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文本结合,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课堂有效性的抓手:导入的有效性,问题的有效性,朗读的有效性,活动的有效性,拓展的有效性,评价的有效性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抓手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38-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其生命的活力与延续,取决于教师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与教学文本的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收获实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六个“抓手”。
抓手一:良好的开端——导入的有效性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人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角色欲望”,使师生共同沐浴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为整堂语文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开始,可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小兴安岭的位置,并将小兴安岭的四季美景一幅幅展现,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着美,并有层次地感知课文,真切地感受生机勃勃的春、草木茂盛的夏、果实累累的秋、雪景壮丽的冬。这样的导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师生间建立起感情的第一座桥梁,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自然。
抓手二:师生的对话——问题的有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也是学习有兴趣的表现。教师利用悬念激发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过体验。为了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人情入境,可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提出多个问题:文中的父与子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文中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我还多次出示文中的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2小时……”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叩问,拨动心弦,引起情感共鸣。
抓手三:语感的培养——朗读的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可见读是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散文,文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天图画。学生要通过优美的、充满诗意的语言去体会秋天的美好,而这种感受,只有加强朗读、品味语言才能感知。教学中,采用个人读、集体读、小组合作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好好地读、美美地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田野像金色的海洋”等一个个优美的句段,让学生从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图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的真、善、美的因素,在朗读中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提升语文素养。
抓手四:语言的运用——活动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学生通过听、说、唱、演、玩等形式学习新知,学习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趣味性,提高学习热情,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学会语言,更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语言,在不断的学习运用中总结收获,体验成功。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在课末,我设计了仿照课文、学编儿歌的活动环节,注重语言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言知识技能运用的活动中学习。学生在老师的范句“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一小鸟唱起了歌-唧唧喳喳……”中,进一步体会到春天的可爱,并想象其他季节的美好,然后仿照这样的句式,将自己所喜爱的事物用诗句表达出来,体验当小诗人的乐趣。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想象、创造,不仅扩大了视野,丰富和发展了语言,而且将静态的接受学习变为了动态的活动学习。
抓手五:思维的放飞——拓展的有效性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课外。”教师除了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规律外,还要注意以学习教材的方法作为应用的典范,进行迁移,在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阅读,去写作……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应注重学生的读写训练:“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引发了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主题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升腾。
抓手六:真情的交流——评价的有效性
口头评价,作为师生感情交流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我在给学生进行口头评价时,尽量多给予正面评价,用赞赏的眼光,多角度多方面看待学生所做的努力,并加以肯定。要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看到老师的鼓励,看到老师的肯定,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友谊,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教学《称赞》一课,应在课的开始,就对每一个学生积极的表现给予评价,在赞扬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学文本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并在评价中不时表扬学生,让学生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体验人物的心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还紧紧围绕课题“称赞”设计了一个“同学称赞同学,学生称赞老师”的环节,激励学生敢于向他人表达心里话,善于将自己真诚的称赞送给他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评价如果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我们要把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抓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在课堂中快乐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抓手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38-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其生命的活力与延续,取决于教师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与教学文本的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收获实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六个“抓手”。
抓手一:良好的开端——导入的有效性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人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角色欲望”,使师生共同沐浴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为整堂语文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开始,可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小兴安岭的位置,并将小兴安岭的四季美景一幅幅展现,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着美,并有层次地感知课文,真切地感受生机勃勃的春、草木茂盛的夏、果实累累的秋、雪景壮丽的冬。这样的导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师生间建立起感情的第一座桥梁,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自然。
抓手二:师生的对话——问题的有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也是学习有兴趣的表现。教师利用悬念激发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过体验。为了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人情入境,可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提出多个问题:文中的父与子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文中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我还多次出示文中的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2小时……”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叩问,拨动心弦,引起情感共鸣。
抓手三:语感的培养——朗读的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可见读是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散文,文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天图画。学生要通过优美的、充满诗意的语言去体会秋天的美好,而这种感受,只有加强朗读、品味语言才能感知。教学中,采用个人读、集体读、小组合作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好好地读、美美地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田野像金色的海洋”等一个个优美的句段,让学生从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图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的真、善、美的因素,在朗读中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提升语文素养。
抓手四:语言的运用——活动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学生通过听、说、唱、演、玩等形式学习新知,学习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趣味性,提高学习热情,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学会语言,更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语言,在不断的学习运用中总结收获,体验成功。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在课末,我设计了仿照课文、学编儿歌的活动环节,注重语言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言知识技能运用的活动中学习。学生在老师的范句“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一小鸟唱起了歌-唧唧喳喳……”中,进一步体会到春天的可爱,并想象其他季节的美好,然后仿照这样的句式,将自己所喜爱的事物用诗句表达出来,体验当小诗人的乐趣。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想象、创造,不仅扩大了视野,丰富和发展了语言,而且将静态的接受学习变为了动态的活动学习。
抓手五:思维的放飞——拓展的有效性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课外。”教师除了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规律外,还要注意以学习教材的方法作为应用的典范,进行迁移,在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阅读,去写作……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应注重学生的读写训练:“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引发了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主题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升腾。
抓手六:真情的交流——评价的有效性
口头评价,作为师生感情交流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我在给学生进行口头评价时,尽量多给予正面评价,用赞赏的眼光,多角度多方面看待学生所做的努力,并加以肯定。要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看到老师的鼓励,看到老师的肯定,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友谊,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教学《称赞》一课,应在课的开始,就对每一个学生积极的表现给予评价,在赞扬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学文本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并在评价中不时表扬学生,让学生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体验人物的心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还紧紧围绕课题“称赞”设计了一个“同学称赞同学,学生称赞老师”的环节,激励学生敢于向他人表达心里话,善于将自己真诚的称赞送给他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评价如果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我们要把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抓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在课堂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