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鬣羚
拉丁名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英文名 serow
保护等级 iUCN-VU(易危)
形态特征 外形似羊,略比斑羚大。头体长140~190厘米,肩高86~110厘米,尾长9~16厘米,体重50~100千克。两只耳朵狭长,似驴,端部较尖,雌雄均有一对短而尖的黑角,短而光滑。
栖息环境 鬣羚栖息于海拔1000~4400米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活动的生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植被茂密,另一个是地势非常险峻。
分布特点 中国特有种
喜马拉雅斑羚
拉丁名 Naemorhedus goral
英文名 Himalayan Goral
保护等级 国家II级,CITES 附录I,IUCN-NT(近危)
形态特征 头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眼睛大,向左右突出,没有眶下腺,耳朵较长。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较短小。从头部沿脊背有一条黑褐色背纹,喉部有白色或黄色的浅喉斑。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一般为灰棕褐色。栖息环境 食草、枝叶和果实。常到溪边饮水,受惊时发出“嘶嘶”喷鼻声。在多草的山脊和陡峭岩石坡觅食。
分布特点 属于高山动物,常置身于孤峰悬崖之上
喜马拉雅塔尔羊
拉丁名 Hemitragus jemlahicus
英文名 Himalayan tahr
保护等级 国家I级,IUCN-NT(近危)
形态特征 体形粗壮,头体长90~140厘米,肩高84~101厘米,体重80~100千克。雌雄均具灰褐色的角,正面呈倒“人”字形。全身被毛粗硬,呈暗灰褐色或褐色。雄性肩和颈部的毛密长,红棕色或深褐色,下垂至膝部形成鬣毛。
分布特点 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处,生长树木和杜鹃灌丛的陡峭岩石山地。
生态习性 吃禾本科草类、杂草以及果实。行动有力,常结群活动。善于跳跃和攀登,在悬崖绝壁和深山幽谷之间奔走如履平川。
栖息环境 喜马拉雅山脉特有种
岩羊
拉丁名 Pseudois nayaur
英文名 Bharal
保护等级 国家II级
形态特征 体形中等,头体长115~165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25~80千克。雌雄均有角,雄性两角基部接近,双角呈“V”形,向后外侧弯曲。体背为棕灰或石板灰色带有蓝色,与岩石的颜色极相近,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前面为黑色。
生态习性 以禾本科植物、高山杂草和地衣为食。小群或集群活动,常有一只或几只公羊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瞭望,当敌害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2500~5500米的开阔多草山坡
科考日记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按照行程安排,我们要调查日屋附近的山脉。根据动物早上出来觅食的活动规律,我们一早就驾车开往要调查的山脉。一路上,我们几次看到了岩羊群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由于我们离它们有一段距离和摄像机镜头的缺陷,为了能抓拍更好更清晰的视频,在3000多米海拔的高原,我们毫不犹豫地往山坡上冲,一边冲一边缺氧喘气,等到举起摄像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要一边闭气拍摄它们—— 那真不是一般的辛苦啊!
下午的这次缺氧更是深刻。我们的车正在往调查的山脉开去,突然看到保护区人员把车停在了路边,然后四五个人都站在了路旁不远的一块小戈壁平地上,原来有个小型兽类从小草丛里蹿了出来。顿时,我顾不上拿摄像机,马上就像一支箭向目标飞去,追呀追,小东西突然来个急转弯,我也来个急转弯,在平地上我是绝对有信心可以追到,就在这时候,它突然穿过马路,向山坡方向闪去,我的脚刚踏上山坡,就知道没戏了,虽然自己已经严重缺氧,但是心里的失望却比这更严重。
———— 姚志军
拉丁名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英文名 serow
保护等级 iUCN-VU(易危)
形态特征 外形似羊,略比斑羚大。头体长140~190厘米,肩高86~110厘米,尾长9~16厘米,体重50~100千克。两只耳朵狭长,似驴,端部较尖,雌雄均有一对短而尖的黑角,短而光滑。
栖息环境 鬣羚栖息于海拔1000~4400米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活动的生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植被茂密,另一个是地势非常险峻。
分布特点 中国特有种
喜马拉雅斑羚
拉丁名 Naemorhedus goral
英文名 Himalayan Goral
保护等级 国家II级,CITES 附录I,IUCN-NT(近危)
形态特征 头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眼睛大,向左右突出,没有眶下腺,耳朵较长。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较短小。从头部沿脊背有一条黑褐色背纹,喉部有白色或黄色的浅喉斑。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一般为灰棕褐色。栖息环境 食草、枝叶和果实。常到溪边饮水,受惊时发出“嘶嘶”喷鼻声。在多草的山脊和陡峭岩石坡觅食。
分布特点 属于高山动物,常置身于孤峰悬崖之上
喜马拉雅塔尔羊
拉丁名 Hemitragus jemlahicus
英文名 Himalayan tahr
保护等级 国家I级,IUCN-NT(近危)
形态特征 体形粗壮,头体长90~140厘米,肩高84~101厘米,体重80~100千克。雌雄均具灰褐色的角,正面呈倒“人”字形。全身被毛粗硬,呈暗灰褐色或褐色。雄性肩和颈部的毛密长,红棕色或深褐色,下垂至膝部形成鬣毛。
分布特点 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处,生长树木和杜鹃灌丛的陡峭岩石山地。
生态习性 吃禾本科草类、杂草以及果实。行动有力,常结群活动。善于跳跃和攀登,在悬崖绝壁和深山幽谷之间奔走如履平川。
栖息环境 喜马拉雅山脉特有种
岩羊
拉丁名 Pseudois nayaur
英文名 Bharal
保护等级 国家II级
形态特征 体形中等,头体长115~165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25~80千克。雌雄均有角,雄性两角基部接近,双角呈“V”形,向后外侧弯曲。体背为棕灰或石板灰色带有蓝色,与岩石的颜色极相近,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前面为黑色。
生态习性 以禾本科植物、高山杂草和地衣为食。小群或集群活动,常有一只或几只公羊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瞭望,当敌害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2500~5500米的开阔多草山坡
科考日记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按照行程安排,我们要调查日屋附近的山脉。根据动物早上出来觅食的活动规律,我们一早就驾车开往要调查的山脉。一路上,我们几次看到了岩羊群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由于我们离它们有一段距离和摄像机镜头的缺陷,为了能抓拍更好更清晰的视频,在3000多米海拔的高原,我们毫不犹豫地往山坡上冲,一边冲一边缺氧喘气,等到举起摄像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要一边闭气拍摄它们—— 那真不是一般的辛苦啊!
下午的这次缺氧更是深刻。我们的车正在往调查的山脉开去,突然看到保护区人员把车停在了路边,然后四五个人都站在了路旁不远的一块小戈壁平地上,原来有个小型兽类从小草丛里蹿了出来。顿时,我顾不上拿摄像机,马上就像一支箭向目标飞去,追呀追,小东西突然来个急转弯,我也来个急转弯,在平地上我是绝对有信心可以追到,就在这时候,它突然穿过马路,向山坡方向闪去,我的脚刚踏上山坡,就知道没戏了,虽然自己已经严重缺氧,但是心里的失望却比这更严重。
———— 姚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