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的本义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曾先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多元文化特别顾问”的仪式上,发表题为《回归古典,回归自然》演讲。近日,范曾先生在香港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纵论——
  庚寅清明前夕,南国春和景明。在香港中环四季酒店面向维多利亚港的落地窗前,范曾先生执一杯清茗,与我对面而坐,尽兴畅谈。
  转瞬之间,我与范曾先生已睽违两年。期间,我只能在电视荧屏上聆其雅教,观其风采,若央视一套《我们》栏目中关于“中国诗画”的系列演讲;若央视《艺术人生》栏目中对自己人生与艺术的回顾与展望;若今年年初北京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中,与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北大百年讲堂所作的关于《天与人》的系列对话……范曾先生以画家之视野,诗人之襟怀,史家之通达,哲人之深邃,仰观宇宙,俯察万类,纵论古今,阐微发奥,令观者在由衷感佩之余,尤感心胸豁然开朗。
  范曾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底蕴和鲜明的东方视角,数十年来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从而赢得了世界文化界的尊重与褒奖:去年,他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今年,又荣获法国军团骑士荣誉勋章。这一切,都在印证着他于20多年前为日本所建“范曾美术馆”撰写的画集序言中所表达的一个宏愿,那篇文章的标题就是《走向人类》。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多元文化特别顾问”的仪式上,范曾先生曾发表了一个演讲,题为《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这不啻是一位东方艺术家对全人类的一个忠告。这个观点随即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世界。那么,为什么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现代化思潮席卷而来的当今之世,范曾先生却大声疾呼要人们向古典和自然回归呢?范曾先生所讲的“回归”,其本义究竟是什么呢?
  我的这些提问,引发了范曾先生两个多小时的滔滔宏论——
  
  1、当今之世,拯救世道人心乃是当务之急
  
  问:范先生,前不久,我们看到您与杜维明先生围绕“天与人”这个非常宏观的话题,进行了一次有关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性对话。而这次来香港,我从网上的预告中得知,您在香港科技大学将要发表一个新的演讲,而演讲的主题依然是“回归古典,回归自然”。为什么您总是用这同一个主题呢?
  答:《回归古典,回归自然》是我的一个系列演讲主题,也可以说是我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核心观念。但是,每次所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这次在香港科大,我主要是溯本寻源,要来探讨一下“回归”的本义,这就成为前几次演讲的纲领了。
  我来香港的前一天,杨振宁先生来到北京请我吃饭。我就问他一个问题,现在科技在飞速发展,这会带给我们人类什么变化?杨先生讲,太远的情况我们无法预测,但是,未来三十年的情况我们大体可以预见,比如说,生物科学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这对人类的医学发展会有帮助,会使人类的整体寿命普遍延长,一些医学难题会得到解决,人类的健康指数会增加。我又问杨先生,人类健康指数增加了,内心的快乐会不会增加呢?杨先生是科学家,他回答很谨慎,他说那要看快乐的含义是什么?如果是单纯的身心快意,那未来也许会发明出一种类似鸦片的物质,让人可以产生类似飘飘欲仙的快感,却没有鸦片的毒害。这类东西也许可以发明出来。我说,这种制造出来的快感好像跟快乐的根本旨意还不一样。人类本体的快乐应该是从自然大造中产生的,是天人合一的,是可以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是有灵、有智、有慧的快乐。他说确实是这样。我跟杨先生说,每个人的快乐标准是不一样的,容量和质量也大不相同。当年,庄子书中写到“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他们难道不快乐吗?而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到处是快餐文化,从亲情到友情乃至爱情,都变成了快餐,欲望无处不在,诗意荡然无存,这样的世界,何乐之有?
  佛家讲,人生是无边的苦海。那么,今天则是无边的欲海。而欲海正是苦海之源。一个为物质主义所控驭的人类,不会是一个“讲信修睦”的大同世界。《礼记·礼运·大同篇》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中国人对大同世界的理想描述。可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利益的追逐,霸权的争夺,使得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安宁。而个人欲望的永不满足,助长了人类的自私和贪婪,金钱至上的观念更使人类欲壑难填。倘若让现代人与古代人比较一下,谁更快乐呢?我想现代人未必比古人更快乐。
  由此可见,人类的心灵问题,是当今有识之士必须面对的一个迫切问题。所以,我为这次演讲还加上了一个副标题,就是《迎接“心学”时代的来临》。“心学”是五百年前的大儒王阳明的学说。我的老师雷海宗先生在他的《伯伦文集》中提到,王阳明是五百年来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前不久,我跟杜维明先生在北大的“天与人”的对话,也多次讲到王阳明的“心学”。这是因为,当今之世太需要拯救世道人心了,正所谓“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只有道心和人心合二为一的时候,才能实现王阳明所说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境界。
  
  2、回归自然,就是回归宇宙本体,回归古代先哲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大道
  
  问:我理解了,您之所以提出“回归古典,回归自然”的命题,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拯救世道人心。那么,您所讲的“古典”为何?“自然”又为何呢?
  答:我们先说说“自然”为何?“自然”,简言之,是自在而已然的时间与空间的大存在。最晚在2300年前,在伟大的先哲庄子书中的《齐物论》、《让王》、《列御寇》中,就提出了“宇”和“宙”这两个字。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迄今为止,从广义相对论到量子力学所研究的范畴都离不开这两个字。
  “宇”,横无际涯、大不可方的空间;“宙”,无始无终、永无尽期的时间。这是所有中西哲人所无法逾越的两个涵盖最大的概念。任你是老子、庄子,是苏格拉底、柏拉图,是牛顿、爱因斯坦,是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以至当代宇宙生成说之父霍金,都在这两个字中徘徊。人类对“宇”和“宙”的辨析,有时自觉得渐渐清晰起来,有时却忽觉得犹在五里雾中。东方人把宇宙归结为“天”,苏东坡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太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西方人则设想着在浩浩苍穹中,有一个万物的主宰,那就是上帝。面对苍天,人类总是在自信和丧气之间行。于是,找到了一个最恰当的词汇来形容其心态,那就是“敬侵”。
  西方从柏拉图到康德,思考了2300年;东方从老子到王阳明,思考了2000年。他们心灵的宁寂皆来源于对宇宙的敬畏。柏拉图提出一个“永恒理念”来说明宇宙。他说,人类用不朽的生命对“永恒理念”进行回忆,这需要方法,就是逻辑。他自己没有完成这一工作,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完成了形而上学,同时他还研究了物理学。这项自公元前3世纪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开辟的对宇宙“永恒理念”的追忆,一直持续到公元18世纪末的康德。康德的书是很难懂的, 我读他的三批判书(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Ⅸ判断力批判》)整整读了一年半,每天早晨五点钟起来读康德,总共花掉了八百多个钟头才读完。康德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哲学巨人,他对时间和空间的分析,在书中采用甲方乙方辩论的方式,甲方乙方都是康德,甲方如此说,乙方如彼说。都是哲学上的充足理由律。比如双方辩论时间有没有开始,一方说有,一方说没有;辩论宇宙有没有边缘,一方说有边缘,一方说没有边缘。康德最后也没有给这些问题做出一个确切的判断。那么,对于“天”的本质,康德在对莱布尼茨的批评里有过一段表述。莱布尼茨是德国17世纪伟大的数学家,他和牛顿差不多同时发现了微积分。莱布尼茨说,一定有“绝对必然”,绝对必然是一个绝对的存在者,他以绝对的方式存在着,他是最高的存在者,这无疑就是指上帝。康德认为上帝的存在是无法证明的。他在论述这个观点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合目的性”的概念。他说,如果说理性给人们以恩惠,给人们以好处的话,那么我们根据理性,就可以寻找到能够统摄万物的一个目的性。这个目的性可以起一种调节性的作用而不可偷换概念,作结构性使用。康德没有认同莱布尼茨的“绝对必然”,也没有作出对宇宙的清晰解释。他对着茫茫的宇宙只能发出他的浩叹:“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越是使内心充满着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中国的古代先哲对于“天”则有着不同的理解。老子讲“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这个“道”和“大”,就是老子给“天”勉强取的名和字。它不是直观的判断,而是感悟的判断;不是逻辑推演出来的,而是感悟归纳出来的。这是老子对“天”的一个混沌的解释。对于这个“大”字,我的先外祖父缪篆先生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解释。他曾在20世纪初任厦门大学教授,跟林语堂、鲁迅都是同事。他写过一本书叫《老子古微》,讲到这个“大”字时,他说那中间一横,就代表“天”:加上一个负阴抱阳的人,就是“大”了。“天”与“人”的结合,乃是一个根本的“道”。他的这个言说很有意思。
  所以,我认为,回归自然,也就是回归宇宙本体,回归到古代先哲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大道。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要素论》中曾讲到:“作为本体而言,没有任何事情发生。”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宇宙的纪年是以十亿、百亿、千亿年计,而人生七十古来稀,实在是短暂得很。我们看到宇宙恒居不变,就如同朝菌不知夕晦,夏虫不可语冰一样。在宇宙的知识词典上,最不可忘记“无限”二字,古往今来的哲人、科学家、幻想家们,只要他们趋近“无限”,便是大智大慧、先知先觉。知识词典上还有两个字也不可忘记,那就是“无涯”。庄子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后工业化来临之后,人类对追逐知识的目的与过往的世纪有本质上的不同,那就是缺乏对“无涯”宇宙的敬畏。其实,人类迄今为止的一切科学成就,都来源于发现,而不可能发明任何一条哪怕是微末的宇宙规律。对宇宙规律的顺从,才是人类的本分。
  人类对于宇宙规律的发现,有的完全出于好奇,初无目标,既发现之后,在运用它们时则趣舍异殊,有的会造福于人类,有的则危害至钜。麦克斯维尔方程的出现,几乎是划时代的,而杨振宁先生说:“在麦克斯维尔方程没有出现之前,这个方程就存在着。”在冥杳的宇宙中,它自在地存在着,无善无恶。我称之为“天机”。“天机”被人类发现和使用,应该是有节制的,俗话说:“天机不可泄露。”一旦发现了天机,又没有理性来制约,我们就难免会遭遇天怒的谴责。(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如果说,中国山水画可分为“师于人——师于物——师于心”这三个层次、三种品位,那么,宋玉麟的创作确乎已进入“师心”之境。  他运用得之于传统的笔墨,平心静气地营造着胸中丘壑,构筑着心理空间。观其作品,无不散发着超然脱俗的气息,为当代普遍紧张浮躁的心灵,提供了一份高雅、清新、明丽、静谧的审美享受。丘壑跌宕而一尘不染,笔墨澄净而一丝不苟;既充溢着传统山水精品的神韵和书卷气,又蕴含了异于前人的灵性和现代感
期刊
浓烈、厚重,悲情、创伤,宗教、哲学,我被他作品内容强烈地震撼,他的作品中体现了生命的沧桑感,并不像是出自于一位中青年画家之手。  约翰·麦克,从小受家庭的艺术氛围熏陶,将自己的人生及生命的体验,以现代的绘画语言及主观的感受,与艺术自然的融合,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浓郁厚重色彩并以简单抽象的艺术,来体现他将对繁复的大干世界的理解。  约翰的作品代表着西方现代画派的流行趋势,代表着西方中年艺术家
期刊
真正的书法家无不在其笔墨点画中融入生命的性灵,由此,才使同样的汉字在不同的书家笔下幻化出千种姿色万般风容。这也正如古人所谓:  “书如其人”。  读宁书纶先生的书作,如见蔼然长者娓娓论道,来龙去脉,点画章法,皆交待得清清楚楚。其正楷端庄清劲,行草潇洒蕴藉,显得不愠不火,不浮不躁。寓苍劲于秀润,融奇谲人平和。他所临孙过庭《书谱》,笔笔渊源有自,不失法度,但细细品味,却发现宁公所写的完全是自家面目。学
期刊
很多人感觉你近几年来光批评了,这些年你有没有画画?  陈:我一直在画画。可是媒体会重新塑造人:李银河一天到晚谈性,王朔一天到晚骂知识分子,然后我一天到晚骂教育。只要我愤怒一回,我就得为公众24小时板着个脸。  你个人仍在寂静之中绘画创作,这些作品为什么不拿出来?  陈:为什么要把“寂静”拿出来?  你辞职离开清华时说:“单是盆栽也得有人好生供养着,体制怎能轻易改!”那种落寞……  陈:没有呀,我写
期刊
潘天寿先生曾说:“题跋也是一门学问”。读了钟鸣天先生所著《中国画诗文题跋》一书,更得到具体的印证,题跋的艺术确大有学问。  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绘画,像中国画这样,具有如此之大的包容度,把诗、书、画、印冶于一炉,成为审美内涵极为丰富、表现手段极为自由的综合性艺术。这是因为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念,要求突破二度空间、三度空间的局限,把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扩展到无限空间。所以画之不足,复辅之以诗文、书法和
期刊
达丽·希嘉,本名胡大丽,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是浙江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长于西方史,喜爱绘画。母亲是音乐教师,曾经做过何香凝先生的画童,外婆也学美术专业,曾留学日本。在达丽童年时代,对她绘画产生影响的有学习艺术的哥哥、姐姐、以及从小一起长大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成为著名邮票设计家的表姐。大家庭中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氛围,美术人才辈出。  哥哥是小达丽拿起画笔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七岁那年,达丽开始向隔壁邻居父
期刊
书    写一笔好字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中国字的间架结构讲究,每一个字都可以写得富于变化,因而书之法度被古人推崇,渐成定式。书法的形成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个人的书写风格与个人的经历、性格、人生领悟有关。  世界上坚持用软笔书写的民族只有我们汉民族,软笔练的是一身道家功夫:意在笔先。如无刻苦训练,意非但不能在笔下表达,恐怕还离题万里。古人今人练字相同,都要花费相当的努力,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  
期刊
形式美感来源于生活。  我年年走江湖,众里寻她千百度,寻找的就是形式美感。正同我的感情是乡村山野培育,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和情思,挖掘出来的形式美感的意境便往往是带泥土气息的。  品尝了西方的禁果,又不愿被逐出自家东方的伊甸园,确有这样的现代亚当和夏娃吧,我属于他们的后裔。鸟恋故枝,即便是候鸟,也爱寻找自己熟悉的旧栖。  三十年江南四十年江北,大江南北孕育了多少瓜——苦瓜或甜瓜,但缺不了滋养:雨雪风霜
期刊
我们有了这样骄傲的心,是不是就可以狂妄了?我想不能,我们要心存敬畏。因为我们作为个体生命来讲非常微小,自已所可能做的事情一定非常之少。我们的知识也可能在某个领域名列前茅,可是在另一些领域你完全无知。在21世纪人类公认最有智慧的人是爱因斯坦,他说:“对于大自然最微末的部分我也只能谦逊地跟随而已。”所以讲我们在宇宙本体面前,在历代的先贤先哲的学说面前,在当代的科学巨人面前,我们在真知面前,或者在真学面
期刊
为期三天的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五周年秋季拍卖会于2009年12月20日落幕,此次拍卖会总成交额6.12亿、成交率91.66%,均创历史记录。14大专场2400余件艺术珍品为历年来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一届,其中多件拍品不但刷新了西泠拍卖五年来的成交记录,更是创造了艺术家单件作品的最高纪录,着实为2009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这场拍卖会也标志着以西泠为龙头的南方艺术品市场份额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