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要学会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改实践,更使我们的老师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着力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课本,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一、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一)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古往今来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游戏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大的价值。对此,马丁·加德纳曾经作了相当正确的评价:“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游戏、魔术、笑话、打油诗”。现在的教材中有许多游戏蕴含其中,我们要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利用这些游戏,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
例如:我在教四年级学生练习打字的时候,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很不爱听,觉得枯燥无味。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对我说:“老师让我们玩一会儿游戏吧!”我说:“可以呀!”学生就开始玩了。玩了一会有学生问我:“老师,金山打字通的游戏我怎么一关也过不了呀!”我说:“那好,你们看一看老师能不能过关。”学生围在我的身边,我认真给学生做了示范,特别是在玩《警察抓小偷》时,学生可兴奋了,有的学生说:“老师快打呀,警察快抓到你了!”有的学生说:“警察才抓不到老师呢,你别操心了。”我过了这一关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一下子过关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我说:“那就必须练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计算机知识。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比喻,激发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给三年级上“计算机的组成”时,我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学生电脑桌上的计算机说起。如在介绍鼠标时,我说:“在咱们的桌子上有一个像老鼠一样的东西,你们能找到吗?”学生就纷纷动手找,找到之后可兴奋了。这时我再告诉学生这就是鼠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鼠标是什么样的。同学们都仔细观察起来,边观察边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会给课堂生活带来情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能够让学生好学、爱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反之会使课堂气氛很沉闷。
(一)诙谐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语言的幽默诙谐,用这种诙谐的语言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缩小师生间的心里距离。
例如在教学生进行“窗口的切换”时,我说这是我们在“捉迷藏”。把“Windows”桌面说成是带窗口的小课桌,使学生产生疑问:“课桌上怎么会有窗户?”再利用些顺口溜,如“桌面图标像钮扣,双击弹出小窗口。变大变小真自由,还能拖着满屏走。”还有“点击开始出菜单,列出程序任你选,要想运行就单击,马上启动不偷懒。”等等来进行理解和记忆。这样一来,如最大化、最小化、移动等这些对小学生来说感到深奥又不必要记忆的名词术语就变得既新鮮又通俗易懂了,自然而然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熟悉了。
(二)语言生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这样才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枯燥的知识变得很有趣味。优美动听的语言,让学生兴趣倍增,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例如我在教“走进网络世界”一课时,把一些学生世界的网页让学生欣赏,并且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把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在因特网上,我们可以看到或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体育、科技、旅游、网络广播和电视等信息,人们可在网上发电子邮件,还可在网上自己制作精美的网络贺卡寄给你的亲戚、朋友,传递你的一片心意。还可以在网上玩游戏”。我说完后,有的学生产生了不可置信的表情,有的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上网试试过把瘾。学生有了兴趣,都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发邮件,做贺卡。生动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的教学变得很轻松。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我相信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抛弃以往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方法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每个孩子的个性就能得到更充分地发展,教学的效果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如果每个孩子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深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材,每一只雏鹰都能翱翔在湛蓝的天空!
一、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一)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古往今来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游戏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大的价值。对此,马丁·加德纳曾经作了相当正确的评价:“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游戏、魔术、笑话、打油诗”。现在的教材中有许多游戏蕴含其中,我们要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利用这些游戏,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
例如:我在教四年级学生练习打字的时候,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很不爱听,觉得枯燥无味。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对我说:“老师让我们玩一会儿游戏吧!”我说:“可以呀!”学生就开始玩了。玩了一会有学生问我:“老师,金山打字通的游戏我怎么一关也过不了呀!”我说:“那好,你们看一看老师能不能过关。”学生围在我的身边,我认真给学生做了示范,特别是在玩《警察抓小偷》时,学生可兴奋了,有的学生说:“老师快打呀,警察快抓到你了!”有的学生说:“警察才抓不到老师呢,你别操心了。”我过了这一关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一下子过关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我说:“那就必须练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计算机知识。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比喻,激发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给三年级上“计算机的组成”时,我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学生电脑桌上的计算机说起。如在介绍鼠标时,我说:“在咱们的桌子上有一个像老鼠一样的东西,你们能找到吗?”学生就纷纷动手找,找到之后可兴奋了。这时我再告诉学生这就是鼠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鼠标是什么样的。同学们都仔细观察起来,边观察边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会给课堂生活带来情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能够让学生好学、爱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反之会使课堂气氛很沉闷。
(一)诙谐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语言的幽默诙谐,用这种诙谐的语言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缩小师生间的心里距离。
例如在教学生进行“窗口的切换”时,我说这是我们在“捉迷藏”。把“Windows”桌面说成是带窗口的小课桌,使学生产生疑问:“课桌上怎么会有窗户?”再利用些顺口溜,如“桌面图标像钮扣,双击弹出小窗口。变大变小真自由,还能拖着满屏走。”还有“点击开始出菜单,列出程序任你选,要想运行就单击,马上启动不偷懒。”等等来进行理解和记忆。这样一来,如最大化、最小化、移动等这些对小学生来说感到深奥又不必要记忆的名词术语就变得既新鮮又通俗易懂了,自然而然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熟悉了。
(二)语言生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这样才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枯燥的知识变得很有趣味。优美动听的语言,让学生兴趣倍增,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例如我在教“走进网络世界”一课时,把一些学生世界的网页让学生欣赏,并且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把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在因特网上,我们可以看到或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体育、科技、旅游、网络广播和电视等信息,人们可在网上发电子邮件,还可在网上自己制作精美的网络贺卡寄给你的亲戚、朋友,传递你的一片心意。还可以在网上玩游戏”。我说完后,有的学生产生了不可置信的表情,有的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上网试试过把瘾。学生有了兴趣,都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发邮件,做贺卡。生动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的教学变得很轻松。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我相信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抛弃以往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方法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每个孩子的个性就能得到更充分地发展,教学的效果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如果每个孩子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深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材,每一只雏鹰都能翱翔在湛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