据贫血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的患者,被诊断为双相性貧血。2结果
  2.1患者的贫血类型100例患者中轻度贫血23例,中度贫血46例,重度贫血31例;双相性贫血43例(43%),单纯缺铁性贫血17例(17%),单纯巨幼细胞性贫血11例(11%),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9%),溶血性贫血6例(6%),其他增生性贫血14例(14%)。
  2.2双相性贫血患者的检查结果43例双相性贫血患者中轻度贫血7例,中度贫血21例,重度贫血15例;43例患者红细胞的各项参数值均小于正常水平,其中MCV均值为18.3fl,MCH均值为19.4pg,MCHC均值为284,RDW均值为20.1;43例患者瑞氏染色法观察:骨髓细胞的增生活跃,同时发生粒、红细胞系改变及巨幼改变,中性粒细胞核的分叶过多。3讨论
  贫血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4]。缺铁性贫血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的缺铁导致生成的红细胞减少,从而引起的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是指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的缺乏,导致细胞内DNA的合成受阻,造成骨髓呈巨幼改变的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经常会在一个患者身上同时检查出,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又称为双相性贫血,该病的发病率较高,且会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5]。
  本研究的100例贫血患者中,双相性贫血43例,占总人数的43%。43例双相性贫血患者中轻度贫血7例,中度贫血21例,重度贫血15例;43例患者红细胞的各项参数值均小于正常水平;瑞氏染色法观察发现骨髓细胞的增生活跃,同时发生粒、红细胞系改变及巨幼改变,中性粒细胞核的分叶过多。在临床上,区分双相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有重要意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中性粒细胞核常分叶过多,且骨髓中生成典型巨幼红细胞,可作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主要诊断依据;利用骨髓图涂片检查能观察到有核细胞的群体性变化,这是巨幼细胞性贫血最显著的病理变化;而综合利用骨髓图涂片与血涂片可以明显分辨出双相性贫血。
  综上所述,在贫血患者的诊断中,要综合考虑血清及红细胞中的叶酸、维生素B12的检测结果,准确诊断区分出不同类型贫血,防止漏诊、误诊。参考文献
  [1]谭齐贤,张树平,等.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
  [2]薛武进,王伟,刘潇,等.缺铁性贫血伴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参数的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6):2258.
  [3]杨冬梅,何守用.缺铁性贫血伴巨幼细胞性贫血在71例贫血患者中的诊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4):186.
  [4]张玮玮.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104):25-26.
  [5]邹尧,竺晓凡.缺铁性贫血[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2):58-16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6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临床疗效。结果本组66例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2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4.5个月),术后骨折均一期愈合,无骨折延迟、畸形愈合及皮肤换死等并发症发生。按Rasmussen膝关节皮肤标准评定:优48例,良11例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及与分娩方式的关系,合理防治,降低产后出血率。方法对95例产后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的原因中,宫缩乏力占62.11%(59/95),胎盘因素占26.31%(25/95),软产道损伤占7.37%(7/95),凝血功能障碍占4.21%(4/95);分析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产后出血总发生率2.54%(95/3740),自然分娩产后出血率1.42%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腔内微创技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19例作为观察对象,对其采取腔内微创疗法治疗,并对治疗后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均为一次手术成功,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尿道外口狭窄,但无膀胱穿孔、尿路感染及电切综合征等并发症,也未出现结石残留的现象。经半年的术后随访,患者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在人工流产术中大出血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8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8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均在人工流产术中出现大出血,采取宫腔内置球囊紧急压迫止血术进行止血,再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分析止血效果与术后B超复查结果。结果8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在经过针对性治疗后均止血成功,止血完成后,实施双侧子宫动脉栓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注射玻璃酸钠不同穿刺部位优缺点及患者的舒适度对比。方法72例骨性关节病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髌骨外上缘穿刺法(髌骨外上缘处与股外侧肌交界处);B组采用髌骨外下缘穿刺法(屈膝90度位,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1cm处,外侧膝眼,可看到一小凹陷)。结果治疗后按患者舒适度及患者满意率疗效。A组舒适度及患者满意率均优于B组。结论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髌骨外上缘穿刺法治疗效果优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本院于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诸多患有脑梗死以及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患者中,选取80例患有脑梗死以及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患者,将其定为试验组,同时,选择同一时期进行健康检查的80例正常体检者,将其定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的颈部动脉内膜的中间层厚度,使用颈部动脉的多普勒超声波检测仪对其进行检测,对检查出来后整理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
【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配合清宫术治疗稽留流产的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165例稽留流产患者采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配合清宫术治疗,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流产总有效率为94.80%。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少,宫颈软化程度高,术中无须扩张宫颈,1次清宫成功率高,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好。结论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配合清宫术治疗稽留流产的疗效显著,手术情况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稽留流产;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月收治于我院的30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患者做出了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做出了探讨。结果从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患者病情较为隐匿,起病急,以男性患者比较多见。从病患年龄来看,本组研究的患者中,以50岁以上的患者居多,其患者例数为18例,16例患者有延髓麻痹症状出现。根据肌电图的检查结果来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