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砚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yh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家里办了个中小学的作文班,每星期四节课。其实,不应该叫作文班,因为根本就不怎么教写作文,而是讲些唐诗、宋词、元曲、古典散文、现代散文,甚至还有《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毛泽东诗词》,科普小说,杂七杂八的,也从来不考试,决不横向对比,只要孩子自己觉得比从前有提升就可以了。
  去年暑假,小学班学生刚下课走了,我正在炒菜准备吃饭,然后好给初中班上课。忽然,门口有人高喊了声:“老师好!”
  我一愣,这声音有些陌生,因为这显然不是现有学生。我正炒着菜,腾不出手来,便问:“谁呀?”
  “我,张茂林。”
  啊,真是张茂林!他不甚高的个头,还是黑黢黢的——模样没有多少变化,立正般站在我身后。看着他一脸阳光,我眼前不知怎地一下子浮现出他刚来时的模样。
  张茂林是小学三年级快放暑假时来的,他母亲去韩国打工了,父亲在山东开了家小工厂,将他寄住在东北的大姨家里。起初,张茂林真是烦透了人。听课不会思想集中,课文读得磕磕巴巴,字写得缺胳膊少腿儿,写个读后感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经常是人家都下课走了,再给他半个小时,他还是写不了三两行。他的糗事儿也格外多:谁把他的本子弄歪啦,谁把他的笔整掉啦,谁碰了他一下啦,鸡毛蒜皮的,他都能弄得跟天塌似的,动不动就哭得一塌糊涂。但一年过后,他的学习不知从哪天跟上来了,字也写得快了,考试成绩也上来了。他大概在我这儿学了三四年,后来,他母亲回国,他转学到山东与父母团聚去了。有关他的消息是从他三姨那里来的(他三姨的女儿也在我这里学习):张茂林来电话了,说谢谢老师,他在山东非常好,今年该考高中了,老师夸他文学底蕴扎实……
  只听张茂林说:“老师,你吃饭吧!”他看我坐下来要吃饭,笑道,“老师,我还想听你讲课,蹭一堂,可以吗?”
  “可以,可以,”我急忙说,“你找个地儿坐下就是了,去吧。”
  草草吃完饭,也就快到上课时间了,张茂林出人意料地掏出一方砚台和一支毛笔,还有一瓶墨汁。他眼里闪着光亮:“老师,你还写毛笔字吧,这个送给你……”
  “哎呀,还记得我写毛笔字哩?”
  我接过砚台、笔与墨汁,仔细地看了又看。笔是湖州陈氏小楷笔,墨汁是一得阁的,而砚台是带着盖儿的暗红色细螺纹砚台。其实,我只是用小楷抄写些诗词、古文什么的,多年来一直写着玩儿的。这几样东西孩子一定是费了心思的,我暗想着,胸中顿时被一种幸福感撞击着。
  这堂课是讲古诗,在讲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诗人在这里要用‘压’这个字眼儿?”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作声。张茂林似乎想说,却又忍住了。
  半晌,有个学生从嗓子挤出一句:“就是说花多嘛。”
  我只好耐着性子,继续诱导,“那么,这个‘压’字是怎么回事儿?什么情况下才能体现出‘压’?”
  教室里还是一片沉默。张茂林终于忍不住脱口而出道:“大呀,花大了,才能把枝压低了。”
  “对,对,”学生们七嘴八舌道,“老师,花大就能把花枝压弯了。”
  “哪种花儿能把枝头压低?”我又问道。
  “嗯,牡丹花、芍药花……”
  “嗯,还有臭球儿……”
  “还有……”
  教室立刻乱糟糟一片。我用教鞭棍使劲儿地敲着桌子,好容易才安静下来。我说:“只有花的朵儿大,才能把枝头压低压弯,大朵而鲜艳的花儿当然最漂亮。窗外街道两旁的丁香正在盛开。丁香就有千朵万朵之多,但丁香花朵是细碎的,绝对不可能将枝头压弯了。不信,一会儿下了课,看去!”
  “现在这个画面上不仅有无数漂亮的大朵鲜花,还有蝴蝶和黄莺,还有什么?”我含笑注视着我的学生们。
  “还有蜜蜂。”有个学生抢先回答。
  “你怎么知道?”
  “不能光有蝴蝶,这么多花,哪儿能没有蜜蜂?”他眯起了小眼睛,为自己的答案正确有点沾沾自喜。
  “还有小路。蹊,就是小路的意思。”另一学生抢答。
  “还有房子……”
  “你怎么知道有房子?诗里没提房子的事儿呀?”我故意反问。
  “‘黄四娘家花满蹊’,有家就得有房子嘛!”
  “还有树,大树!”
  “对,对,有黄莺,就得有树!”
  “要不黄莺在哪儿待着!”
  得,又是一阵乱乱哄哄。
  “行了,行了!”我脸上绽开着笑容,手里却用教鞭棍使劲儿敲桌子,让他们安静下来。“现在一幅动态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远处,一条宽阔的大江无声地流淌着,江的那边是远山和蓝天,江的这一侧是黄四娘的家,门前有一棵或几棵高大的树,最好是随风飘曳的翠柳,翠柳中有一两个小黄点儿,那是躲藏其间的黄莺。此时,微风吹拂,枝头被大朵大朵的花儿压得颤颤巍巍,弯弯曲曲通向江边的小路在花丛中若隐若现。这时,电视导演给个特写镜头,一只蝴蝶往花朵儿上一落,那花儿立马儿大幅度颤动起来。然后,镜头再拉远些,蓝天红日,几许白云,蝴蝶和蜜蜂在空中翩翩起舞,而黄莺悦耳的啼鸣作为画外音,令人更加陶醉……”讲到这儿,我自己都被这仅仅二十八个字的诗给陶醉了。
  “老师,太美了,太好看了!”
  “哎呀,漂亮极了!”
  “老师,我见过,电视里刚刚播过洛阳牡丹节!”
  他们的乱叫乱嚷声将我唤回到现实中,我收住自己的遐想,拿出老师的做派,大声说:“好了,‘江畔独步寻花’杜甫,背!”
  于是大家一齐背诵。背完之后,我说:“默写两遍!”
  “老师,早就会默写了!”又是乱糟糟的一片喊声。
  “刚才还说早就学过了呢?”我眼睛一立,厉声道:“少废话,默写两遍!”
  于是教室响起唰唰的写字声。我这才松了一口气,跟坐在一旁的家长聊上几句闲话(经常有家长陪学生来,坐在一旁也听课),我说:“学这些东西,就像发面有了一团面头。”
  “老师,啥叫面头?”有耳朵长的接上话把儿。
  “哎呀,写你的吧,”我呵斥是呵斥,却给了解释,“面头就是做馒头用的,发面之前得有以前留的一小块发面,做酵母……你妈没蒸过馒头哇?”
  “老师,我妈不会蒸馒头,我家吃馒头都是买的……”
  “我姥儿会,老师,我见过……”
  这些学生,说闲话时,没有一个肯落下的。我笑道:“我的意思是说,等你们不在这儿学了,它才在你心中真正长大,跟随人的一生……”我这话还是冲着家长讲的。
  张茂林刚好写完,他将笔一撂,接上话茬儿说:“发成一个大面包!”
  一个半小时的课很快就完事儿了。张茂林走在最后,我非常真诚地对他说:“有时间还可以来蹭课。明天讲《东周列国志》,你没听过的。”
  “不啦,老师,我明天还有事,我这是专程来看你的!”说完,他向我挥手告别,“老师,再见,我会永远记住你的!”他脚步轻快矫健,一会儿就消失在楼道拐弯处。
  我站在阳台上,眼睛久久地盯着他的身影消失之处,被浓浓的幸福感胀得满满的。
  责任编辑:黄艳秋
  题图摄影:王海燕
其他文献
步入绵阳“六一堂路”,北宋文化拂面而来,我仿佛看见了欧阳修的身影。已是隆冬,其气凛冽,砭人肌骨,我的心却顿时沸腾起来。恍惚间,我听见了欧阳修的声音:“晓东啊,谢谢你又来看望我啦!”  其实,我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常常去“六一堂”。在电脑上“百度”一下,很容易就知道欧阳修一生成就巨大,是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金石学家呢!……也许吧,欧阳修在我的家乡绵阳出生,我还有很多“本土疑问”没有找到答案吧。 
期刊
北纬N40°47′  东经E110°18′  海拔1523M  2016年5月1日,万里无云。  这一刻,我正沿着高德地图的语音提示,开着汽车颠簸在去往位于包头石拐区阴山山脉深处的五当沟。这里有一座阔别许久的召庙,名字叫五当召,又名广觉寺。这是我第二次走进山里,再次去瞻仰记忆中它的容貌。  我非常享受开着汽车驰骋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你是知道的,内蒙古地广人稀,只要走出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区,那广袤的漫
期刊
这是湘西大山深处的一个瑶族聚居区。五个瑶族乡远离辰溪县城,分布在沅水中游的两岸,这里山水幽美,民风淳朴,就像瑶家自酿的竹筒米酒,天然清醇,也容易醉人。仙人湾就是其中的一个瑶族乡。  我的老家就在仙人湾瑶族乡集镇的古街上。仙人湾原名先人湾,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1986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考古专家发现,仙人湾境内沅水岸边的潭坎大地断面上有大量的螺壳文化堆积分布。2006年湖
期刊
我不知道老家那台缝纫机是不是比我年长,反正从我有记忆起,西窗下就有它。  闲时,缝纫机总是被一块藏蓝色土布从头到脚罩着,即使罩着布,姆妈也不允许我在缝纫机上放碗、茶杯,更不能写字、画画、做东西。等要派用场了,姆妈掀开罩布,解开绑在车头的布绳,揭去裹着的塑料膜,露出它零件复杂的机头,黑色的画着金色蝴蝶和鲜花的机膛,浅黄色的木台板,棕红色的铁架。机头最上面盖一块棕色呢布,呢布按照突起的零件的样子剪出窟
期刊
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  洱海月,苍山雪,洱海月照苍山雪。  一直以来,大理就是众人心中风花雪月的理想国。  想要去大理有N个理由。年少时迷恋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因为他,对陌生的大理国充满遐思。后来因《还珠格格》第三部里,以小燕子为首的一大帮年轻人欲逃离皇宫,一路艰辛,只为奔向那遥远而自由的大理;再后来,孔雀舞后杨丽萍在大理洱海的玉矶岛上修了私宅月亮宫,搞得心痒痒地直想奔一次
期刊
老廖伯长得胖胖的,是我父亲所在学校的一名校工。他到那所学校工作的时间比父亲还早。当时,母亲在外地工作,父亲在学校做教务主任,工作繁忙,基本顾不了我。所以,我绕膝撒娇的人就是老廖伯。  老廖伯的工作是敲钟,那时学校上课、下课没有电铃,只能听老廖伯的钟声。他的房间里有一只闹钟,他看着那闹钟,一到时间,就到操场旁边的那棵大樟树底下,握着那根粗粗的绳子,一下一下有力地拉动,悠扬的钟声就“当!当!当!”地响
期刊
小雯刚出生时,我在医院产房门外颤颤巍巍从医生手中接过她的那一刹那,觉着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看着小雯一天天地长大,一天一个变化,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表情的变化,都能让我兴奋不已。  一个周日,妻出了差,沙发上,床头床尾,甚至书桌上到处都是小雯脏兮兮的衣服、袜子,尤其是校服、书包最脏,最为要命的是下星期一早上小雯要着校服参加升国旗仪式,不洗不行。我把小雯的脏衣服浸泡在盆中,而后掇弄洗衣机。以往妻把洗衣服的
期刊
在格宜沽沽塘,我看到那一片唯美的紫色的薰衣草,那些微小的紫花,拖着静静的长蔓,亲吻着白云,渴望着爱情……  恍惚之间,我回到了高二时那个周末的早上——  那个早上,母亲赶着马车来城里进货,我们照例在贸易大楼底下会合。母亲一边把麦乳精和补脑汁塞进我的书包,一边指着一对擦肩而过的年轻夫妇对我说:“那条紫色的头巾真好看!”手眼还在书包上的我手忙眼乱地顺着母亲视线停留的方向打探:朝阳中,那个女孩子头上戴着
期刊
《诗经》是从野菜开始的。第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正是当时人们采摘野菜的场景。“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的荇菜,就是乡间常见的水浮萍,形似睡莲,开黄色的小花,是河塘、沟渠的一道风景。  荇菜所居,清水环绕。真没想到,它也是一种古老的野菜,而且还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古代玫瑰”。据统计,《诗经》里提到的可食用野菜多达25种。从农耕时代到现在,这些先民们行吟的诗歌,传递着
期刊
前些年,老家大街改造,为了一棵垂老得只留下近两米身子的樟树而令道路稍稍弯曲。本以为,有人会说三道四,可想不到,市民竟一片叫好。  于是乎,奇迹出现了。无论车子抑或行人临近这棵老樟树,都会有意无意地慢下来并深深地瞥上一眼,似乎只有这样才足以表达对老樟树的一份挂念。我也不例外,每天晚餐后散步经过这里,我总是驻足其前,眼望之,手抚之,爱怜有加。我知道,自己对这棵老樟树的挚爱里还叠加了对另一棵已经逝去的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