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教学;问题教学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118—01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它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多角度理解历史,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现实,增长智慧。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一般产生于特定的环境,故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可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把火曾把耻辱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住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为什么?”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被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仿佛看到了一百年前那场无情的大火,流露出惋惜、悲愤、茫然、沉痛的表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时我又适时提出问题:火烧圆明园给我们留下了怎样惨痛的教训?
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积极投入、思维活跃、踊跃发言。火烧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触目惊心的一幕,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痛,它也是世界史上沉痛的惨剧,法国最著名的文学家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就强烈谴责英法彻底毁灭圆明园的罪恶行径。以此情境设计问题,可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责任心、使命感。
二、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1.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时提出问题。因为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最核心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体验,才是最有效的。课堂上必须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主要问题,围绕教学的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认识更深刻。针对教学的难点设计环环相扣或层层分解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提问。一般是在一节课要结束时,对于需要进一步引申的问题,教师不直接作答,而是指出疑问让学生课后充分思考求得解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使学生进一步消化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化、结构化,从而达到巩固、加深的目的。
三、提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历史教学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 “为什么”,即解决 “学生思维能力” 的培养问题。因此,问题指向应当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具体言之,就是设计比较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此类问题的答案并无明确的对与错,而且仅凭某一个学生的智慧很难全面和彻底解决,需要大家携手合作,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才行。
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中”的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1999年前后,北京各界人士曾围绕着是否修复圆明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种意见是主张按当年的原样修复;一种是主张保持现状。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在讨论时,气氛热烈,各抒己见。当达到共识时,不同意见的小组长发言总结。这样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启发,及时修正与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与思维水平,有利于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
四、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创设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大胆发言,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要给以优先发言权。教师作为倾听者,哪怕这些学生的答案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荒谬的,都要用放大镜寻找闪光点并适当给以鼓励,使他们在点点滴滴的进步中成长,即坚持 “一个都不能少” 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
五、历史教师必须发挥历史教学的引领作用
为了让历史课变得饱满而鲜活,提出的问题让所有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能收获到成长的喜悦,历史教师应 “走出应试的沼泽地”,不以学生的考分为目的,淡泊名利,应该心怀教育理想,脚踏实地、广泛阅读、研究课标,不断增长教学智慧。通过精心设计的巧妙问题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塑造学生完美的人生品格。
编辑:王金梅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118—01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它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多角度理解历史,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现实,增长智慧。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一般产生于特定的环境,故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可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把火曾把耻辱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住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为什么?”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被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仿佛看到了一百年前那场无情的大火,流露出惋惜、悲愤、茫然、沉痛的表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时我又适时提出问题:火烧圆明园给我们留下了怎样惨痛的教训?
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积极投入、思维活跃、踊跃发言。火烧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触目惊心的一幕,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痛,它也是世界史上沉痛的惨剧,法国最著名的文学家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就强烈谴责英法彻底毁灭圆明园的罪恶行径。以此情境设计问题,可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责任心、使命感。
二、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1.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时提出问题。因为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最核心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体验,才是最有效的。课堂上必须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主要问题,围绕教学的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认识更深刻。针对教学的难点设计环环相扣或层层分解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提问。一般是在一节课要结束时,对于需要进一步引申的问题,教师不直接作答,而是指出疑问让学生课后充分思考求得解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使学生进一步消化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化、结构化,从而达到巩固、加深的目的。
三、提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历史教学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 “为什么”,即解决 “学生思维能力” 的培养问题。因此,问题指向应当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具体言之,就是设计比较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此类问题的答案并无明确的对与错,而且仅凭某一个学生的智慧很难全面和彻底解决,需要大家携手合作,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才行。
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中”的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1999年前后,北京各界人士曾围绕着是否修复圆明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种意见是主张按当年的原样修复;一种是主张保持现状。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在讨论时,气氛热烈,各抒己见。当达到共识时,不同意见的小组长发言总结。这样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启发,及时修正与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与思维水平,有利于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
四、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创设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大胆发言,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要给以优先发言权。教师作为倾听者,哪怕这些学生的答案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荒谬的,都要用放大镜寻找闪光点并适当给以鼓励,使他们在点点滴滴的进步中成长,即坚持 “一个都不能少” 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
五、历史教师必须发挥历史教学的引领作用
为了让历史课变得饱满而鲜活,提出的问题让所有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能收获到成长的喜悦,历史教师应 “走出应试的沼泽地”,不以学生的考分为目的,淡泊名利,应该心怀教育理想,脚踏实地、广泛阅读、研究课标,不断增长教学智慧。通过精心设计的巧妙问题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塑造学生完美的人生品格。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