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一种不成熟的看法。其实,在中学生作文训练中,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要会写作,首先必须会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它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单靠教材内有限的课文篇章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
一、累积素材——开阔写作思路
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自身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直接获得;另一种是通过学习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和成果(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间接获得。前者得到的经验知识虽印象深刻,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毕竟太少,且系统性差,甚至还往往会因个人认知水平的原因而产生错误认识,后者才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于语文知识而言,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课外的阅读积累。名著以其巨大的信息量而被称为社会的一面镜子。恩格斯曾称颂巴尔扎克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说他著的《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编年史,从这里“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充分证明阅读名著在知识积累中的重要价值。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写作能力,就只能依赖于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了。当学生熟知了名著的情节、人物,他们的人格品质、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就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和提升,写作能力也能在长期的积累中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在督促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用于写作,用于实践,用于生活,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的基础上,还要要求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主张,与大家分享自己阅读的收获和愉悦,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学习语言——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自然不是读的训练所能完全取代的,但它们又必须以读为基础。只有多读、熟读,在读的过程中吸收大量的词汇、多种多样的句式、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作文不只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高低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反映。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分析名著,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得以提高,使学生在作文时很好地解决文章的立意问题,从而提高作文质量。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同时,名著阅读结束时,还可推荐学生讲故事。教师可以组织部分语文教师及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评委,及时对选手给予点评与指导。生动有趣的故事会,激起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丰富情感——提高作文精神内涵
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往往要对作品进行情感分析,但学生常常感受不深,特别是初中生,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的体验更是难以到位。这是因为文章的情感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灌输到学生大脑之中的,它透过语言浸漫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也才能够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名著,因为作家在作品中投注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体现了人们普遍的情感。至死不渝的忠诚,热情似火的浪漫,晶莹剔透的纯真,缠绵悱恻的爱情,无坚不摧的意志……无不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从而激发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人生、情感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力,正是一个人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
四、丰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品位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标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阅读名著是传承优秀民族精神,启迪和发展心智的有效途径,在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如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会使学生受到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文学名著,凝聚了作家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严肃思考,思想内涵往往深刻而复杂,中学生一般不易全面把握和彻底领会。但是,他们仍能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在形成基于自己生存背景的审美感受中,接触并领会到作品中的思想精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如读《离骚》,学生可能并不理解屈原为什么“自沉汨罗”,但他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并随之产生对“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的高尚精神的追求。因此,让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思想精神魅力,有益于丰富学生的思想,提升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品位。
我国古人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深切感悟。可见,多读名著,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一、累积素材——开阔写作思路
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自身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直接获得;另一种是通过学习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和成果(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间接获得。前者得到的经验知识虽印象深刻,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毕竟太少,且系统性差,甚至还往往会因个人认知水平的原因而产生错误认识,后者才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于语文知识而言,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课外的阅读积累。名著以其巨大的信息量而被称为社会的一面镜子。恩格斯曾称颂巴尔扎克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说他著的《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编年史,从这里“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充分证明阅读名著在知识积累中的重要价值。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写作能力,就只能依赖于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了。当学生熟知了名著的情节、人物,他们的人格品质、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就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和提升,写作能力也能在长期的积累中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在督促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用于写作,用于实践,用于生活,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的基础上,还要要求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主张,与大家分享自己阅读的收获和愉悦,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学习语言——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自然不是读的训练所能完全取代的,但它们又必须以读为基础。只有多读、熟读,在读的过程中吸收大量的词汇、多种多样的句式、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作文不只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高低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反映。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分析名著,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得以提高,使学生在作文时很好地解决文章的立意问题,从而提高作文质量。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同时,名著阅读结束时,还可推荐学生讲故事。教师可以组织部分语文教师及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评委,及时对选手给予点评与指导。生动有趣的故事会,激起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丰富情感——提高作文精神内涵
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往往要对作品进行情感分析,但学生常常感受不深,特别是初中生,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的体验更是难以到位。这是因为文章的情感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灌输到学生大脑之中的,它透过语言浸漫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也才能够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名著,因为作家在作品中投注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体现了人们普遍的情感。至死不渝的忠诚,热情似火的浪漫,晶莹剔透的纯真,缠绵悱恻的爱情,无坚不摧的意志……无不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从而激发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人生、情感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力,正是一个人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
四、丰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品位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标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阅读名著是传承优秀民族精神,启迪和发展心智的有效途径,在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如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会使学生受到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文学名著,凝聚了作家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严肃思考,思想内涵往往深刻而复杂,中学生一般不易全面把握和彻底领会。但是,他们仍能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在形成基于自己生存背景的审美感受中,接触并领会到作品中的思想精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如读《离骚》,学生可能并不理解屈原为什么“自沉汨罗”,但他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并随之产生对“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的高尚精神的追求。因此,让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思想精神魅力,有益于丰富学生的思想,提升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品位。
我国古人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深切感悟。可见,多读名著,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