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向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了“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的要求,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原有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革的媒体发展需要。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作为为国家培养新闻后备人才的前沿阵地,面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创新新闻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策略,以应对当下媒介融合浪潮带来的新挑战。
结合融合时代特点注重实践教学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传媒大学是较早进行全媒体尝试和探索的专业传媒院校。在培养目标上,我们注重人才类型的多样化,不仅具有业务型,还有技术型、经营型和创新型等人才。从明年起,我们将每两年修订一次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传媒业最新的变化,将最新的技术、理念、手段形式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同时通过三个具体措施,使我们的校内课程学习与时俱进:一是改造传统专业,加进新课程,融入新内容,如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编导等传统专业,加入新媒体、融媒体的知识;二是开设新专业,设置全新的课程,例如我们在全国首开的数字新闻专业;三是专业复合,辅修双学位,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辅修其他专业,培养复合型知识和能力。
此外,我们积极实行部校共建,通过人才互派,优化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师资结构,加强业界和学校的沟通合作。而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实习机会,我们在校内搭建实践平台,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最前沿的操作体验,例如我们今年毕业典礼就实现了全球首次全4k全媒体直播;同时我们也与业界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全国广电系统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
目前,国内新闻传播院系还面临很严峻的挑战。首先,从师资队伍上看,很多老师具有高学位和教研能力,但对业界欠缺了解,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与最新传媒业的发展有所脱节。其次,目前高校在技术教学方面还比较落后,因此如何把新媒体技术转化成教学内容还是个考验。最后,整个传媒学科体系目前从教学内容到人才培养体系,还缺乏多学科交融的支撑。
推进新闻传播教育改变
尹明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随着当今媒体整个大环境发生变化,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也要更新。我们开始从媒介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的传播教育者,而后者涵盖的内容、理念远远大于前者,它包含媒介教育。具体而言,过去基于传统媒介,我们培养学生强调其新闻采编等能力,现在我们开始注重延展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变单一知识结构为复合知识结构,宽口径、厚基础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学生具有优秀的采编能力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传播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技术的掌握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和表达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要是围绕“2+2”专业和媒体融合课程体系进行改革。“2+2”的课程体系改革是从2012年开始进行的,即本科教育的前两年是非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学习,后两年按照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学习。“2+2”课程体系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在行业中更具竞争力。此外,学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设计了《媒体融合概论》《媒体融合报道》两门课。近两年来,结合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研究,对媒体融合课程又进行了升级设计,重新丰富了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体系。
2001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签署协议共建新闻学院,首创了部校共建模式,这有利于促进学界、业界的深度互动,突破新闻传播教育“内河循环”的路径依赖。而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从2015年起,我们为学生实习提供“志愿菜单”,学生在“志愿菜单”上可选择的实习单位多样化,既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传统的新闻实习单位,也有澎湃新闻等新兴媒体的实习平台。
从教学层面来说,我们要注意的是,需要保持对新技术的领悟和运用能力,但也不能盲目地为了适应新的变化而放弃教育的核心目的。一流的教育不是只看到眼前的50米或者100米,而是更加长远地意识到应培养学生的思想和能力。
新闻传播教育
需要培养国际视野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纵观当下国内外新闻教育的探索,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教学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全球新闻学院大量开设与技术有关的课程。第二是增加大量国际化课程,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国际新闻记者和跨文化传播专业人才。第三是新闻学院与媒体机构加深融合,采用“教学医院”模式,也就是把媒体请到学院里来,学生们可以在学校里同时完成“专业学习+实践操作”。第四是在当下“全民传播”的时代,新闻教育由之前的专业教育转变成公民教育或素养教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新闻教育领域有诸多创新,其中在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上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中外师生共同探索新闻传播的“全球议题”是清华新闻学院的特色。除此之外,自2002年建院起我们就已经确立媒介融合式的教育,不是按照媒介形态来分院系,而是在本科专业设立了一个新闻系,所有新闻系的学生都要学习“采写编频播录”全技能。
课程设置上,我们要求所有学生都要选修1/3的英语或双语授课课程,另外1/3是实践业务课程,包括大数据、信息处理等最前沿的技术课程,还有1/3是人文素质课程,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课程。同时我们还聘请其他专业系的教授和副教授为学生开办讲座,开拓学生的跨学科视野。
当下,国内很多院校都增开了大量的业务课,广泛聘请有经验的新闻从业者、媒体一线采编人员参与到教学。我们也与国外主流媒体进行了深度合作,其中彭博新闻社专门为我们特派了1名具有财经新闻从业经验的资深主编作为访问教授,同时他们还赞助了清华财经新闻的实验室。
目前业界媒体机构与新闻高校合作对接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有经验的一线记者因为缺乏相应的学位难以被学校聘为正式的教职。实际上在新闻教育体系中,承担史论课程和实务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不同的资质,前者要求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后者强调具有更高的实务操作经验,但目前国内高校还缺少像国外“实践教授”这样的专设岗位。
结合融合时代特点注重实践教学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传媒大学是较早进行全媒体尝试和探索的专业传媒院校。在培养目标上,我们注重人才类型的多样化,不仅具有业务型,还有技术型、经营型和创新型等人才。从明年起,我们将每两年修订一次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传媒业最新的变化,将最新的技术、理念、手段形式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同时通过三个具体措施,使我们的校内课程学习与时俱进:一是改造传统专业,加进新课程,融入新内容,如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编导等传统专业,加入新媒体、融媒体的知识;二是开设新专业,设置全新的课程,例如我们在全国首开的数字新闻专业;三是专业复合,辅修双学位,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辅修其他专业,培养复合型知识和能力。
此外,我们积极实行部校共建,通过人才互派,优化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师资结构,加强业界和学校的沟通合作。而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实习机会,我们在校内搭建实践平台,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最前沿的操作体验,例如我们今年毕业典礼就实现了全球首次全4k全媒体直播;同时我们也与业界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全国广电系统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
目前,国内新闻传播院系还面临很严峻的挑战。首先,从师资队伍上看,很多老师具有高学位和教研能力,但对业界欠缺了解,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与最新传媒业的发展有所脱节。其次,目前高校在技术教学方面还比较落后,因此如何把新媒体技术转化成教学内容还是个考验。最后,整个传媒学科体系目前从教学内容到人才培养体系,还缺乏多学科交融的支撑。
推进新闻传播教育改变
尹明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随着当今媒体整个大环境发生变化,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也要更新。我们开始从媒介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的传播教育者,而后者涵盖的内容、理念远远大于前者,它包含媒介教育。具体而言,过去基于传统媒介,我们培养学生强调其新闻采编等能力,现在我们开始注重延展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变单一知识结构为复合知识结构,宽口径、厚基础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学生具有优秀的采编能力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传播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技术的掌握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和表达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要是围绕“2+2”专业和媒体融合课程体系进行改革。“2+2”的课程体系改革是从2012年开始进行的,即本科教育的前两年是非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学习,后两年按照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学习。“2+2”课程体系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在行业中更具竞争力。此外,学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设计了《媒体融合概论》《媒体融合报道》两门课。近两年来,结合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研究,对媒体融合课程又进行了升级设计,重新丰富了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体系。
2001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签署协议共建新闻学院,首创了部校共建模式,这有利于促进学界、业界的深度互动,突破新闻传播教育“内河循环”的路径依赖。而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从2015年起,我们为学生实习提供“志愿菜单”,学生在“志愿菜单”上可选择的实习单位多样化,既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传统的新闻实习单位,也有澎湃新闻等新兴媒体的实习平台。
从教学层面来说,我们要注意的是,需要保持对新技术的领悟和运用能力,但也不能盲目地为了适应新的变化而放弃教育的核心目的。一流的教育不是只看到眼前的50米或者100米,而是更加长远地意识到应培养学生的思想和能力。
新闻传播教育
需要培养国际视野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纵观当下国内外新闻教育的探索,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教学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全球新闻学院大量开设与技术有关的课程。第二是增加大量国际化课程,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国际新闻记者和跨文化传播专业人才。第三是新闻学院与媒体机构加深融合,采用“教学医院”模式,也就是把媒体请到学院里来,学生们可以在学校里同时完成“专业学习+实践操作”。第四是在当下“全民传播”的时代,新闻教育由之前的专业教育转变成公民教育或素养教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新闻教育领域有诸多创新,其中在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上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中外师生共同探索新闻传播的“全球议题”是清华新闻学院的特色。除此之外,自2002年建院起我们就已经确立媒介融合式的教育,不是按照媒介形态来分院系,而是在本科专业设立了一个新闻系,所有新闻系的学生都要学习“采写编频播录”全技能。
课程设置上,我们要求所有学生都要选修1/3的英语或双语授课课程,另外1/3是实践业务课程,包括大数据、信息处理等最前沿的技术课程,还有1/3是人文素质课程,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课程。同时我们还聘请其他专业系的教授和副教授为学生开办讲座,开拓学生的跨学科视野。
当下,国内很多院校都增开了大量的业务课,广泛聘请有经验的新闻从业者、媒体一线采编人员参与到教学。我们也与国外主流媒体进行了深度合作,其中彭博新闻社专门为我们特派了1名具有财经新闻从业经验的资深主编作为访问教授,同时他们还赞助了清华财经新闻的实验室。
目前业界媒体机构与新闻高校合作对接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有经验的一线记者因为缺乏相应的学位难以被学校聘为正式的教职。实际上在新闻教育体系中,承担史论课程和实务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不同的资质,前者要求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后者强调具有更高的实务操作经验,但目前国内高校还缺少像国外“实践教授”这样的专设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