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主体与文化主体性的回归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landf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商业化气息浓重的社会中,图书馆为了生存也在极力提高自身的服務质量,而改善服务却让图书馆文化沦为了图书管理员的“专利”。为了引起足够的重视,引导图书馆文化主体建设走向合理化的轨道,文章对图书馆的文化主体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 文化主体 读者 迷失 回归
  图书馆文化主体迷失的三个根源
  1.表象误区——读者群体只是“匆匆过客”
  按理说,图书馆的主体应该是读者,拥有广泛的读者并且深刻影响读者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但是,现实中的读者往往成为图书馆的“匆匆过客”,似乎图书馆的一切和读者毫无关系,这就是当前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忽视图书馆读者主体性的错误是司空见惯的,比如,在高校图书馆中,好像全部的师生均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就是广大师生,是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但是,似乎大部分人又认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是由图书馆员创造的,认为图书馆员才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的主体。实际上,大学生是高校中接受教育的主体,这些被教育的对象也同样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而读者作为图书馆工作的服务对象,也应该是图书馆文化的主体。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拥有主体地位,但是一旦进入到图书馆这个较为狭小的空间之内就忽然从主体地位“降格”为非主体,很显然,这样的逻辑是极其荒谬的,是无法成立的。
  图书馆工作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和其他任何一种文化一样,都需要以某种特定的模式作为依托。图书馆员通常没有将图书馆文化的模式和商业文化的模式区别开来,在没有经过理智思考的情况下想当然地把两者等同起来。图书馆员借鉴商业文化的模式,将读者等同于“顾客”,将“读者至上”作为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和要求,将图书馆完全以商业模式来运作。不可否认,图书馆是做服务工作的,但是其和完全的商业运作存在重大差别。商业运作中,顾客的针对性、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但是图书馆的读者可以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也可以是没有目的地泛泛而读、随意而读,可以选择在图书馆现场进行阅读,也可以选择在网络图书馆进行阅读。
  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图书馆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图书馆文化的创造者,研究图书馆文化活动,就不能离开“读者”这一主体而单独进行。
  2.理论误区——忽视读者的主动性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或者认识上的模糊性,许多图书馆员对读者主体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完全将读者作为图书馆工作的服务对象,把他们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自然也就忽视了读者的主动性,没有给读者提供表现其主体地位的机会。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等方面,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的属性。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人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主观能动属性方面,同时还体现在为我性、受动性方面。实际上,主体性确实应该包括为我性,如果失去了为我性,那么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存在的,人作为主体能够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就在于“为我”。正是因为如此,在开展图书馆相关工作的时候,切不能忽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否则将无法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在具体的图书馆工作中,图书馆员忽视读者的主体性,恰好表明图书馆员自身的为我性过于浓厚,实际上是将自己作为了图书馆活动的主体。无疑,上述做法已经完全颠倒了图书馆活动的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错误思想主导下,图书馆活动的效益必定受到严重的阻碍。
  正确的主客体关系是读者是图书馆活动的主体,而图书馆员作为服务的提供者是图书馆活动的客体。然而,在图书馆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性并不说明只有读者才在图书馆活动中具有为我性,实际上,图书馆员在具有受动性的同时,也具有相应的为我性、主动性,图书馆员可以选择服务的方式、服务的积极程度等。
  3.图书馆文化结构——对读者文化主体性的固有排斥
  第一,在我们分析和描述图书馆文化的过程中,要将图书馆文化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而不能将图书馆文化的每一个要素单独剥离开来进行。也就是要将图书馆文化视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分析出图书馆文化的本质和核心。
  第二,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对图书馆文化的分析和描述应该从对图书馆的根本认识来进行,深刻认识图书馆文化的本质,从本质上来对其进行分析,而不是将分析和描述仅仅局限于图书馆文化的表面特征。开展图书馆活动的本质,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一种人文情怀、文化氛围,只有以文化的高度开展图书馆活动,才能更好地体现图书馆活动的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厚的精神食粮。
  第三,分析和描述图书馆文化,就必须透析其精髓所在。在通常的情况下,图书馆文化的具体形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所谓的精神文化,就是图书馆活动体现的价值原则、精神观念。所谓的物质文化,就是图书馆的具体硬件环境,它是其精神文化的载体,是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所谓制度文化,就是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建设。严格地说,制度文化也可以归类于精神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中,要透析图书馆的精髓所在,就必须透彻了解图书馆的精神文化,从精神文化的层面对图书馆活动进行描述和分析,才能深刻理解图书馆活动的灵魂和核心。
  图书馆文化的诸多要素,并非呈现出一种应然的状态,各种要素之间实际上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是以交错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以目前的研究来看,作为建设主体的图书馆员、作为管理对象的读者、作为建设目的的文化成果三者形成了一个十分稳定的“三维”结构,在此“三维”结构中,读者完全被当作图书馆活动中的管理对象,完全被排斥在图书馆活动的主体之外。很显然,这种排斥读者的思维结构,忽视了读者的为我性。
  对于重建图书馆读者文化主体性的思考   综上所述,当前在图书馆活动中存在许多错误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将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活动的主体,而错误地将读者作为图书馆活动的管理对象,这样的认识就完全颠倒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对图书馆活动功用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其次,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图书馆的管理过于强势,强势管理实际上对于图书馆活动中目前的乱象毫无治理的效果,反而在较大程度上“助推”了图书馆文化乱象的發展,给图书馆活动造成了混乱;最后,是通过哪些人来实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的目的呢?是读者,还是图书馆员?这里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广大读者才能将人类文明的成果应用到各行各业,图书馆员是无法实现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最高效率利用的,图书馆员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者,而广大读者才是图书馆活动真正的主体。
  我们如果从图书馆文化的构成要素视角认真地分析就不难发现,图书馆活动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均是由特定的人群所创造出来的。读者和图书馆员在文化要素上是同一序列的要素,读者和图书馆员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两者应该成为协同合作者,而不是对立者。所以,我们应该以图书馆文化的创造者——图书馆员和读者,以图书馆文化的成果——图书馆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作为“二维结构”,抛弃上文提到的“三维结构”,将“二维结构”中的双方高度紧密地结合,通过图书馆文化创造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创造高质量的图书馆文化,从而实现国民文化精神气质的苏醒。
  要在图书馆文化主体性的迷失中重新找到正确的归途,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进一步厘清对图书馆主体性的认识,也要进行图书馆文化模式的改革创造,使图书馆文化模式和当前文化发展的形势相适应。同时,还需要我们从内部理论认清图书馆文化活动的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为图书馆文化活动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更加自由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汤雪梅:《网络图书馆与读者俱乐部》,《青年记者》2007年第4期。
  [2]张世颖:《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图书馆建设》2010年第11期。
  [3]章春野:《回归文化的图书馆——图书馆现代发展的历史考察》,《情报资料工作》2009年第4期。
  [4]严卫军:《浅探公共图书馆对视障读者的人文关怀》,《图书馆界》2007年第2期。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38页。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近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强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规范化管理,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  意见指出,要加强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规范化管理,强化高校与人才的契约关系和法治意识,落实聘用合同管理;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鼓励高层次人才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流动,不鼓励东部地区高校從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发挥高校人才工作联盟作用,逐步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人才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儿科课堂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选取商洛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和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儿科课堂教学问卷调查、临床技能竞赛和多站式技能考核,使学生对儿科课堂教学产生浓厚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提升技能操作水平,增强职业认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儿科课堂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强化实践技能训练、重视岗位能力提升、产教深度融合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才能更好地
期刊
[摘要]产教融合成为我国当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改革的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高校与企业相互融入,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高校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环境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引入“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与模块化教学模式,按照市场行业需求培养人才,按照工作岗位需要传授知识,使能力培养与专业知识传授并重,最终实现毕业生胜任实际工作任务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产教融合 课程体系 教学建设  产教融合教
期刊
本刊讯(杨希任小朋)8月31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2017届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闻发布会隆重召开。陕西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王紫贵,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处长王武秀,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唐澍等出席会议。  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会议指出,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目标好于预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呈现以下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成为国家战略被明确提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与助推学生成长成才,突出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的责任和意识。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将基层党建工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有效结合,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组建公寓式创新团队为探索,探讨以基层党组织为公寓式创新团
期刊
【摘 要】英语写作是英语专业人才应掌握的核心技能,也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点之一。基于此,本文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探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教学现状,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几点改革策略,最后总结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改革经验,以期能进一步提升广大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参赛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写作? 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2016年咸阳市社会科学
期刊
【摘 要】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和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信与行的矛盾。因此,对思政课教学过程实质和矛盾的认识及解决是非常必要的,它对提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过程 实质 矛盾 化解  认清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实质  思政课教学过程是思政课教师根据课程目标,通过一定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知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高职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从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根据学生特点增加了新的教学环节,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药鉴定技术 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以中药鉴定技术课程为例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转型,整个社会对操作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日趋强烈[1],
期刊
[摘 要]“00后”已开始进入大学,大学教育将如何适应这些具有新时代思想特征的大学主力军,是高等学校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00后”大学新生具有的新特征,针对这些新特征提出了新的教育思路,着重论述了培养“00后”大学生“三有”“三自”和唤醒“四个意识”的思路和具体实践。  [关键词]“00后” 大学新生 教育思路  引 言  2018年秋季,全国各高校将第一次集中迎来“00后”大学生,“
期刊
【摘 要】区域即地域,一般指文化地理位置,围绕着地域产生的音乐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产生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音乐语言的音乐家,为这些音乐家建立数据库是深入挖掘和保护当代地域性音乐的一种有力举措,同时也为推动珍贵音乐文献保护及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增加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地域性音乐家 数据库 韩兰魁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音乐学院青年项目“区域性音乐作品数据库模型构建研究”(项目编号:XY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