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时代日新月异,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教学课时相对减少。在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这一问题再一次弹拨着每一位一线教师的思考神经。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优效教学,即教师和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取得最优化的效果。显然,这是一种高效率加最优化的教学形态。它着眼的是教学的效益,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它以学生的最终收获作为衡量一堂课的重要标准。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优效性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一、充分研究学生——语文优效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要想实现这些要求必须充分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什么呢?研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个性、知识经验、性格爱好等等。如何研究呢?不是简单地关注学生,而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充分交流、沟通,发现其长处,总结问题,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首先,课前就某一篇课文先征集学生的问题。例如有的老师教授《李娃传》,从情节、人物和主题等方面询问学生对课文存在哪些疑问,以小纸条的形式呈现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问题组织课堂教学。此法针对性很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
其次,课前深入了解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语文课堂形式。例如特级教师王栋生在《80年代有过一段好日子》一文写道:“有一天上课,正在读书,看到学生那一张张明朗单纯的脸,忽然想到,我的课应当怎样上,何不问问学生!学生说了好多:‘我们爱听你分析课文’,‘你上课不读《教参》上的答案’,‘你让我们发言,我们说错了你从没批评我们’,‘有一回你读错了声调,自己发现了,就说刚才我读错了’,‘你敢说这篇课文没什么意思,你真有胆量’,‘你的板书有点乱’……”正是从这样的交流中王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懂得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和学生有什么样的关系”。他不禁说道“我教学上最早的指导者其实是学生”。
最后,以多种形式了解学生课上收获和问题。优效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最优化,离不开教师课后的充分了解、总结和反思。
二、充分研读文本——语文优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语文优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最优化,这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充分研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不能唯课本、唯课文,应该探寻文本的规律和方法,以此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才是文本发挥价值的意义所在。
如何充分研读文本?孙绍振教授的文本的分析法和还原法可谓切中肯綮,对语文优效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认为文本“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根本就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是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这种差异性和矛盾性不是直接呈现的,而是隐性的。分析之所以是分析,就是把原本统一的成分,分化出不同的成分。要把分析的愿望实现,他提出了“还原”的方法。就是把那些未经作家情感同化,未经假定的原生形态想象出来。孙教授以贺知章的《咏柳》进行了详细的方法解说。例如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他认为,首先,比喻中的最大矛盾是春风和剪刀。运用还原法,“春风是柔和的,是婉柔的,怎么会像剪刀一样锋利?”“为什么一定要是剪刀呢?”“这是因为前面有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里边有一个‘裁’字,和后面的‘剪’字,剪裁,形成一个词组。这是汉语特有的结构,固定的自动化的联想。”孙教授的文本分析还原法非常值得每一位教师研究,它可以打破传统的赞赏式、统一性的文本解读,引发学生研读、探究文本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三、充分研究课堂——语文优效教学的根本途径
以上两个方面还不能真正实现语文优效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还必须充分研究语文课堂,这是语文优效教学的根本途径。笔者认为要实现语文课堂优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具体着手:
(一)提问。课堂主问题最好三个,小问题不能超过20个,这是一些老师课堂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提问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生成性。前两个不再赘言。这里重点谈谈提问的生成性。预设的问题要具有生命力,应重在生成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品质,而不应流于讲课的过渡手段。下面以一位教师上《李寄》的课堂提问为例,看如何按上述要求优化提问策略:提问一:请仔细阅读全文关于蛇的描写,用两个词来概括蛇的特点。提问二:运用评点的方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为《李寄》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提问三:脂砚斋曾言“事之所无,理之必有”,而小说情节是离不开虚构的,请结合本文的情节来理解小说事件的真实性。
古代文言小说教学一味设置很多程式化的问题要求逐一回答,难以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该教师从蛇的描写切入,把握住了事件的起因,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有针对性。面对大、长而又神异的蛇,都尉长吏及百姓的反应是怎样的呢?无能又无奈,这自然而然引出李寄这一人物。第二个问题正好承接上一问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方法为点评。该问题重在引导学生赏析李寄这一形象,有方法,有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阅读想象丰富对李寄这一人物的理解。第三个问题侧重于质疑探究。
(二)引导与点评。这两个问题是最能考察教师执教能力,直接影响教学优效性的实现。有效的引导和点评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机智。引导应该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其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点评方法多种,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应该侧重于思考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方法和思考的合理性,体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灵活原则。引导与点评的最终指向应该是着眼于学生的思维、态度、价值观和方法的提升。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③吴非的博文:《80年代:有过一段好日子》2010年1月15日。
(作者单位:山东师大附属中学)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优效性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一、充分研究学生——语文优效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要想实现这些要求必须充分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什么呢?研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个性、知识经验、性格爱好等等。如何研究呢?不是简单地关注学生,而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充分交流、沟通,发现其长处,总结问题,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首先,课前就某一篇课文先征集学生的问题。例如有的老师教授《李娃传》,从情节、人物和主题等方面询问学生对课文存在哪些疑问,以小纸条的形式呈现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问题组织课堂教学。此法针对性很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
其次,课前深入了解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语文课堂形式。例如特级教师王栋生在《80年代有过一段好日子》一文写道:“有一天上课,正在读书,看到学生那一张张明朗单纯的脸,忽然想到,我的课应当怎样上,何不问问学生!学生说了好多:‘我们爱听你分析课文’,‘你上课不读《教参》上的答案’,‘你让我们发言,我们说错了你从没批评我们’,‘有一回你读错了声调,自己发现了,就说刚才我读错了’,‘你敢说这篇课文没什么意思,你真有胆量’,‘你的板书有点乱’……”正是从这样的交流中王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懂得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和学生有什么样的关系”。他不禁说道“我教学上最早的指导者其实是学生”。
最后,以多种形式了解学生课上收获和问题。优效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最优化,离不开教师课后的充分了解、总结和反思。
二、充分研读文本——语文优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语文优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最优化,这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充分研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不能唯课本、唯课文,应该探寻文本的规律和方法,以此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才是文本发挥价值的意义所在。
如何充分研读文本?孙绍振教授的文本的分析法和还原法可谓切中肯綮,对语文优效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认为文本“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根本就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是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这种差异性和矛盾性不是直接呈现的,而是隐性的。分析之所以是分析,就是把原本统一的成分,分化出不同的成分。要把分析的愿望实现,他提出了“还原”的方法。就是把那些未经作家情感同化,未经假定的原生形态想象出来。孙教授以贺知章的《咏柳》进行了详细的方法解说。例如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他认为,首先,比喻中的最大矛盾是春风和剪刀。运用还原法,“春风是柔和的,是婉柔的,怎么会像剪刀一样锋利?”“为什么一定要是剪刀呢?”“这是因为前面有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里边有一个‘裁’字,和后面的‘剪’字,剪裁,形成一个词组。这是汉语特有的结构,固定的自动化的联想。”孙教授的文本分析还原法非常值得每一位教师研究,它可以打破传统的赞赏式、统一性的文本解读,引发学生研读、探究文本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三、充分研究课堂——语文优效教学的根本途径
以上两个方面还不能真正实现语文优效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还必须充分研究语文课堂,这是语文优效教学的根本途径。笔者认为要实现语文课堂优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具体着手:
(一)提问。课堂主问题最好三个,小问题不能超过20个,这是一些老师课堂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提问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生成性。前两个不再赘言。这里重点谈谈提问的生成性。预设的问题要具有生命力,应重在生成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品质,而不应流于讲课的过渡手段。下面以一位教师上《李寄》的课堂提问为例,看如何按上述要求优化提问策略:提问一:请仔细阅读全文关于蛇的描写,用两个词来概括蛇的特点。提问二:运用评点的方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为《李寄》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提问三:脂砚斋曾言“事之所无,理之必有”,而小说情节是离不开虚构的,请结合本文的情节来理解小说事件的真实性。
古代文言小说教学一味设置很多程式化的问题要求逐一回答,难以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该教师从蛇的描写切入,把握住了事件的起因,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有针对性。面对大、长而又神异的蛇,都尉长吏及百姓的反应是怎样的呢?无能又无奈,这自然而然引出李寄这一人物。第二个问题正好承接上一问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方法为点评。该问题重在引导学生赏析李寄这一形象,有方法,有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阅读想象丰富对李寄这一人物的理解。第三个问题侧重于质疑探究。
(二)引导与点评。这两个问题是最能考察教师执教能力,直接影响教学优效性的实现。有效的引导和点评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机智。引导应该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其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点评方法多种,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应该侧重于思考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方法和思考的合理性,体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灵活原则。引导与点评的最终指向应该是着眼于学生的思维、态度、价值观和方法的提升。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③吴非的博文:《80年代:有过一段好日子》2010年1月15日。
(作者单位:山东师大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