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教学更加受到了人们重视,人们希望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加入更多实践教学元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从专创融合的视角下,对高校“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在这其中分析了高校实施专创融合的必要性,并结合当下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校“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
:
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编号:XJK20CGD039)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教学更加受到了人们重视,人们希望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加入更多实践教学元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从专创融合的视角下,对高校“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在这其中分析了高校实施专创融合的必要性,并结合当下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校“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针对现有末敏弹射击效能评估存在的不足,基于打击面目标,建立以毁伤目标数及弹药消耗量作为射击效能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并结合示例计算不同条件下的末敏弹射击效能。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用于指控系统、火控系统中使用末敏弹时的射击效能评估,满足指挥员弹药量化的决策需求,对新型弹药作战水平的提高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正>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主要功能在于巩固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在“双减”背景下,为了提升作业的育人价值,我们尝试创新作业形式,改进作业样态,丰富作业体验,突出作业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努力让作业成为学生的作品,从片面提高学习成绩转向全面育人。
<正>时间:一个初秋的下午。地点:一年级组办公室。人物:师傅(沉稳老练,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徒弟(好学上进,青涩单纯,青年教师)。这次备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例1,教材情境图如下。备课刚开始,师徒二人就“死磕”上了……
反复波动的地下水导致遗址土体底部呈现不断的干-湿状态,毛细水的周期性升降伴随着盐分离子的运移,导致遗址根部土体劣化.为研究毛细水对遗址土体的破坏作用与劣化机理,选择山西李二口长城粉砂土制备重塑样,分别进行去离子水、Na2SO4溶液、NaCl溶液的毛细水干-湿循环试验,研究不同溶液毛细上升对遗址土体的破坏作用,结合微观变化分析其劣化机理.结果表明,不同溶液毛细水干-湿循环作用对土体产生的破坏现象不同
土体冻融过程中的未冻水动态变化与冰-水相变过程密切相关,是冻融过程中非饱和土研究的重要基础。利用在线控温以及分层扫描的核磁共振新技术直观测试冻融过程中非饱和砂土的未冻水含量。结合T2分布曲线(曲线上不同的T2值对应着孔隙水类别特性,曲线下方的面积对应试样水分含量)在冻融过程中的峰值大小和峰面积数据反演土体中含水量的大小与赋存的位置,而曲线的峰形态以及弛豫范围(各峰起始值以及终止值)等信息反演不同类
研究目的: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不断侵入路基,严重时会导致路基冻胀、盐胀等病害,而密实度、初始含水率、含盐类型及含盐量都会影响毛细上升高度。本文通过对纯石英砂掺入不同类型和含量盐分,开展毛细水上升高度试验研究,对比分析在不同粒径级配、初始含水率条件下的毛细试验结果,并拟合出上升高度预测方程。研究结论:(1)毛细上升稳定高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大;在良好级配的条件下,细粒径含量的改变对毛细上升速度影响显著;(
修复技术是目前土遗址保护领域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室内试验、模型试验和层次分析法理论,开展传统改性土的工程特性及在土遗址修复中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素土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糯米基、胶凝材料或纤维材料,得到的改性土工程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抗剪强度提高为素土的1.3~3.5倍,抗渗性提高为素土的3~1 650倍,耐久性提高为素土的1.3~12.5倍;(2)提出基于安全性、耐久性、抗渗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4~45页例1、“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6题。教材分析:“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通过创设同学们浇花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探索加法运算的方法。这样以真实问题为载体,把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深入探究,自主体验过程。本文从分小组、选主题、组内分工、最终评价等方面,阐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上,找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平衡点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