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组成的混合污泥为研究对象,将pH值分别控制在酸性(pH值=3.0)和碱性(pH值=10.0),研究了混合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有机质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与酸性条件相比,碱性条件更有利于混合污泥中各有机质组分的释放,且碱性调节还能缩短反应时间。VFAs的变化规律与其他有机质不一致,酸性条件下几乎不产生VFAs,而在碱性条件下VFAs的释放量较大且几乎呈线性增长,反应至16 d时VF
【机 构】
:
天津城建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天津市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组成的混合污泥为研究对象,将pH值分别控制在酸性(pH值=3.0)和碱性(pH值=10.0),研究了混合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有机质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与酸性条件相比,碱性条件更有利于混合污泥中各有机质组分的释放,且碱性调节还能缩短反应时间。VFAs的变化规律与其他有机质不一致,酸性条件下几乎不产生VFAs,而在碱性条件下VFAs的释放量较大且几乎呈线性增长,反应至16 d时VFAs的释放量达到最大,为224.15 mg/gVS,此时VFAs在SCOD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为58.94%。
其他文献
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采用间歇式非稳态曝气法进行清水充氧性能研究,通过测定氧的总转移系数、氧的转移速率、充氧能力、氧的利用率和充氧动力效率5项指标来考察弹性塑料填料、竹丝填料和竹球填料3种不同填料对反应器充氧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弹性塑料填料相比,竹制填料在对反应器充氧性能的影响方面占有优势,可替代传统的塑料类填料作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载体填料。
采用序批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SBMBBR)处理低温污水,研究了不同负荷条件下的除污效果,并与传统SBR反应器进行对比。试验中采用人工模拟生活污水,水温为(10±1)℃,反应器的COD负荷分别为3.4、2.2、1.3 kg/(m3·d)。结果表明,在这3种负荷下SBMBBR均可达到较好的COD去除效果;对TP的去除率均超过90%,且处理效果稳定,厌氧阶段的释磷量是传统SBR的2倍。较高的有机负荷有
考察了四环素(TC)对活性污泥系统降解COD及污泥产率的影响,并研究了活性污泥系统对TC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TC对活性污泥产率及其降解底物的能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性随着TC浓度的增大、MLSS的降低而愈加明显。当TC浓度由零升至20 mg/L时,系统对COD的去除率由89.2%降至39.1%,污泥表观产率由0.53 gMLSS/gCOD降为零,污泥停止生长;好氧活性污泥系统主要通过快速吸
模拟人工渗滤系统处理不同盐度的污水,考察了盐度对人工渗滤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对总氮的去除率随盐度的升高而下降,当进水盐度分别为0、0.5%、1%、1.5%和2%时,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92%、89%、73%、68%;各系统出水TN浓度分别为(1.66±0.49)、(2.81±0.71)、(3.86±0.87)、(8.87±0.71)、(10.5±0.92)mg/L。在0~
以市政污水处理厂的MBR出水作为纳滤进水,从有机物分子尺度分布的微观角度分析进水中有机物分布特征与纳滤膜污染的相关性,研究含不同分子质量的有机物水样对纳滤膜通量衰减、脱盐率以及膜表面污染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进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的减小,膜比通量衰减幅度不断增加,特别是分子质量<1 ku的溶解性有机物引起膜通量衰减幅度最大,连续运行28 h后膜比通量下降了85.2%。电镜扫描分析进一步表明
采用模拟生活污水,在相同的运行条件下,对比研究了MBR与SBR对7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及其内分泌活性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所投加的内分泌干扰物不影响MBR和SBR的稳定运行;对于目标物17β-雌二醇(E2)、雌三醇(E3)、双酚A(BPA)、4-壬基酚(4-NP)和4-辛基酚(4-OP),MBR和SBR对它们的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差别;但MBR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 n EO,n平均约为1.5)和
汾江河疏浚淤泥的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均较高,为了使其达到填埋要求,研究了水泥、石灰和高炉矿渣的单一或组合固化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固化时间的延长,固化淤泥的含水率降低,无侧限抗压强度(UCS)升高;当采用单一固化材料时,水泥和石灰对淤泥的固化效果显著,而高炉矿渣的固化效果不明显;当水泥和石灰的掺入量均为5%、高炉矿渣的掺入量为15%~20%时,固化淤泥的含水率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能达到填埋要求。另外,通过
如何通过各种清洗手段尽可能地去除膜污染、恢复膜通量,是膜厂家以及膜使用方共同探索的课题。通过两例以草酸为酸洗化学药剂的清洗案例,并与常规酸洗药剂(柠檬酸)进行对比,揭示了在工业组分含量较高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膜清洗过程中,草酸对膜表面富集的工业性无机组分和金属Fe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采用草酸方案清洗后膜通量恢复显著。
采用AMBR处理模拟高浓度污水(COD=3 000 mg/L),分别采用"8+4"、"7+5"、"9+3"3种进水模式,每种进水模式下均设置3种水力停留时间(24、16、12 h),考察不同运行模式对AMBR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模式为"8+4"、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时,AMBR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最好,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88%,出水SS平均为0.15 mg/L,出水pH值在7.0左右
采用规模为25 m3/d的CAST现场中试装置,通过32析因试验进行了应对有机冲击的调控技术研究,调控因子为充水比和污泥回流比,以进水COD值为污水厂设计进水COD值的2倍时中试装置的出水水质作为响应因子。冲击时出水COD浓度升高(p<0.01)且达不到一级B排放标准,但对出水氮、磷等指标的影响不显著。调节充水比和污泥回流比可降低冲击负荷对出水水质的影响(p<0.01),充水比呈正效应而污泥回流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