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教学设计有着紧密的关联。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有效教学设计的特性,进而选择更合理的有效教学设计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让学生“听”数学、“看”数学。应该特别重视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操作、交流,发现和探索知识,把学习当作一件有趣的事。
一、准确把握知识的最佳认知点,让课堂更加有效
教学设计既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些角度考虑,还应该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知识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问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从哪个认知点去设计讲解知识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等等。
我在分析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时,以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个教材,想到学生可能有这些问题:植树问题是数学知识吗?为什么还要讲间隔?棵数与间隔有什么关系?植树问题有哪些情况?它们有什么不同?植树问题只与树有关系吗?实际生活中有植树情况吗?学生遇到最大的问题也是最疑惑不解的问题是为什么总要提到“间隔”,因此,我认识到这节课必须解决好“间隔”这个概念,不然学生始终不理解植树问题。怎样讲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形象地理解“间隔”这个概念,同时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植树问题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引入环节:首先让5个学生表演他们班植树的情况。学生如何站,我不提任何要求或作任何暗示,这5个学生很自然地站得紧紧的。于是我让其它学生对他们的表演说说看法。有的学生说他们表演的植树种得太密了,不利于树的生长,树与树之间应该有空隙。我让发言的这个学生来说说空隙是什么意思,然后让这个学生来重新安排一下他们班种植的树的情况。这5个学生将“5棵树”移开了一些,有了间隙,这时有学生说,树与树之间间隙不相等,不美观,为了使种的树美观又利于生长,每棵树之间间隔应该相等。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植树问题最不易让学生理解的概念自然而然产生了。
二、重视教学中细节的处理,追求教学的完美
一些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重视对细节的处理,想当然地认为某个问题用不着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或者这个知识用不着讲那么多,学生掌握起来没有问题;有的对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气,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把握不住教材关键的知识点,不注重细节处理,给教学留下很多遗憾。如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的关键点:一是学生已有的求几个数的和以前是直接把它们加起来这个思维定势没有解决好;二是哪些问题必须减去重复的部分;三是大多数学生没有弄清楚重叠了应该怎样解决、为什么要那样解决。我在教学《重叠问题》这个教材时,创设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数手指游戏。左手和右手共有多少个手指?伸出你的左手,从大拇指到中指,是第几个手指头?从小拇指到中指,是第几个手指头?3+3=6,左手有6个手指头,对吗?为什么?学生很快说出是中指重复了,计算左手有多少个手指头时只能算一次,因此要把重复的中指减去。老师立即问:算左右手共有多少个手指头,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
在学生建立这个表象以后,再让学生观察动物参加比赛的情况,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弄清既参加游泳又参加飞行的天鹅和大雁,与参加游泳比赛的另3种动物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立即说出另3种动物只参加了一种比赛,参加比赛的动物从参加比赛的项目来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只参加游泳,一种是只参加飞行比赛,一种是既参加游泳比赛又参加飞行比赛。每种动物只能计算几次?一共有多少种动物?你有哪些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很多学生两种方法都想出来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练就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教师都说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差、不够灵活,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学理念有关。
教学三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时,我将植树问题拓展到生活中的爬楼梯、路灯、锯木等,让学生运用线段图认识到爬楼梯、路灯、锯木头就是生活中的植树问题。爬楼梯实际上是一端不种的情况(左边那端不种),锯木头实际上是植树问题中两端都不种的情况。这样设计,既顺利地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转化,降低了學习难度,又让学生学会了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比较完整、生动地理解了植树问题。
合理地注重知识的延伸,实际上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增强获取知识的信心和能力,不断地处于对知识的渴望之中。思考和创新,当已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技能的时候,那么学生一定会取得我们所期待的成就。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上求知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其自身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我们只有潜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让学生“听”数学、“看”数学。应该特别重视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操作、交流,发现和探索知识,把学习当作一件有趣的事。
一、准确把握知识的最佳认知点,让课堂更加有效
教学设计既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些角度考虑,还应该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知识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问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从哪个认知点去设计讲解知识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等等。
我在分析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时,以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个教材,想到学生可能有这些问题:植树问题是数学知识吗?为什么还要讲间隔?棵数与间隔有什么关系?植树问题有哪些情况?它们有什么不同?植树问题只与树有关系吗?实际生活中有植树情况吗?学生遇到最大的问题也是最疑惑不解的问题是为什么总要提到“间隔”,因此,我认识到这节课必须解决好“间隔”这个概念,不然学生始终不理解植树问题。怎样讲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形象地理解“间隔”这个概念,同时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植树问题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引入环节:首先让5个学生表演他们班植树的情况。学生如何站,我不提任何要求或作任何暗示,这5个学生很自然地站得紧紧的。于是我让其它学生对他们的表演说说看法。有的学生说他们表演的植树种得太密了,不利于树的生长,树与树之间应该有空隙。我让发言的这个学生来说说空隙是什么意思,然后让这个学生来重新安排一下他们班种植的树的情况。这5个学生将“5棵树”移开了一些,有了间隙,这时有学生说,树与树之间间隙不相等,不美观,为了使种的树美观又利于生长,每棵树之间间隔应该相等。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植树问题最不易让学生理解的概念自然而然产生了。
二、重视教学中细节的处理,追求教学的完美
一些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重视对细节的处理,想当然地认为某个问题用不着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或者这个知识用不着讲那么多,学生掌握起来没有问题;有的对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气,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把握不住教材关键的知识点,不注重细节处理,给教学留下很多遗憾。如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的关键点:一是学生已有的求几个数的和以前是直接把它们加起来这个思维定势没有解决好;二是哪些问题必须减去重复的部分;三是大多数学生没有弄清楚重叠了应该怎样解决、为什么要那样解决。我在教学《重叠问题》这个教材时,创设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数手指游戏。左手和右手共有多少个手指?伸出你的左手,从大拇指到中指,是第几个手指头?从小拇指到中指,是第几个手指头?3+3=6,左手有6个手指头,对吗?为什么?学生很快说出是中指重复了,计算左手有多少个手指头时只能算一次,因此要把重复的中指减去。老师立即问:算左右手共有多少个手指头,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
在学生建立这个表象以后,再让学生观察动物参加比赛的情况,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弄清既参加游泳又参加飞行的天鹅和大雁,与参加游泳比赛的另3种动物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立即说出另3种动物只参加了一种比赛,参加比赛的动物从参加比赛的项目来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只参加游泳,一种是只参加飞行比赛,一种是既参加游泳比赛又参加飞行比赛。每种动物只能计算几次?一共有多少种动物?你有哪些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很多学生两种方法都想出来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练就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教师都说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差、不够灵活,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学理念有关。
教学三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时,我将植树问题拓展到生活中的爬楼梯、路灯、锯木等,让学生运用线段图认识到爬楼梯、路灯、锯木头就是生活中的植树问题。爬楼梯实际上是一端不种的情况(左边那端不种),锯木头实际上是植树问题中两端都不种的情况。这样设计,既顺利地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转化,降低了學习难度,又让学生学会了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比较完整、生动地理解了植树问题。
合理地注重知识的延伸,实际上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增强获取知识的信心和能力,不断地处于对知识的渴望之中。思考和创新,当已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技能的时候,那么学生一定会取得我们所期待的成就。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上求知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其自身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我们只有潜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