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文化地标在哪里?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6014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德镇,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一座千年窑火不息的陶瓷文化之都。那么,景德镇的文化地标在哪呢?龙珠阁(御窑厂遗址)、高岭、古窑(历博)、湖田古瓷窑址……个个都是独具魅力的陶瓷文化圣地。但至今为止,没有一处能成为公认的景德镇文化地标。是选项太多让人难以取舍,还是没有一处足以服众?
  前不久,江西举办了一次名为 “我心目中的江西地标”评选活动。景德镇的龙珠阁、浮梁古县衙经过专家评审,进入了50处候选地标。论历史文化底蕴,两地入围当之无愧。可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两地都有些名不见经传。
  以名气大小评价文化地方(建筑)的价值,自然是非常庸俗。但要评选文化地标,知名度却必须是最重要的标准,因为文化地标的实质就是一座城市最出名的文化地方。没有名气,何谈地标?说起杭州,我们自然想到西湖;来到西安,秦始皇陵必是观光的首选之地;而谈及景德镇,多数外地人除了知道这是个瓷器之都外,却说不出当地任何一处文化地方的名称。
  细数景德镇所有的文化地方,知名度与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地标相比,都逊色不少。唯一一个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只有高岭,这要归功于中学化学课本上有关于高岭土的介绍——因最早发现其产地是江西景德镇以东四十五公里处的高岭村而得名。据说,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曾向国外介绍过高岭的瓷土,于是高岭土从此便名声远扬,身价百倍。
  可惜的是,今天的高岭已是“土尽山残”,登上高岭山只能凭空追忆曾经的瓷土之源。高岭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历史符号,却难以堪当实际意义上的文化地标。
  为什么景德镇享誉世界,却没有一处妇孺皆知的文化地标?
  纵观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地标,能名扬天下的大致有两种原因。
  一是文化地标是由皇家(政府)建造,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秦始皇陵,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这些文化地标举全国之财力,聚天下之能工巧匠,集当时科技之精华,其气派和文化内涵无不让人叹为观止。这些地方已非一城一地的文化地标,而是一朝一代的国力象征。
  景德镇也有一个地方洋溢着浓厚的皇家气息,这就是御窑厂遗址。御窑厂说白了就是皇家直属瓷厂,出品的瓷器专供皇家使用。这个“工厂”不惜生产成本,对成品要求极为严格,做到每件瓷器必须毫无瑕疵。因而,御窑厂制造的官窑瓷精美绝伦,代表了当时景德镇最高水平的制瓷技艺。遗憾的是,御窑厂早已在改朝换代时陡然消亡,高贵无比的瓷器落在地上,化成了无数的碎瓷片,逐渐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
  拍卖会上拍出天价的官窑瓷,宛如一位几百岁的老人,向人们讲述着当年御窑厂的荣光。如果御窑厂今安在,那景德镇的文化地标就没有悬念了!
  文化地标出名的另一原因来自于名人效应,如杭州的西湖。历代文人骚客在西湖边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面对西湖美景,宋代大诗人苏轼吟出了不朽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说西湖的名人效应还有些“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争议,那么曲阜孔子庙的出名完全是得益于“中国古代第一圣人”的盛名。再举例说,唐代诗人崔灏的千古名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让武汉的黄鹤楼名声大震;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让世人知道了南昌有一个滕王阁……
  景德镇号称千年瓷都,但在历史上却很少赢得文化名人的垂青,也没有出过名垂青史的伟人,所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才被浮梁(景德镇)人津津乐道了一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了一位为景德镇写诗颂扬的大文豪——郭沫若。不过,他的赞美诗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只是让景德镇人拍手叫好,却难以在中国的文化史中留下一笔,更别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在我的印象中,景德镇建镇1000多年以来,好像没有一位文化名人为景德镇的地方(建筑)留下名句佳篇。
  唯一能与文化名人沾点边的地方就算是莲花塘了。传说,苏轼曾经与好友佛印在莲花塘泛舟论道,这个池塘因此得名佛印湖。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佛印湖改名为莲花塘。一个文化韵味十足的好名字就这样被糟蹋了!
  没有一个誉满天下的文化地标,这并不是景德镇的悲哀。相反,我却认为,这恰恰是景德镇的自豪之处。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声誉,不是因为曾是某个王朝的都城,也不是沾上了某位大人物的光,而是一代又一代瓷业艺人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勤劳铸就而成的。正因如此,景德镇在众多的中国文化名城中显得独树一帜——这是一座平民化的文化名城。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种独步天下的武功“独孤九剑”,它的要诀就是“没有招数就是最好的招数”。“独孤九剑”的精髓与佛家的禅语“无即是有”有异曲同工之妙。
  景德镇没有文化地标,因为景德镇的文化地标无处不在。
  也许是一条马路(地下埋藏着各个时代的瓷片);或许是一条里弄(里面的陶瓷作坊和居住的陶瓷艺人传承着前辈们留下来的制瓷技艺);也可能是一条河流(河床堆满了烧制瓷器后残留下的渣饼)……
其他文献
他收藏了世界级的现代雕塑“大拇指”和“LOVE”,他创造了“现代中式”的特色建筑风格,他和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过从甚密,他投资创办了国内首屈一指的民营艺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戴志康不断地推动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却从不以文化人自居。别人问及他的身份时,他总是强调说,“我只是个商人”,但是,他又一直强调,“我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商人”。  戴志康是个商人,更是个文人,但是他又并非是个完全不考虑商业利益
期刊
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杂技团上海马戏城投资3000万元,联手打造的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以下简称《时空之旅》),从2005年9月27日首演到2006年9月26日,演出390场,票房收入4000多万元,观众超过30万人次,开发、销售衍生产品超过160万元,刷新了国内同一剧场连续演出场次和售票数量的纪录。除去上海等内地城市和港、澳、台地区外,观众还涉及美国
期刊
开车出去办事,如今路上的车可真是多!佩服古人,压根儿没见过汽车,就能造出“川流不息”这词儿。曾经还有“高峰期”一说,现在已全天候了。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修路赶不上买车,堵车也就必然……人堵在路上,脑子倒是变得活跃了,甚至思绪飞扬。又想到了您,薄老。后天,1月15日,就是您离开我们三周年的纪念日了。  大家都惦记着这件事。我和熙成沟通,满足大家的心愿,逐一相约,当日到八宝山纪念薄老。天气冷到极点
期刊
作者简介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书记兼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影视、戏剧、广播委员会主任,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戏剧影视舞蹈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
期刊
东源木活字印刷引起广泛关注,瑞安电视台想把它搬上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于是我和几个编导人员专程到平阳坑镇东源村,去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看个究竟。  东源木活字印刷为什么出名?  就因为,它不只是一种乡间手工艺,而是一种文明传承的奇迹。在中国,印刷术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并称四大发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毕升被称为活字之父。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中有翔实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期刊
北京将打造长城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  北京市将全面整合长城景区旅游文化资源,以八达岭长城为龙头,建设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的长城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   据北京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八达岭长城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将形成“一轴两带多辐射”格局。以八达岭长城为轴,形成东西两带、辐射周边的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东部产业带包括水关长城、石佛寺古村、长城脚下公社、探戈坞音乐谷、印象·长城大型实景演出;西部
期刊
■阆中人的张飞情结  张飞字益德,作战勇猛,为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刘备攻取四川后,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并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章武元年(221),刘备伐吴,令张飞由阆中率军会师江州(今重庆),临行前被帐下张达、范强所杀。张飞死后谥为桓侯,葬于阆中。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收藏着太多与张飞有关的真实历史和神奇传说的古城阆中,才成为了川东北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也同样因为这个原因,在阆中感
期刊
阆中古城概况:  阆中市位于四川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号称“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古城位于阆中市城区南侧,是阆中的历史城区,也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而非古镇)。阆中古城和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风景优美,2000多年来,阆中一
期刊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没有“软实力”的匹配,硬实力硬不到哪里去;没有文化的跟进,经济发展走不了多远。文化产业是潜力巨大、发展速度很快的优质产业。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有两个,一个是高新技术产业,而另一个就是文化产业。    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确立文化强市战略    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应该
期刊
婺源三月·行走在菜花遍地的千年古村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是镶嵌在黄山-景德镇-庐山国际旅游黄金线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她东连浙江衢州、南通上饶、西接景德镇、北临黄山,今为皖、浙、赣三省交通要地。  婺源古属吴中楚尾,正式建县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婺源,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江南曲阜”和“书乡”。由宋而下,有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选入《四库全书》172部。一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