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民营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内部审计在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内部控制、降低企业风险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民营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存在许多问题,使其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关键词】
内部审计;民营企业;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内部管理部门之一,在企业风险防范,增值保值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1 审计业务不规范
不同于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内部审计方面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现行的有关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也都没有明确提出民营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由于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强制性的规定和明确的要求,造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杂乱无章,审计业务也不规范。审计业务的开展随意性比较大,没有系统的安排,工作忙乱无章。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不能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进行,不下达审计通知书,不编制审计计划,审计工作结束时不与被审计对象沟通的情况时有发生。
1.2 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决定了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的范围和效果。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各种各样,除少数企业集团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外,即有与财务合并的,也有监察混合设置的;即有归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的,也有归总经理领导的。甚至有些小型民营企业未设置专门的审计人员,而是由财务人员担任。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多样化,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威胁。其次,由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复杂多样,使得内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常常受到各方利益的牵制,难以开展独立的审计工作。
1.3 内部审计职能不明确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基本还定位在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内审人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查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合法性及资产的完整性,缺乏对企业风险管理、经济效益的审计。由于民营企业以查错防弊为主导,通常将被审计对象看作自己的“对立面”。重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轻视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使内部审计无法在企业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
1.4 审计面窄、审计技术落后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仍是财务审计,审计对象很少涉及企业的内部控制、经济效益等方面。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对审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受资金限制,民营企业很少对内审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使得计算机的应用发展缓慢。内审人员工作仍采取以手工操作的详查法,审计工具是传统的计算器,审计手段落后,增加了审计难度,降低了审计的效率,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
1.5 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情怀,使企业的主要管理岗位仍然以家族成员为主。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其负责人主要是发起人或他们的亲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懂审计,简单的把审计看成账目检查,使内部审计无法为企业增加价值。另外,由于民营企业的领导重视供产销和财务部门等硬性岗位的职责和作用,而对内部审计岗位的关注不够,就使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得力,从而制约着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
2 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2.1 完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
我国已颁布的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依据主要是 《审计法》和审计署发布的 《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而这些法适用对象是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民营企业不在此范围内,更没有要求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规定,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少法律依据。目前,民营企业的规模、数量和竞争力都大大提升,制定并完善有关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十分必要,可以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规范内审的行为、提高审计的工作质量。
2.2 合理设置审计机构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权威性是至关重要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与财务、稽核、业务部门分别设立,并得到企业领导层的重视。对于大型的民营企业,公司可以设置内部审计委员会,并归董事会领导,内部审计委员会可以有董事长、独立董事、会计师组成。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接受审计委员会的管理,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对小型的民营企业,可以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但企业设置内部审计主管,负责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做好管理层和审计中介机构之间的沟通工作。合理设置审计机构,更易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2.3 转变内部审计理念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要求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与国有企业一样,民营企业内审具有评价和控制等一般的服务性职能。咨询是民营企业内审的一个重要内容,内部审计人员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警察”、“裁判”等角色向“参谋”、“助手”的角色转变,应凭借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专业优势,通过参与式的审计,以服务为导向,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达到帮助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4 改进内部审计方式方法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要在企业内部控制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改进传统的审计方法,积极开发计算机审计系统,努力探索网络审计,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和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密切跟踪,审计技术由手工操作和核查账目为主向以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主的方向转变。
2.5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民营企业要顺利完成各项内部审计工作,达到预定的审计目标,必须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首先,民营企业要多渠道、多专业选拔内部审计人员,避免单一的家族制的用人机制。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多元化,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职业道德标准化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现代经济对内部审计的高层次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淑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财务管理,2012,(6):156-157
[2]徐元玲,喻强.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监督,2007(2):62-63
【作者简介】
徐亚芳(1988-02-07)女 汉族 河南省汝州市人,会计硕士,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硕士专业,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民营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内部审计在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内部控制、降低企业风险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民营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存在许多问题,使其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关键词】
内部审计;民营企业;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内部管理部门之一,在企业风险防范,增值保值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1 审计业务不规范
不同于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内部审计方面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现行的有关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也都没有明确提出民营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由于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强制性的规定和明确的要求,造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杂乱无章,审计业务也不规范。审计业务的开展随意性比较大,没有系统的安排,工作忙乱无章。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不能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进行,不下达审计通知书,不编制审计计划,审计工作结束时不与被审计对象沟通的情况时有发生。
1.2 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决定了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的范围和效果。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各种各样,除少数企业集团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外,即有与财务合并的,也有监察混合设置的;即有归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的,也有归总经理领导的。甚至有些小型民营企业未设置专门的审计人员,而是由财务人员担任。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多样化,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威胁。其次,由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复杂多样,使得内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常常受到各方利益的牵制,难以开展独立的审计工作。
1.3 内部审计职能不明确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基本还定位在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内审人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查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合法性及资产的完整性,缺乏对企业风险管理、经济效益的审计。由于民营企业以查错防弊为主导,通常将被审计对象看作自己的“对立面”。重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轻视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使内部审计无法在企业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
1.4 审计面窄、审计技术落后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仍是财务审计,审计对象很少涉及企业的内部控制、经济效益等方面。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对审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受资金限制,民营企业很少对内审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使得计算机的应用发展缓慢。内审人员工作仍采取以手工操作的详查法,审计工具是传统的计算器,审计手段落后,增加了审计难度,降低了审计的效率,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
1.5 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情怀,使企业的主要管理岗位仍然以家族成员为主。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其负责人主要是发起人或他们的亲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懂审计,简单的把审计看成账目检查,使内部审计无法为企业增加价值。另外,由于民营企业的领导重视供产销和财务部门等硬性岗位的职责和作用,而对内部审计岗位的关注不够,就使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得力,从而制约着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
2 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2.1 完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
我国已颁布的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依据主要是 《审计法》和审计署发布的 《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而这些法适用对象是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民营企业不在此范围内,更没有要求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规定,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少法律依据。目前,民营企业的规模、数量和竞争力都大大提升,制定并完善有关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十分必要,可以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规范内审的行为、提高审计的工作质量。
2.2 合理设置审计机构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权威性是至关重要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与财务、稽核、业务部门分别设立,并得到企业领导层的重视。对于大型的民营企业,公司可以设置内部审计委员会,并归董事会领导,内部审计委员会可以有董事长、独立董事、会计师组成。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接受审计委员会的管理,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对小型的民营企业,可以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但企业设置内部审计主管,负责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做好管理层和审计中介机构之间的沟通工作。合理设置审计机构,更易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2.3 转变内部审计理念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要求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与国有企业一样,民营企业内审具有评价和控制等一般的服务性职能。咨询是民营企业内审的一个重要内容,内部审计人员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警察”、“裁判”等角色向“参谋”、“助手”的角色转变,应凭借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专业优势,通过参与式的审计,以服务为导向,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达到帮助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4 改进内部审计方式方法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要在企业内部控制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改进传统的审计方法,积极开发计算机审计系统,努力探索网络审计,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和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密切跟踪,审计技术由手工操作和核查账目为主向以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主的方向转变。
2.5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民营企业要顺利完成各项内部审计工作,达到预定的审计目标,必须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首先,民营企业要多渠道、多专业选拔内部审计人员,避免单一的家族制的用人机制。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多元化,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职业道德标准化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现代经济对内部审计的高层次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淑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财务管理,2012,(6):156-157
[2]徐元玲,喻强.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监督,2007(2):62-63
【作者简介】
徐亚芳(1988-02-07)女 汉族 河南省汝州市人,会计硕士,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硕士专业,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