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研究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仅对维护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有重大作用,还对我国平稳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有深远影响。本文在阐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基础上,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进行深入解析,并提出相应治理路径。
【关键词】影子银行体系 金融监管 风险防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影子银行体系在监管外的运行被公认为是产生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中国银监会将房地产信贷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平台贷款风险列为2012年中国银行业三大风险。2013年证监会主席肖钢表示,我国部分影子银行已出现偿还风险。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其迅猛发展的潜在风险亟待防范与治理。
一、影子银行体系内涵及在我国发展现状
目前不同的学者和机构对影子银行的本质、范畴理解角度不同,综合来说,影子银行体系有着与传统銀行相同的功能,如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信用转换的一种或多种功能;而与传统银行不同的是,影子银行缺乏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信用支持,利用高杠杆来提高资本收益,且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对于影子银行体系,我国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口径,更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估算数据为5.8万亿~30万亿元不等。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起引入了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指标,包括人民币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企业债券融资等数据,这是目前官方发布的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相关度较高的指标,具体数值如表1。数据显示,2009年后,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从2006年的4.27万亿增长到2012年底的15.76万亿,6年间增长了269.13%。
影子银行体系从金融产品的发行机构角度可分为三部分。一是银行表外业务:银行通过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产品、票据理财产品等方式绕过信贷上限来进行业务扩张;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围绕银行信贷业务进行的信用业务,此类公司有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基金公司如VC、PE、MMF等;三是非金融机构业务:网络借贷、地下钱庄、民间借贷等。
从融资来源上看,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未进入到西方国家以资产证券化为业务特征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阶段。深入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利率管制制度,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我国出现了长期存款负利率现象,故资金方有保值增值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出于银行规避存贷比、信贷额度等指标监管的动机。影子银行体系为金融市场创造出巨大的资金流动性,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其高杠杆率的风险特征会使其通过业务渠道对整个金融系统实行风险渗透,这种溢出效应容易引起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二、影子银行体系风险解析
影子银行体系潜在风险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我国货币调控政策效果的干扰、风险传染到实体经济、使我国金融监管面临巨大挑战三个方面。
(一)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采用的是数量型的货币供应量调控,而非价格调控,而影子银行体系处于监管外创造的流动性,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同时,影子银行体系的实际利率往往高于官方政策利率,强烈影响我国的货币调控政策效果。
(二)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调查表明,2011年信托融资主要投向有三大块,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占32%,工业及商业项目投资占18%,和房地产投资占16%。从此项调查中可看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投资渠道。由于影子银行一般负有短期债务而持有长期资产,这种期限错配稳定性差,一旦市场出现不稳定性的因素,影子银行会发生类似挤兑现象,由于长期资产流动性差,短期变现困难,此时影子银行暴露出来的风险会波及到实体经济,严重时还会引发行业危机。
(三)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挑战
影子银行这种“以小搏大”的高杠杆率运作模式,本身便具有传染性强、风险大的属性,在缺失监管规范情型下更会导致风险积聚,引发金融危机系统性爆发。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伞式框架,在这种监管结构下,容易发生监管漏洞和“监管套利”的现象。多头监管情况下若缺乏完善有效的协调机制将无力监管跨市场产品和跨市场机构。
三、治理路径探析
(一)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范畴,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
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的明确界定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其次,要设计信息披露机制,使影子银行运作规范化、标准化,并针对具体问题制订完善的操作细则。最后,要建立全国性金融监测体系,设计跨部门的监管合作机制,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评估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实现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测的及时性和动态化。具体来说,建立银行内部“防火墙”,将银行贷款业务类业务和理财类业务分开管理,以规范信贷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的联系;同时建立隔离机制,加强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业通道传递的监测,防止风险传染扩大;最后加强场外交易的监管,以多层次、多维度的方式监测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从而减少监管套利和监管空白现象的发生。
(二)调整货币政策,转向价格型调控
一方面,在现有货币政策调控政策下,扩大调控范围,可考虑将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新型融资渠道指标加入社会融资总量中,以社会融资总量为主要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将更全面地动态反映包括银行信贷在内的社会总融资状况;另一方面,继续稳步推进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这将为未来实现价格型调控提供数据基础。
(三)鼓励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体系核心竞争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生成机理和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防范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监管模式,也不应采取叫停取缔等行政色彩浓厚的规范手段。一方面应强化监管,另一方面应鼓励金融创新,满足多层次的投融资需求。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存贷利差将不断缩小,金融创新将成为提高金融机构竞争能力的新动力,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健康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澜飚,宫跃欣.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2(2):128-133.
[2]黄益平,常健等.中国影子银行会成为另一个次债?[J].国际经济评论,2012(2):42-51.
[3]骆振心,冯科.影子银行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J].武汉金融,2012(4):19-22.
[4]张田.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监管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2(1):34-38.
[5]李杨.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12):31-32.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2012.
作者简介:李文颖(1989-),女,河南周口人,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金融会计;马广奇(1964-),男,陕西合阳人,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金融理论、财务管理,发表论文200余篇,40多篇文章获奖或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关键词】影子银行体系 金融监管 风险防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影子银行体系在监管外的运行被公认为是产生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中国银监会将房地产信贷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平台贷款风险列为2012年中国银行业三大风险。2013年证监会主席肖钢表示,我国部分影子银行已出现偿还风险。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其迅猛发展的潜在风险亟待防范与治理。
一、影子银行体系内涵及在我国发展现状
目前不同的学者和机构对影子银行的本质、范畴理解角度不同,综合来说,影子银行体系有着与传统銀行相同的功能,如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信用转换的一种或多种功能;而与传统银行不同的是,影子银行缺乏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信用支持,利用高杠杆来提高资本收益,且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对于影子银行体系,我国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口径,更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估算数据为5.8万亿~30万亿元不等。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起引入了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指标,包括人民币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企业债券融资等数据,这是目前官方发布的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相关度较高的指标,具体数值如表1。数据显示,2009年后,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从2006年的4.27万亿增长到2012年底的15.76万亿,6年间增长了269.13%。
影子银行体系从金融产品的发行机构角度可分为三部分。一是银行表外业务:银行通过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产品、票据理财产品等方式绕过信贷上限来进行业务扩张;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围绕银行信贷业务进行的信用业务,此类公司有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基金公司如VC、PE、MMF等;三是非金融机构业务:网络借贷、地下钱庄、民间借贷等。
从融资来源上看,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未进入到西方国家以资产证券化为业务特征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阶段。深入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利率管制制度,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我国出现了长期存款负利率现象,故资金方有保值增值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出于银行规避存贷比、信贷额度等指标监管的动机。影子银行体系为金融市场创造出巨大的资金流动性,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其高杠杆率的风险特征会使其通过业务渠道对整个金融系统实行风险渗透,这种溢出效应容易引起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二、影子银行体系风险解析
影子银行体系潜在风险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我国货币调控政策效果的干扰、风险传染到实体经济、使我国金融监管面临巨大挑战三个方面。
(一)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采用的是数量型的货币供应量调控,而非价格调控,而影子银行体系处于监管外创造的流动性,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同时,影子银行体系的实际利率往往高于官方政策利率,强烈影响我国的货币调控政策效果。
(二)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调查表明,2011年信托融资主要投向有三大块,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占32%,工业及商业项目投资占18%,和房地产投资占16%。从此项调查中可看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投资渠道。由于影子银行一般负有短期债务而持有长期资产,这种期限错配稳定性差,一旦市场出现不稳定性的因素,影子银行会发生类似挤兑现象,由于长期资产流动性差,短期变现困难,此时影子银行暴露出来的风险会波及到实体经济,严重时还会引发行业危机。
(三)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挑战
影子银行这种“以小搏大”的高杠杆率运作模式,本身便具有传染性强、风险大的属性,在缺失监管规范情型下更会导致风险积聚,引发金融危机系统性爆发。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伞式框架,在这种监管结构下,容易发生监管漏洞和“监管套利”的现象。多头监管情况下若缺乏完善有效的协调机制将无力监管跨市场产品和跨市场机构。
三、治理路径探析
(一)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范畴,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
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的明确界定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其次,要设计信息披露机制,使影子银行运作规范化、标准化,并针对具体问题制订完善的操作细则。最后,要建立全国性金融监测体系,设计跨部门的监管合作机制,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评估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实现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测的及时性和动态化。具体来说,建立银行内部“防火墙”,将银行贷款业务类业务和理财类业务分开管理,以规范信贷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的联系;同时建立隔离机制,加强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业通道传递的监测,防止风险传染扩大;最后加强场外交易的监管,以多层次、多维度的方式监测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从而减少监管套利和监管空白现象的发生。
(二)调整货币政策,转向价格型调控
一方面,在现有货币政策调控政策下,扩大调控范围,可考虑将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新型融资渠道指标加入社会融资总量中,以社会融资总量为主要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将更全面地动态反映包括银行信贷在内的社会总融资状况;另一方面,继续稳步推进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这将为未来实现价格型调控提供数据基础。
(三)鼓励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体系核心竞争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生成机理和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防范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监管模式,也不应采取叫停取缔等行政色彩浓厚的规范手段。一方面应强化监管,另一方面应鼓励金融创新,满足多层次的投融资需求。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存贷利差将不断缩小,金融创新将成为提高金融机构竞争能力的新动力,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健康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澜飚,宫跃欣.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2(2):128-133.
[2]黄益平,常健等.中国影子银行会成为另一个次债?[J].国际经济评论,2012(2):42-51.
[3]骆振心,冯科.影子银行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J].武汉金融,2012(4):19-22.
[4]张田.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监管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2(1):34-38.
[5]李杨.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12):31-32.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2012.
作者简介:李文颖(1989-),女,河南周口人,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金融会计;马广奇(1964-),男,陕西合阳人,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金融理论、财务管理,发表论文200余篇,40多篇文章获奖或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