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课文”与“新时代”接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un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教读“老课文”时也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手段来适应一代又一代的新学生。具体可以从这样几方面来做:教学导入的话题可以用“新话题”接轨“老教材”;有关教学内容的表述努力用“新名词”接轨“老时代”;教学形式的选用(授课方式)应该用“新手段”接轨“老样子”;课文内容的解读努力以“新观念”接轨“老思想”。用新瓶装旧酒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进步的需要。只有不断变化,才能青春不老,活力不衰,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
  关键词:老课文;接轨;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81-1
  我们应该给老课文穿上时尚的外衣,注上流行的元素,努力使“老课文”接轨“新时代”,以此来激活学生学习的激情,让教师抓到更多的教学契机,让我们的课堂更多地呈现出一幅幅时尚鲜活的靓丽风景。那么如何让“老课文”接轨“新时代”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首先,教学导入的话题“新”“老”接轨。我们不妨努力寻觅教材与“社会最新信息”(即所谓“社会热点”)的链接点,以社会“热点”信息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入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渴望。如,可以以社会正在讨论的“生命的意义”这话题来导入课文《生命的意义》一文的学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室侯会教授因觉得《水浒传》中有关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描写太过血腥,提出了该文应不应该收入我国的中学课本的质疑,此事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我们可以以此来导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经典文章的教学;我们可以从网络上针对朱自清的父亲攀爬站台是否违反交通规则的争论入手,导入《背影》的教学。
  其次,有关教学内容的表述“新”“老”接轨。许多老课文,尤其是距离学生年代久远的课文,学生们常常因自身生活与课文所表现的生活差异巨大而提不起阅读的兴趣。所以,将老教材所表现的生活与新时代生活进行对照,找到其间的延续,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词语去表述这种延续或变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今天读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在读到作品所表现的旧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农民生活等状况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商品倾销”、“经济侵略”等现代词语来说明当时“洋货”充斥中国市场、农民因为“洋米洋面”的流入而遭遇“丰收成灾”的种种现象和原因。可以用“市场垄断”这类经济方面的术语来解说文中“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所表现的经济现象及农民悲惨命运的原因。这样,不仅使课堂引进了新鲜词语等生活的活水,而且还能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再者,教学形式的选用(授课方式)“新”“老”接轨。在传统篇目的教授过程中,以“新”形式来激发学生解读文章的兴趣。例如,读《孔乙己》一文,为让学生更有兴趣全面而深刻地解读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替孔乙己设计一张尽可能全面的履历表;为深刻分析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原因,可以用让学生以拟写诉讼状、律师辩论词的方式来进行;可以以辩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对作品所抨击的社会及其制度、世态人心等进行解剖。还可以灵活多样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如赏读《沁园春·雪》等经典诗词,可以模仿电视散文等样式,结合朗诵,运用现代音响影像技术给诗词配上音乐、画面等;读《再别康桥》,可以配以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朗诵,以舒缓、柔美音乐来伴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以激越的中篇伴读“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天上虹”等部分,同时配以康桥的照片,让学生沉浸在徐志摩的寻梦世界里;读《蓝蓝的威尼斯》《飞红滴翠记黄山》等游记类文章,《苏州园林》《巍巍中山陵》《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文,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所写内容配上画片,或模仿文章根据自己的一次旅游经历写一篇游记,或为自己的一组旅游照片配上解说词,或写一篇游记,或模仿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根据文章拍摄一组风景画,或选取自己了解的一种建筑模仿课文写篇介绍性文章等。各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在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最后,课文内容的解读“新”“老”接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社会思潮在不断更新,所以对许多老课文的解读也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时代思潮前沿,让传统旧篇目的解读带上时代的气息。例如,对莫泊桑的《项链》一文中玛蒂尔德这一形象的理解,我们可以跳出“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虚荣心”这一传统的理解,从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关注人性,关注人的基本需求”这一思潮出发去阅读作品,认识到作品传达的是一个女人内心真实情感及精神理想的追求,作品体现的是作者广博而深厚的人文情怀,体会到作品给予人的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震撼,进而理解到作品寄予了作者对人精神需求的关注。读鲁迅小说《祝福》《孔乙己》《故乡》,可以跳出“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控诉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揭露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等等这些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说很空洞的传统解读,而从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情怀着手,启发学生感悟作品所蕴涵的悲悯情怀,认识到鲁迅是以对国民的极大悲悯的写作姿态,去观照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审视人之生存的艰难,作品所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悲悯意识,从而让学生在心底也树立一种悲悯意识,培养人间之大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老课文”与“新时代”接轨,尝试着用新瓶(“新话题”、“新名词”、“新手段”、“新观念”等)去装这些旧篇目的“酒”,学生会在被其崭新的“外观”吸引之后,沉下心与之交流、对话,进而被其优美的语言、厚实的思想所吸引,乃至感染,从而真正品出“酒”的甘甜醇美。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定教”。让“老课文”与“新时代”接轨,虽然表面上看似侧重在教法的研究,但贯彻始终的何尝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呢?
  新课程的实施不应只停留在思想理念,更应付诸具体的行动。让“老课文”与“新时代”接轨,让传统篇目的教学焕发时代的生气,“老课文”就会老而弥新。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