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mnbv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过黄山,看奇山、看云海、看徽派建筑。很多年过去了,奇山依然、云海依然,而林林总总的徽派建筑,在印象中变得有些依稀了。也许,我心里觉得徽派建筑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总归会慢慢老去。
  明朝,徽商崛起,聚集了巨大财富的徽州商人荣归故里,他们一面大兴土木,将大量资本投入到修祠堂、建园林、造宅第等光宗耀祖的事情上面;一面秉承“贾而好儒”的传统理念,将自己较高的文化素养化入了建筑的一砖一瓦之中,其建筑呈现被业界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这使得徽派建筑超越了实用性,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一旦成为建筑的灵魂,建筑的生命力便向更广阔的时空漫延。有一条新闻一直留在脑海里:1996年,一位名叫白铃安的美国女士来安徽黄村考察,她无意中发现了一座行将被拆除的破落宅第——余荫堂。这是一栋黄姓富商的祖传家宅,黄家子孙早已迁离黄村,人去屋空,盛景不再。几经洽谈,据说美国人花了一个多亿买下了余荫堂,然后把余荫堂“大卸八块”,将2735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块石件统统装入几十个集装箱,浩浩荡荡地运抵了美国波士顿赛勒姆小镇。这位美国女士是这个小镇上迪美博物馆的策展人和中国馆的负责人。
  多年后,被完整复原的余蔭堂向美国观众原汁原味地展现了这栋徽派建筑的风貌:建筑是清末的,室内装潢有欧洲花式的壁纸,并贴有毛主席的画像和20世纪60年代末的特定标语,200多年的历史浓缩在这座家宅的每一个细节里。
  这个博物馆对余荫堂的介绍也颇有意思:余荫堂,一栋中国住宅。家,这个字代表家庭、家宅、家乡,家庭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切入口,而住宅是中国“家文化”最直接的承载体。因为有中国“家文化”这个灵魂的附体,余荫堂不再只是一个由石木砖瓦拼装而成的躯壳,它是一个厚重的、灵动的、蕴涵东方文化的特殊生命体。据说,余荫堂从此成了这个全美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美国观众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最直接、最生动的窗户,也为这个美国东海岸新英格兰地区独一无二的文化小镇锦上添了花。
  余荫堂卖到了美国,迪美博物馆多了一件活色生香的中国徽州文化的符号,而黄村也出名了,来黄村的外国学者多了起来。一些西方的旅游者甚至和黄村的居民一起放牛、做饭,这被看作是黄村国际化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余荫堂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卖走了一栋余荫堂,徽州应该还存有更多的“余荫堂”,无数的“余荫堂”为徽州注入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之魂,徽州建筑的生命会老去,但它应该是长寿的。
  爱森纳赫是德国的绿色心脏——图林根州的一个富于童话色彩的小镇,人口区区数万。它依山而建,四周被茂密的森林覆盖,城外山清水秀,城里古朴典雅。它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倡导者和新教的创始人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新约》的地方,也是西方古典音乐大师巴赫的故乡。城外的瓦特堡是阿尔卑斯山以北保存最完好、历史最为古老的城堡,中世纪时,曾是艺术家聚集和文学创作的场所,也是当年歌德和瓦格纳经常光顾的地方。浓浓的历史文化之魂弥漫在整个爱森纳赫小镇,走进爱森纳赫小镇,就仿佛跨入了昨日的历史大门。由于爱森纳赫小镇的显赫地位,据说曾有不少建筑商和政府官员希望为爱森纳赫小镇注入更多的现代化城市的因素,通过加速爱森纳赫小镇的现代化进程,拉近它与全世界的距离。但爱森纳赫小镇坚持保存自己的历史建筑风貌,作为自己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坚持让马丁·路德和巴赫的灵魂长驻爱森纳赫小镇。历史和现实都将证明:爱森纳赫小镇的选择是正确的。现代化的小镇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无数个,但马丁·路德和巴赫以及瓦特堡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马丁·路德和巴赫以及瓦特堡就是爱森纳赫小镇的灵魂和生命。如今,人们来到爱森纳赫小镇,真正想看的正是昨天的爱森纳赫小镇。
  黄村似乎也应该有爱森纳赫小镇的思考和选择,对历史和历史文化的尊重,正是现代文明和现代意识的体现。
  离西湖300米的距离,有一个叫思鑫坊的地方。80多年前,一个做桑蚕丝绸生意、名叫陈鑫公的老板买下了这块地。此公钟情上海石库门的建筑风格,依葫芦画瓢,在这靠近西湖边的地方建起了当时杭州城最好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群,取名“思鑫坊”。
  可以想象当年的情景:伴着叮叮当当的黄包车铃声,或西装革履,或长衫礼帽,或花样旗袍,各式有腔调的绅士太太踩着弄堂水门汀的地面,进进出出,好不风光。建筑专家说:思鑫坊是杭州近代建筑文化的精彩符号。历史学家说:一个思鑫坊,半部民国史。后来,思鑫坊渐渐变成了杂乱无章的“七十二家房客”式的民居了。2015年以来,杭州借G20峰会的东风,实施了600多个城市环境整治项目,思鑫坊便是其中的重点项目,一个修旧如旧、焕然一“新”的思鑫坊又将回到杭州人的眼前。
  浮光掠影般地浏览了以上几个“画面”后,在我的眼前便出现了这样一群人:白玲安、余荫堂的黄姓富商和他的子孙们、马丁·路德、巴赫、陈鑫公、数十年前曾风光出入思鑫坊的男男女女们……这些由建筑而构成的生活舞台上的人物,为我们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的人生“戏剧”。而为他们搭建这个生活舞台的建筑师们,则又是一群幕后的伟大“演员”。
  建筑是有生命的,即便长寿,它们也会渐渐老去,但是作为一个传承深厚文化的载体,它们在老去的过程中或许还会留下更多的精彩。
其他文献
人 物 档 案  名片夹:孙志毅,198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从事中学教育7年。1991年调入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教育》杂志社做采编工作,历任副总编、主编,正编审。已经出版《教育的悖论》《做有策略的教师》《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等教育专著,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师道》《内蒙古教育》等报刊发表文字五十余万字。  《红楼梦》中要论口才好,凤姐肯定是排第一位的。先看一段出自《
农具,先人赖以生存和传延香火的根本。从石器,到木器,再到铁器,那是一个绵延不绝的传承。  在漫长的时光中,农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亦形成了诸多的门类,如木制的推板、木锨、连枷,如石制的碌碡、磨刀石、石碾,如铁制的镰刀、锄头、铧犁、耙等等,它们让人与土地的关系更加牢固,更加情深意浓。  寒暑往来,有的农具消失了,如河埠头的水雾氤氲消散;有的农具闲置在岁月的一隅,像逝去的前尘故旧;有的农具依然发挥着作用
补肾菜谱(二)  补肾菜谱(二)
菜虫4岁的时候,曾问我外公去哪里了。其实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担心的。因为外祖父属于壮年早逝,这是妈妈、舅舅及外婆一家深深的痛楚。在外祖父去世的时候,虫爸还没来得及认识虫妈,舅舅也还没有认识舅妈。因为痛苦巨大,我们平时几乎不提。外祖父年轻时是军人,煞是英俊,肖像照依然挂在外婆家。  为此,我费了很大的劲儿,去跟菜虫解释死亡这件事。读了很多绘本和童话,比如 《爷爷变成了幽灵》《獾的礼物》《一片叶子落下
  
  
江汉交汇的武汉因唐人李白“江城落梅”之咏,久有“江城”雅号。又因1957年建成“万里长江第一桥”,尔后武汉落成跨越长江、汉水的桥梁十余座,又获“桥城”美名。伫立黄鹤楼头,观赏江桥交织的景象,不禁涌起“桥文化”的遐想。  1  自然环境提供文化创造的物质基础,具有理性和劳作能力的人类又对自然环境加以改造,使其“人化”,而自然的人化便是“文化”。  人类创造文化并不能天马行空、率性驰骋,而必须因应自然
“长寿汤”——火麻仁汤    联合国命名的世界五大长寿之乡是:前苏联的高加索、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班巴、中国的新疆一带以及广西的巴马县。  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之乡调查公布最新统计表明,上述五个长寿之乡有四个乡的百岁老年人逐年减少,只有广西巴马县百岁老人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据统计,2004年百岁老人已达74位,是国际上关于“世界长寿乡”标准的4.4倍。巴马老人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前不久
太阳快落山时,我们会把通向书房的楼梯那里的窗户打开,这是为了它能从这里到厨房屋顶去捕食。  有一晚,它从窗口进来,叼着一只很大的稻草鞋,这是给小猫玩的。它不知在哪里的野地上找到了这鞋,越过十尺高的栅栏,爬上我们家的墙,跃上厨房的屋顶,然后穿过小小的窗户,把鞋运到楼梯这里。  母猫和小猫就在那里玩耍,吵闹了一晚上。它们把楼梯都弄脏了,因为那草鞋本来就沾满了泥。由于刚当了妈妈,小玉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猫
猪肉类是中西菜肴常用而又是最多的品种之一。猪肉类菜肴的原料选择较严格,以皮薄肉肥、肥膘部分色泽雪白、瘦肉部分呈淡红色、肉香芬芳者为佳。猪肉类菜肴烹调方法也很多,中餐有熘、炸、烧、炒、炖等,西餐有烧、烤、焖、煎、炸、铁扒等等。  猪年来临,肥猪拱门,巧吃猪肴,增添雅兴,猪年大吉。介绍3例,希望您能喜欢。    樱桃花开    原料:鲜樱桃(或罐头樱桃)150 g,猪瘦肉500 g,胡萝卜10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