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北京市顺义区信息技术工作室自2009年成立以来,工作室连续三期共吸收了45名优秀教师。工作室从“零”起步,学员们通过专业引领,同侪互助,在区域的平台上依托团队的力量、执着的精神、对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实现了生命化的专业自觉成长。参与工作室的普通教师逐渐成长为区骨干、区学带再到市骨干、市学带,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影响力的团队。
在工作室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没有成功的个人,只有成功的团队。几年来工作室全体学员勤勤恳恳的学习、无怨无悔的奉献,凸显了工作室成员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共同提高的团队精神。
工作室启动之初就制定了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划:即贯彻执行区教委关于名师工作室的指示精神,以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为抓手,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重点,提高成员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与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总结、反思的能力,每位教师依照个人发展规划与成长目标,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明确了工作目标:“课堂教学出精品,课题研究出成果,育名优教师、出精品成果、造学习团队”;提出了工作要求:“努力学习、踏实做事、引领示范、交流合作、收获成果”;发布了激励口号:“争创一流业绩,争做一流名师”。
几年来工作室围绕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开展了系列主题培训活动。工作室为了提高工作成效,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主题研修活动:从读书交流到技术培训,从集体备课到说课评课,从案例撰写到三优联评,从学科活动到课题研究,从个人研修到专家讲座,从主持人主讲到学员特长展示。学员们真心地期盼着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体验着每一次活动所带来的活力,感受着在一次次活动中自我的成长。
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都有具体主题,每一次活动都以团队发展为任务驱动,并采取民主集中的办法,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教师对活动前的安排,活动后的反馈意见。例如工作室每学期都开展“三优连评”活动,即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论文、优秀网络课程和优质课,通过此项活动引领学员们不断提炼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还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加强交流和沟通,实现共同提高。工作室要求教师结合自身优势每人必须做一次专题讲座。例如杨辉老师举办了“视频制作”主题讲座,通过获奖作品分析,分享了自己多年在校园微电影创作的经验。通过此项活动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加强了教师的交流,教学经验得到共享,实现了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几年来工作室全体教师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立足有效教学课堂,构建了学习共同体;搭建了工作室网站,促进区域教研发展;以课题为引领,有效解决教学难题;推出了一批精品成果,促进优秀教师的群体发展;贯彻了区教委提出的“十百千”名师工程,发挥了工作室团队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在一定程度和范围推动了区域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在工作室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深感教学工作中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工作室倡导的研究不应是一般的研究,应该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持续的、有深度的研究。
自2009年以来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信息技术工作室始终围绕着信息化环境下课程资源建设,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等问题持续开展着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从2007年起,随着北京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顺义区的教育信息化环境面临着新的挑战,校园网需要网络教学平台;新课程改革呼唤网络教学平台;而已有网络教学平台又较难满足需要。于是,工作室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共六易其版形成了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集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教研为一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教与学系统。在平台的应用中,研究突破了现有同类平台以资源建设为主的局限性,紧紧围绕新课程对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与学和网络教研进行了三位一體的应用,共建共享了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了基于平台的教与学模式;生成了基于平台的教学流程;创新了网络教研方式;创建了精品课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全国“首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网络博览会”三等奖和北京市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并在北京市优秀教育成果推广活动中做典型发言。
工作室学员率先应用平台进行教学,而让工作室学员吴春红老师感受最深的是,以前上课就那么几个环节,没有梯度,上课进度、内容的随意性很强,但应用网络教学平台授课后一节课该讲什么,每一部分该讲多长时间,整个教学流程都要求在网络教学平台页面上进行详细设计,并依照这个流程把握课堂进度,吴春红老师认为这对自己的个人影响很大,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
“十二五”期间顺义区实施了城乡联动教育改革方案,提出要通过优秀课程资源共享,最大程度上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融通共用。为突破单个学校的信息孤岛,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室直面教育改革,申报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相继开发了顺义区高中、初中、小学和学前教育网络教学平台、顺义区干部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德育网络交流平台,从网络教学、网络培训和网络德育三个维度进行成果推广工作。在区教委领导的指导下,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被确立为城乡联动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在顺义一中联盟学校推广应用,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课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一定程度的认可。2013年课题研究成果《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关于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的探讨》获得业界认可,并在论坛中发言交流。
“十三五”期间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存在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关注资源建设多,关注课程建设少;二是关注教师多,关注学生少;三是课堂呈现方式改变多,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少。工作室又申报了“十三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部重点课题“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助推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目前经过工作室成员的不懈努力,已经积累了辩论式学习、角色扮演式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联合对抗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优秀教学案例。2019年研究成果获得顺义区教育科学研究优秀阶段性成果奖一等奖,《网络教学平台反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主题讨论策略实践研究》等多篇论文在报刊公开发表,并在相关研讨会上交流研究成果。
几年来工作室的学员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不断成长。从学员们按规定去听骨干教师的课,到自愿多次去听课的变化中,反映了他们职业态度的转变,印证了榜样的力量对学员内心的震撼。从学员们一次次听评课上真诚的建议和激烈地争辩中,折射了他们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真谛的逐渐诠释。从学员们参加全国优质课比赛的出色表现中,彰显了他们博学多识的风采和不断奋进的品格。
工作室学员刘颖老师自从加入工作室,开始逐渐接触网络教学,“开始是研习一个单元,然后慢慢地扩展到一本书,再尝试去上一节网络公开课。”刘颖老师坦言,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专业成长,逐渐成为顺义区园丁新星和骨干教师。
在工作室的发展过程中,让工作室构建了参与式研修模式,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为学员的成长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一种状态,提供一个平台。在工作室的成长过程中,更让我们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于激发和唤醒学生;在于洞察课改方向,选准研究项目,引领教师发展。
在工作室的成长过程中,工作室全体成员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专业的发展在显性的表现可能是各类荣誉称号的获得,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但真正生命化的专业自觉成长应该是教师内心深处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教育的责任。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李桥中学
团队的力量
在工作室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没有成功的个人,只有成功的团队。几年来工作室全体学员勤勤恳恳的学习、无怨无悔的奉献,凸显了工作室成员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共同提高的团队精神。
工作室启动之初就制定了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划:即贯彻执行区教委关于名师工作室的指示精神,以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为抓手,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重点,提高成员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与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总结、反思的能力,每位教师依照个人发展规划与成长目标,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明确了工作目标:“课堂教学出精品,课题研究出成果,育名优教师、出精品成果、造学习团队”;提出了工作要求:“努力学习、踏实做事、引领示范、交流合作、收获成果”;发布了激励口号:“争创一流业绩,争做一流名师”。
几年来工作室围绕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开展了系列主题培训活动。工作室为了提高工作成效,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主题研修活动:从读书交流到技术培训,从集体备课到说课评课,从案例撰写到三优联评,从学科活动到课题研究,从个人研修到专家讲座,从主持人主讲到学员特长展示。学员们真心地期盼着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体验着每一次活动所带来的活力,感受着在一次次活动中自我的成长。
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都有具体主题,每一次活动都以团队发展为任务驱动,并采取民主集中的办法,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教师对活动前的安排,活动后的反馈意见。例如工作室每学期都开展“三优连评”活动,即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论文、优秀网络课程和优质课,通过此项活动引领学员们不断提炼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还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加强交流和沟通,实现共同提高。工作室要求教师结合自身优势每人必须做一次专题讲座。例如杨辉老师举办了“视频制作”主题讲座,通过获奖作品分析,分享了自己多年在校园微电影创作的经验。通过此项活动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加强了教师的交流,教学经验得到共享,实现了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几年来工作室全体教师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立足有效教学课堂,构建了学习共同体;搭建了工作室网站,促进区域教研发展;以课题为引领,有效解决教学难题;推出了一批精品成果,促进优秀教师的群体发展;贯彻了区教委提出的“十百千”名师工程,发挥了工作室团队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在一定程度和范围推动了区域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执着的精神
在工作室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深感教学工作中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工作室倡导的研究不应是一般的研究,应该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持续的、有深度的研究。
自2009年以来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信息技术工作室始终围绕着信息化环境下课程资源建设,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等问题持续开展着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从2007年起,随着北京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顺义区的教育信息化环境面临着新的挑战,校园网需要网络教学平台;新课程改革呼唤网络教学平台;而已有网络教学平台又较难满足需要。于是,工作室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共六易其版形成了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集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教研为一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教与学系统。在平台的应用中,研究突破了现有同类平台以资源建设为主的局限性,紧紧围绕新课程对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与学和网络教研进行了三位一體的应用,共建共享了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了基于平台的教与学模式;生成了基于平台的教学流程;创新了网络教研方式;创建了精品课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全国“首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网络博览会”三等奖和北京市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并在北京市优秀教育成果推广活动中做典型发言。
工作室学员率先应用平台进行教学,而让工作室学员吴春红老师感受最深的是,以前上课就那么几个环节,没有梯度,上课进度、内容的随意性很强,但应用网络教学平台授课后一节课该讲什么,每一部分该讲多长时间,整个教学流程都要求在网络教学平台页面上进行详细设计,并依照这个流程把握课堂进度,吴春红老师认为这对自己的个人影响很大,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
“十二五”期间顺义区实施了城乡联动教育改革方案,提出要通过优秀课程资源共享,最大程度上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融通共用。为突破单个学校的信息孤岛,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室直面教育改革,申报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相继开发了顺义区高中、初中、小学和学前教育网络教学平台、顺义区干部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德育网络交流平台,从网络教学、网络培训和网络德育三个维度进行成果推广工作。在区教委领导的指导下,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被确立为城乡联动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在顺义一中联盟学校推广应用,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课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一定程度的认可。2013年课题研究成果《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关于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的探讨》获得业界认可,并在论坛中发言交流。
“十三五”期间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存在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关注资源建设多,关注课程建设少;二是关注教师多,关注学生少;三是课堂呈现方式改变多,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少。工作室又申报了“十三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部重点课题“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助推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目前经过工作室成员的不懈努力,已经积累了辩论式学习、角色扮演式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联合对抗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优秀教学案例。2019年研究成果获得顺义区教育科学研究优秀阶段性成果奖一等奖,《网络教学平台反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主题讨论策略实践研究》等多篇论文在报刊公开发表,并在相关研讨会上交流研究成果。
成长的感悟
几年来工作室的学员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不断成长。从学员们按规定去听骨干教师的课,到自愿多次去听课的变化中,反映了他们职业态度的转变,印证了榜样的力量对学员内心的震撼。从学员们一次次听评课上真诚的建议和激烈地争辩中,折射了他们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真谛的逐渐诠释。从学员们参加全国优质课比赛的出色表现中,彰显了他们博学多识的风采和不断奋进的品格。
工作室学员刘颖老师自从加入工作室,开始逐渐接触网络教学,“开始是研习一个单元,然后慢慢地扩展到一本书,再尝试去上一节网络公开课。”刘颖老师坦言,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专业成长,逐渐成为顺义区园丁新星和骨干教师。
在工作室的发展过程中,让工作室构建了参与式研修模式,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为学员的成长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一种状态,提供一个平台。在工作室的成长过程中,更让我们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于激发和唤醒学生;在于洞察课改方向,选准研究项目,引领教师发展。
在工作室的成长过程中,工作室全体成员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专业的发展在显性的表现可能是各类荣誉称号的获得,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但真正生命化的专业自觉成长应该是教师内心深处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教育的责任。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李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