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评论新闻事件,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的一种报道形式。与平面媒体和广播相比,电视报道本身就具有图文兼备、声像并茂的优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则更彰显出电视传播的优势。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让它更具威力和魅力呢?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
近些年,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已经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报道形式了,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现场报道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去年抗震救灾的报道,更显示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独特魅力。
现场报道增强了新闻时效性,使观众产生同步感。新闻价值学说认为,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传播出去之间的时间距离越小,新闻价值越大,时效性也越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一改过去那种先拍活动画面,再写文字解说,最后由播音员配音播报的电视新闻制作方式,由电视记者或主持人在现场一边采访,一边进行解说和报道。摄像记者配合记者的报道拍摄相应画面,与新闻事件进展作同步进行式新闻传播,缩短了时间距离,为观众提供了最快最新的信息,使观众产生了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在“5·12”抗震救灾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发出的消息几乎全部采用了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配合24小时不间断直播,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了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
现场报道展现事件真实全貌,使观众产生现场感。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进行的。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甚至是参与者,向观众讲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在观众眼前展开,现场的场面、情景、声音等具有视觉听觉冲击力、能够扣人心弦的细节画面,比任何解说和描述都符合事实本身,更容易吸引和感染观众,从而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现场报道面对面直接传播,使观众产生可信感。传播学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与传播层次成反比。信息转述层次越多,其信息损失或变形越严重,可信性就差;传播层次越少,可靠性强,可信性越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正是具备了转述层次少,直接传播的优点,因此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可信度就大大增强。
现场报道能引起共鸣,使观众产生参与感。画面加解说,声画两张皮,这是典型的“我说你听”的拍摄报道方式,观众被动接受。而现场报道记者可以有意识地从大多数观众的兴趣出发,向当事人和目击者直接提出问题,以回答观众迫切想了解、想问而没有机会问的问题,这样就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感。
现场报道丰富的画面和现场声,使观众获取的信息量更大。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一连串流动、生动的画面,可以让观众直接看到或听到现场的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经过。这种特有的视频音频信息,既形象直观,让观众看得真切、听得真切,又没有中间环节,不会造成信息损耗,比起文字和语言的描述,镜头前的采访画面不但信息量大得多,而且信息的强度也强得多,现场的同期声也会使信息增值。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题材选择
具有强烈现场感的新闻。现场感是通过画面和音响传递给观众的,如果这个元素不突出,观众就不会被吸引,现场报道的优势也无法体现。正因为有强烈的新闻现场气氛、有观众关注的新闻事态的变动,事件的地点、时间又集中在一个新闻现场,所以能充分发挥现场报道的优势。
受众普遍关心的事件性新闻。在社会的不同时期都有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完结大都是一次性的,大众对这样的事件,有强烈的先睹为快、了解真相的欲望。此时,电视现场报道便是满足这种欲望的最佳渠道。例如,2008抗击冰雪灾害、全国“两会”、北京奥运、抗震救灾等都是电视现场报道的最佳题材。
时空相对集中的新闻。现场报道要求记者在现场,边观察事态的发展,边即兴报道、即兴评述,因此,应选择时间、空间相对集中的新闻。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首先,要做好采访前的先期准备工作。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的素质准备。记者既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素养,又要有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做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杂家”、“通才”。另一方面是采访前的战前准备。这是记者在到现场前的一种快速的、及时的应急准备,记者要做到对事件和现场基本了解,可能的话,要熟悉各种历史的、现实的、环境的材料,要知道自己将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和环境,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及怎样提问。
其次,到达现场后的场面驾驭。
尽快访问有关知情人,了解事件的现状、起因和背景,观察分析现场,预测会出现什么新情况,构思整个报道的框架和结构。
现场报道和采访。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要说好现场的事,用好现场的声画。
开头要精。现场报道的开头要概括新闻事实的核心内容,点明主题,讲得精彩,可先声夺人,吸引观众。一般应开门见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突出重要事实。
报道要实。现场采访要做到问题精当、立场客观,善于随机应变,从提问中挖宝,善于营造符合现场气氛的采访氛围。对不同采访对象的提问要围绕报道主题,明确重点、言简意赅、自然亲切。画面的拍摄要突出主题、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让观众通过画面能看到事件现场的全貌和特定的局部。
后期编辑处理要有深度。电视记者在充分做好现场报道的基础上,后期要深刻挖掘这一新闻事件的背景,增加背景新闻和相关链接,使报道富于张力和深度。如中央电视台对香港回归的报道,既有现场报道,又有大量的历史背景的交代;抗震救灾的报道,既有来自抗震一线的报道,又有相关知识的介绍。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
编校:施 宇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
近些年,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已经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报道形式了,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现场报道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去年抗震救灾的报道,更显示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独特魅力。
现场报道增强了新闻时效性,使观众产生同步感。新闻价值学说认为,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传播出去之间的时间距离越小,新闻价值越大,时效性也越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一改过去那种先拍活动画面,再写文字解说,最后由播音员配音播报的电视新闻制作方式,由电视记者或主持人在现场一边采访,一边进行解说和报道。摄像记者配合记者的报道拍摄相应画面,与新闻事件进展作同步进行式新闻传播,缩短了时间距离,为观众提供了最快最新的信息,使观众产生了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在“5·12”抗震救灾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发出的消息几乎全部采用了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配合24小时不间断直播,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了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
现场报道展现事件真实全貌,使观众产生现场感。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进行的。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甚至是参与者,向观众讲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在观众眼前展开,现场的场面、情景、声音等具有视觉听觉冲击力、能够扣人心弦的细节画面,比任何解说和描述都符合事实本身,更容易吸引和感染观众,从而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现场报道面对面直接传播,使观众产生可信感。传播学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与传播层次成反比。信息转述层次越多,其信息损失或变形越严重,可信性就差;传播层次越少,可靠性强,可信性越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正是具备了转述层次少,直接传播的优点,因此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可信度就大大增强。
现场报道能引起共鸣,使观众产生参与感。画面加解说,声画两张皮,这是典型的“我说你听”的拍摄报道方式,观众被动接受。而现场报道记者可以有意识地从大多数观众的兴趣出发,向当事人和目击者直接提出问题,以回答观众迫切想了解、想问而没有机会问的问题,这样就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感。
现场报道丰富的画面和现场声,使观众获取的信息量更大。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一连串流动、生动的画面,可以让观众直接看到或听到现场的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经过。这种特有的视频音频信息,既形象直观,让观众看得真切、听得真切,又没有中间环节,不会造成信息损耗,比起文字和语言的描述,镜头前的采访画面不但信息量大得多,而且信息的强度也强得多,现场的同期声也会使信息增值。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题材选择
具有强烈现场感的新闻。现场感是通过画面和音响传递给观众的,如果这个元素不突出,观众就不会被吸引,现场报道的优势也无法体现。正因为有强烈的新闻现场气氛、有观众关注的新闻事态的变动,事件的地点、时间又集中在一个新闻现场,所以能充分发挥现场报道的优势。
受众普遍关心的事件性新闻。在社会的不同时期都有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完结大都是一次性的,大众对这样的事件,有强烈的先睹为快、了解真相的欲望。此时,电视现场报道便是满足这种欲望的最佳渠道。例如,2008抗击冰雪灾害、全国“两会”、北京奥运、抗震救灾等都是电视现场报道的最佳题材。
时空相对集中的新闻。现场报道要求记者在现场,边观察事态的发展,边即兴报道、即兴评述,因此,应选择时间、空间相对集中的新闻。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首先,要做好采访前的先期准备工作。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的素质准备。记者既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素养,又要有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做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杂家”、“通才”。另一方面是采访前的战前准备。这是记者在到现场前的一种快速的、及时的应急准备,记者要做到对事件和现场基本了解,可能的话,要熟悉各种历史的、现实的、环境的材料,要知道自己将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和环境,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及怎样提问。
其次,到达现场后的场面驾驭。
尽快访问有关知情人,了解事件的现状、起因和背景,观察分析现场,预测会出现什么新情况,构思整个报道的框架和结构。
现场报道和采访。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要说好现场的事,用好现场的声画。
开头要精。现场报道的开头要概括新闻事实的核心内容,点明主题,讲得精彩,可先声夺人,吸引观众。一般应开门见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突出重要事实。
报道要实。现场采访要做到问题精当、立场客观,善于随机应变,从提问中挖宝,善于营造符合现场气氛的采访氛围。对不同采访对象的提问要围绕报道主题,明确重点、言简意赅、自然亲切。画面的拍摄要突出主题、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让观众通过画面能看到事件现场的全貌和特定的局部。
后期编辑处理要有深度。电视记者在充分做好现场报道的基础上,后期要深刻挖掘这一新闻事件的背景,增加背景新闻和相关链接,使报道富于张力和深度。如中央电视台对香港回归的报道,既有现场报道,又有大量的历史背景的交代;抗震救灾的报道,既有来自抗震一线的报道,又有相关知识的介绍。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