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路夼村位于栖霞市桃村镇东北,全村808户,2258人,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0亩。具有神秘传奇色彩的塔顶山、玉顶山、南刁山等九顶五十峰将这个山村环抱其中。多年来,该村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据自己的地理环境,立足山区优势,以高效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使贫穷落后的山村变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200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到9800万元,集体积累17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700元,超出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834元。2007年,在烟台市“佳隆杯”美丽乡村评选活动中获得“烟台市最佳美丽村居”荣誉称号。
重塑青山绿水 夯实发展基础
治理“穷荒山”。从1982年开始,经村两委研究,提出了“山上栽松,固土绿化;山腰植果,拓宽经济门路;石丛插槐,覆盖乱石堆;山下栽种观赏树木,美化周围环境”的规划,村两委又按照“一栽一道岭,一植一座山”的思路,带领群众发展旅游采摘园2500余亩,栽植苹果、大樱桃、板栗、香椿等1万多亩。目前,该村绿地面积达到了11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成为全省村级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村,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十佳村”,被国家环保局授予“全国生态环保达标市示范村”。
修筑“通天路”。荒山开发后,群众有了耕地,发展也有了希望,但“东西运不上去、庄稼搬不下来”的问题接踵而来,行路难成为全村老少的一块“心病”。为此,村两委又带领群众开始了艰难的修路工程。经过五年多不间断的施工,共挖掘土石方100多万方,使用炸药10多吨,修出了十几条环山机耕水泥路,使环山路总里程达到了41公里,所有大小山头和果园、耕地、林区都实现了“联网”,使“路绕岭走、车随山转,靠山没山、路路相连”的美梦成了真。
兴修“致富水”。水是农业的命脉,不解决水的问题,一切都是白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原有的水利设施因长期停用和失修而几乎全部报废,全村80%的土地浇不上水。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路夼村两委班子重新带领全村男女老少走上了山坡,拉开了兴修水利的新战场。又是几个冬秋,几度花开花落,硬是在山坡岭间开挖出4座蓄水量达25万多立方米的大型水塘,新建了3座三级扬水站、19座蓄水闸门和26个蓄水池,修补水渠20多华里,使国路夼村“水不上山、遇旱无水”的状况成为历史。
发展生态农业 建设富民家园
为加强生态建设,提高乡村整体文明水平,他们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封山、禁牧的同时,把解决农民烧柴问题、防止上山乱砍滥伐、消除农村“三大堆”作为重点,抓住国家扶持农村能源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了农村沼气,在全村开展了以建沼气、改灶、改厨、改圈、改厕、改院为重点的“一建五改”工程。目前,村集体先后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200立方米水压式中型沼气池1座、50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并免费为村民供气。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该村特别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农业的协调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收入,他们依据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以集体百果园为示范区,全面实施了“两减三保”工程(即减少农药施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全村果园推行了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浇水、统一采摘的“五个一”工程,使用了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绿肥、沼肥和复混肥,推广使用了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推广了苹果套袋技术和果园种植三叶草等技术,拉动了全村果品标准化生产。
立足资源优势 发展观光农业
国路夼村距烟台市区只有35公里,三面环山,面积广阔,山峰环列,沟长谷深。经过10多个年头的植果种树、治水修路和发展生态农业,几个改造和治理大工程、大项目相继完成,国路夼村穷山恶水,脏乱荒芜的现象不见了,旧貌换了新颜,取而代之的是山绿了、水清了、人更美了,山中云雾缭绕,怪石嶙峋,山下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春天百花争艳、夏季杨柳依依、秋天硕果累累、季来大棚飘香的四季生态平衡的新农村景象,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十几年来,国路夼村经过艰苦创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不仅打开了致富之门,而且走出了一条山区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国路夼人又制定了《国路夼村五十年发展远景规划》,确立了发展复合型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农业旅游区的奋斗目标,着力建设“两区三庄五园”(即农家别墅区、深加工区,避暑山庄、松林山庄和绿林山庄,生态科技园、樱桃风情园、药膳园、特色植物园、养殖园),争取早日升级为国家4A景区,真正把国路夼村建设成为集居住生产、休闲度假、健康美食、商务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村,国路夼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重塑青山绿水 夯实发展基础
治理“穷荒山”。从1982年开始,经村两委研究,提出了“山上栽松,固土绿化;山腰植果,拓宽经济门路;石丛插槐,覆盖乱石堆;山下栽种观赏树木,美化周围环境”的规划,村两委又按照“一栽一道岭,一植一座山”的思路,带领群众发展旅游采摘园2500余亩,栽植苹果、大樱桃、板栗、香椿等1万多亩。目前,该村绿地面积达到了11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成为全省村级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村,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十佳村”,被国家环保局授予“全国生态环保达标市示范村”。
修筑“通天路”。荒山开发后,群众有了耕地,发展也有了希望,但“东西运不上去、庄稼搬不下来”的问题接踵而来,行路难成为全村老少的一块“心病”。为此,村两委又带领群众开始了艰难的修路工程。经过五年多不间断的施工,共挖掘土石方100多万方,使用炸药10多吨,修出了十几条环山机耕水泥路,使环山路总里程达到了41公里,所有大小山头和果园、耕地、林区都实现了“联网”,使“路绕岭走、车随山转,靠山没山、路路相连”的美梦成了真。
兴修“致富水”。水是农业的命脉,不解决水的问题,一切都是白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原有的水利设施因长期停用和失修而几乎全部报废,全村80%的土地浇不上水。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路夼村两委班子重新带领全村男女老少走上了山坡,拉开了兴修水利的新战场。又是几个冬秋,几度花开花落,硬是在山坡岭间开挖出4座蓄水量达25万多立方米的大型水塘,新建了3座三级扬水站、19座蓄水闸门和26个蓄水池,修补水渠20多华里,使国路夼村“水不上山、遇旱无水”的状况成为历史。
发展生态农业 建设富民家园
为加强生态建设,提高乡村整体文明水平,他们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封山、禁牧的同时,把解决农民烧柴问题、防止上山乱砍滥伐、消除农村“三大堆”作为重点,抓住国家扶持农村能源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了农村沼气,在全村开展了以建沼气、改灶、改厨、改圈、改厕、改院为重点的“一建五改”工程。目前,村集体先后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200立方米水压式中型沼气池1座、50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并免费为村民供气。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该村特别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农业的协调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收入,他们依据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以集体百果园为示范区,全面实施了“两减三保”工程(即减少农药施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全村果园推行了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浇水、统一采摘的“五个一”工程,使用了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绿肥、沼肥和复混肥,推广使用了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推广了苹果套袋技术和果园种植三叶草等技术,拉动了全村果品标准化生产。
立足资源优势 发展观光农业
国路夼村距烟台市区只有35公里,三面环山,面积广阔,山峰环列,沟长谷深。经过10多个年头的植果种树、治水修路和发展生态农业,几个改造和治理大工程、大项目相继完成,国路夼村穷山恶水,脏乱荒芜的现象不见了,旧貌换了新颜,取而代之的是山绿了、水清了、人更美了,山中云雾缭绕,怪石嶙峋,山下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春天百花争艳、夏季杨柳依依、秋天硕果累累、季来大棚飘香的四季生态平衡的新农村景象,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十几年来,国路夼村经过艰苦创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不仅打开了致富之门,而且走出了一条山区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国路夼人又制定了《国路夼村五十年发展远景规划》,确立了发展复合型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农业旅游区的奋斗目标,着力建设“两区三庄五园”(即农家别墅区、深加工区,避暑山庄、松林山庄和绿林山庄,生态科技园、樱桃风情园、药膳园、特色植物园、养殖园),争取早日升级为国家4A景区,真正把国路夼村建设成为集居住生产、休闲度假、健康美食、商务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村,国路夼的未来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