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化、社会化:全球教育下一波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cko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1年,梁漱溟先生读到当时的“现代教育名著”系列之《丹麦的民众学校与农村》(贝脱勒等著,商务印书馆,1931年1月初版)时,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的文章来谈社会自办教育与的重要意义与官办教育的弊病。这篇疾呼反对国民党官办教育的文章,今日读来,仍不失为“针砭时事”之大作。
  梁先生说,“我们敢说要想中国教育有生机,非打破推翻今日官办教育的局面,得一大解放不可,官办教育,教育愈办愈死。官不办教育,听社会上有志教育的人去办教育,才得愈办愈活。”并以此展开,从四个方面分析比较官办教育之弊与社会自办教育之利。(有兴趣者可找梁漱溟先生著作《人生至理之追寻》最后一篇一读)。
  可以说,一个社会的官办教育体系越发达,就会越发地体现其教育从目的到过程,都呈现单一化的特征,使社会最终变成一潭死水。反之,民间教育越发达,教育的目的与过程亦会越发多元,社会也会因此而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与希望。
  民办教育的最大困难是受歧视与不被信任
  人们分析过各种民办教育面临的困难。资金、人事、招生等等,各种说法不一而足。不过,本人以为,民办教育所面临的困难,确有一些来自办学机构自身,也有些来自教育主管部门,但最大的困境非局限于此两者,而是来自更高的、掌握全局的决策阶层对民间与社会的歧视与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最初存在于经济领域,即对民办企业与民营经济的区别对待,现在,经济领域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教育领域,这种观念仍根深蒂固。
  在商业领域,近几年有一个热词叫“企业公民”。在谈论这个概念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面,而忽视了其更为重要的一面,即企业所应享受的完整的“公民权利”这一面。
  民间教育大致有两种组成,一个是盈利性的学校,一个是非盈利性的学校以及其他形态的教育组织(可将之简单区分为商业机构和NGO组织)。只要这两个领域都按照其自身规律健康发展,便可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
  但现在的情况是,对那些本来就想通过提供好的教育服务来赚钱的盈利性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将之定位为“民办非企业”,对举办人的权利作出了若干不当的限制,使得商业不像商业,名不正言不顺,大部分民办学校处处都处于“踏线”、违规甚至违法的状态。这种与价值规律背离局面,无疑将极大地抑制行业的发展。不过,按照最近出台的一些教育政策风向,形势似乎将有很大的改观。倘若真的将这些政策落实下去,真正做到尊重商业价值规律,教育领域便定将迎来一次巨大发展契机。
  另一种民办教育的形态是NGO组织,包括基金会、社会企业和公益机构。由这些五花八门的机构组成的教育生态,将极大地丰富当下板结化的、千遍一律的教育组织形式——学校。笔者以为,未来社会,教育领域极度需要各种不同形态的组织来完成教育的全过程,使教育形成一种如同森林一样丰富、多元的生态系统,以此回应和引领未来。这一方面,极有可能是全球教育的下一轮趋势。
  但是,目前开放社会组织自由注册、鼓励其发展的仅有极少数省市。此局面若不尽快改观,中国有可能在教育领域再次落后于发达国家与地区。
  教育板结化的坚冰开始消融
  事实上,坚冰开始消融,许多人开始勇敢地抛弃国内的体制化、官僚化的教育系统。
  一方面,最近几年来,对待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在无法用手投票的时候,选择了用脚投票——不让孩子参加国内的高考,将目标直接锁定欧美等地区的大学,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在中学或者小学阶段就将孩子送到国外去就读。
  就我本人而言,并不太赞同这种想法,但我非常同情这种行为。因为,这样做,虽然无法得到最好的教育,但至少做到了一点:避免最坏的教育。——我坚决认为,最好的教育(可能,世界上并没有最好的教育),需要全球视野,但更要根植于乡土(地理、文化、精神乃至灵魂归依之处等多重意义上的),非此,就不是教育,而是培训。但显然,那种模仿这个失败社会最失败一面的公办学校教育体系,是当之无愧“最坏的教育”。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家长“把问题想透了”——既然官办教育体系有那么多弊病,孩子在学校里过得也很不快乐,为什么还要把孩子送过去参与这种既不好玩又无意义的游戏?
  在追寻答案的同时,一部分人开始选择一些国内的个性化的民办学校乃至一些非正式的民间教育,甚至有一部分人,直接选择了“在家上学”。
  所谓“在家上学”,并非把孩子关在家里,而是要抛弃学校那种已经高度刻板化的知识传授体系,摆脱缺乏社会生活情景的学校环境,让孩子重返家庭、重返社区、重返社会,体验真实的生活与生命。
  在台湾,在家上学又叫“非学校教育”,已经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态,并被官方立法为一种被承认和鼓励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模式。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家上学除了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涉及个人自由的价值问题,因为它关涉教育权归属与生命的自主。人们会追问,个人的天赋权利与国家法定的义务,究竟哪个更重要?父母与国家,谁更有权力决定孩子的教育方式?前述这种情况(非家暴等伤害行为),他者是否有权力剥夺父母与孩子的亲情?当法定的学校义务教育与某些宗教精神冲突时(如新教的阿米绪人是坚持传统反对现代文明的独特群体,他们只接受“单室”学校,即一个老师与所有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个课室里上课,且孩子上学只能上到14岁,等等),信仰自由又该如何处之?如此不一而足的追问,更是让所谓义务性的学校教育在法理上遭遇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
  告别工业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了这样一个观点,即:现代学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在过去的社会里,数量庞大的工厂与大量的产业工人岗位,需要学校教育这种方式来大批量、高效率地培养产业工人。在那个社会里,人的职业与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几乎都是标准化的,可谓“一成不变,终其一生”。
  但是,现代社会,已经愈来愈呈现一种更为多元、复杂的时空结构与价值形态。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社会与未来社会,更为复杂的商业细胞与社会细胞已经并继续取代传统的工厂,以“名目”繁多的方式,嵌入在这个变幻莫测的社会脉络之中。以此展望,未来的人,一生或许要变换十多种甚至更多的社会角色。未来的人,其身份、职业乃至人的社会定义,都在不断改写之中。
  显然,代表刻板、僵化、陈旧的学校教育体系(尤其是官办教育体系),几乎难以承受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与挑战。未来,我们只有将学生从学校解放,让其重返社会、重返人间。让各种奇思妙想的民间教育形式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由此,将更为真实的社会情境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以此发掘人本身所拥有的能力、品质与禀赋。使教育,归其本真,赢得未来。
其他文献
非营利机构与传统商业组织的“跨界合作”一直是令人关注的话题。如果两者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的合作伙伴关系,那么无论对于满足前者的业务需求,还是优化后者的资源使用,都无疑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英国乐施会(Oxfam)与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玛莎百货(M&S, Marks & Spencer)之间已开展了将近三年的成功合作。  乐施会(Oxfam)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展和救援组织的联盟,它由13个独立运作的乐
期刊
8月我去了一趟青藏高原,那里距离西宁市区600多公里,地势高峻,气温低,冬季漫长,紫外线强烈。绵延山路,车子开了整整12个小时,颠得我几乎只剩半条命。我跟着大部队给山区的孩子们派发物资,到了第一个派发点窝赛乡小学。这里四面环山,美丽如画。我和志愿者们都很兴奋,看着孩子们热情洋溢的小脸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志愿者们这次带来的是儿童太阳眼镜,来之前组织方告诉我,对太阳眼镜进行筹款挺有难度的,因为更多的
期刊
孩子究竟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冲突、一个矛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深知孩子教育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不管你怎么功成名就、高官厚禄,如果你的子女完蛋,你的人生也就完蛋了,无颜见人。  我们看到深圳罗湖的家长下跪求女儿好好学习,更多的家长陷入到了一种集体的焦虑之中。过去我们把它称之为疯狂母亲,现在有一个名词“中国虎妈”,牺牲了个人的休息时间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部的精力给
期刊
9月8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5胡润全球华人慈善报告》,列出了历年慈善捐赠额超过5亿元且在慈善方面深具影响力的46位华人大慈善家。  报告显示,大陆地区上榜慈善家来自房地产行业的超过一半。30%是以个人名义进行捐赠的:如马云、曹德旺、牛根生;向教育领域捐赠最多,如捐赠母校教育:杨休捐赠南京大学、马云捐赠浙师大,或者捐建中小学如黄如论、王健林;另外在扶贫领域也捐赠较多,其中捐建家乡较多,如黄如论、
期刊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性格直爽,敢于直言。  9月21日,出现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地方教育基金会论坛上,与嘉宾谈及中国教育公益发展问题时,他不改性情,毫不避讳地指出国内地方许多政府热衷于喊口号,不做实事,认为政府解决教育问题上要多创造条件,让公益组织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丁学良毕业于哈佛大学,先后在美国、香港等地工作,教育与公益是他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之一。由于常年在国外学习和工作,他得以接触和研究
期刊
家族基金会对于社会有什么价值?首先,家族基金会和公司基金会相比,它没有市场利益的诉求,更加纯粹;其次,家族基金会有财产的独立性,可以为社会创新承担风险;第三,家族基金会是腐败率最低的。因为家族是自己拿钱做慈善,如果自己再拿回去,这不合逻辑。(来源:中国网)  友成基金会理事长王平:社会创新,就是全面激活未被有效利用的资源  资源原本就在那里,只是没有被利用到,没有被激活。社会创新就是设计出一个好的
期刊
朱健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多年来关注社会组织的发展。在他看来,教育公益组织是教育创新的探索者、实验者和引领者,教育公益组织应该推动公民教育,这既包括软性的服务他人,更包括硬性的抗争表达。  教育创新的探索者  中国财富:教育是大家普遍关注的议题,在你看来,在教育改革或者教育创新事业中,民间公益力量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朱健刚:民间公益力量在教育改革
期刊
8月底,“TOT性安全教育讲师”系列培训顺利结束,参加培训的学员将作为“教师的教师”,前往广东偏远的乡村学校,为当地教师进行儿童性安全的培训。  这是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下称“绿芽基金会”)发起的乡村儿童性安全教育项目,希望能够提升乡村教师开展性健康教育方面的能力,同时推广普及性安全教育知识,提高乡村儿童预防性侵害的意识和应对性侵害风险的能力。  作为一家关注乡村妇女儿童发展的公益组织,
期刊
9月,广州公益圈热闹非凡,教育公益组织是当中的主角。  月初,广州多家公益组织联合发起图书众筹,计划筹集业内专家、媒体人以及公益人,合力撰写“教育公益案例集”,详解民间教育公益现状,为公益同行及后来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21日,第二届地方教育基金会论坛举行,一众公益人、媒体人和学界专家汇集广州,共同探讨民间教育,助力乡村儿童发展方向。主办方希望藉此搭建资源整合平台,解决当下流动及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
期刊
梁晓燕,民间教育学者、资深公益人。曾于大学任教十余年,后从事杂志、出版工作,参与发起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2003年前后,她全职投入民间教育公益事业,曾先后担任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总干事和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近年来,致力推动教育创新和教育公益组织的整体发展,是历届教育公益组织年会的重要策划人和组织者。  作为中国教育公益的先行者,梁晓燕对国内教育公益领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