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东亭人,是我的挚友。他须发花白,衣着也不甚讲究,一副落拓不羁的样子。他学识渊博,睿智风趣,清逸风流,做人做事作书作画极讲究法度,有学者范儿。他简朴低调,随性平和,是个地道的文入画家。其三十年深居平阳,教书育人,潜心书画,淡泊名利。近二十年的交往,我对其人的了解更全面,对其书画艺术的认识更深刻,决定再写点什么。翻出以前写的两篇评论文章,虽识浅语拙,却是由衷感悟,不愿弃废,今堆砌于一起,以便更充分地表达我的感受。
戊子 品读亭人画
我第一次见到亭人先生的画作是在2002年,时值春夏之交,陈绶祥先生携杨春华、胡石、周亚鸣、赵亭人四位学生来晋宝斋举办“新文入画五人展”,其展出作品的风貌一改山西本土固有的雄厚、朴实之写实画风,而是书卷味十足,清秀气浓郁,似春风吹来,给人以新气象、新感觉。亭人的作品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是因为他乃山西河东人士,又曾经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访问学者;二是他的画好,淡雅平和、安静天逸。多年来我有幸细读亭入画作,亲眼见他作画、写字、刻印,感触颇多。亭人的画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根”。亭人的画有根基。中国画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中的一门艺术,传承有续,渊源广博,积淀深厚,它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诸如道家哲学思想里的天人观、儒家哲学思想里的“和谐”与“仁义”之说、中国化的佛学即禅宗思想等,都影响到中国画。一幅画若剑拔弩张、张牙舞爪,便不能称其和谐,更不可谓天人合一。低俗之作有两类,一类叫“恶俗”,一类叫“甜俗”,“恶俗”就是尽张牙舞爪之丑态,“甜俗”就是极妩媚谄谀之能事。六朝以后的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很大,禅宗强调有无相生,而笔墨正是最好地阐述了这种有无之间的语言,所以禅宗修养很深之人,画境也非同一般,如王维、苏轼以及元、明、清季的高人笔下均有禅意。亭人先生的画正是很好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准确地阐释了“和谐”这一儒家精髓,正确地把握着“有与没有”“似与不似”的禅宗思想。
“简”。亭人的画简约而天然,有意境,有味道,能感觉到八大、齐白石、丰子恺绘事理念之所在。他用笔简而求精,用墨少而求珍;他围绕画作主题,以笔墨力求描绘物象之精神境界,舍弃了具象的烦琐枝节;他的画面表象的东西少,给予观者画外的东西很多。好画往往有一种延伸到画外很远的地方的意味,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这叫画意,也就是境界。中国画讲究心象,它是大自然在心中消化、神化之后的产物,是画家对自然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表达出的物象就叫心象。古人谓“默识心记,烂熟于心”“书为心画”“画为无声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如此,画家的修养高,则心象的格调高,画作即不凡。这也正是亭人的追求之所在。
“静”。亭人的画给人以静穆的气息,且气韵生动。气韵指的是一种流动不息的生命精神。体现在画作上是看一张画画得是活的还是死的,一张画画活了,就像人一样可以呼吸,这叫有气韵。气韵是通过笔墨之效果表现出来的,若满纸霸气、躁气则劣作也。“绘宗十二忌”中论述:忌浮、忌薄、忌俗、忌甜、忌巧、忌涩、忌板、忌刻等十二忌,与做人如出一辙。亭人是一个学儒,文雅、平和、谦逊,他作画心态沉稳而平和,具有宋人“五日水,十日一石”之作画静气,是把激情掩藏在笔墨之中,以宁和抒写激情。他身上绝无浮华甜俗之气。画如其人矣!他的画会令人注目、驻足、留心,他的画作会与你对话,观其画犹如倾听一个朴素的学者给你娓娓道来。
“净”。亭人的画有笔墨,并且极为纯净。他用笔讲求笔法,有书法底蕴,有书法趣味,而且有骨法。何谓骨法?就是用笔的张力,张彦远有言:“生死刚正谓之骨。”笔是写神的,不仅仅是造形的,形再好,笔无力,劣画也,西洋画的形画得非常准,但不讲究线,我们可称它为好画,但不叫中国画。中国画对笔墨有非常高的要求,笔笔是笔,笔笔见笔,这才是中国画。亭人用笔磊落、刚正、雍容,充满金石气,决无猥琐轻浮、搔首弄姿之态。他的用墨更是惜墨如金,画面墨色有变化,有魅力,有韵味,些无污浊之气。
亭人的画好,他的路还很远,定会成为大家。
甲午 再说说亭人和他的画
转眼结识赵亭人已经12年了,古称12年为一纪。戌子夏我写过一篇短文,名日“品读亭入画”,曾说“亭人的画好,他的路还很遠,定会成为大家”,时过6年后,我对亭人这个人和他的画有更多的了解,有些话需要说说。
亭人与我可谓“知己”,他小我两岁,年过半百,我们一起登过黄山,一起游过大明湖,我每次去临汾出差总要先向他报到,挤一点时间谈艺说书论画,时常聊到深夜。回忆过去,亭人现在似乎被传统文化浸泡得更透彻了;似乎一心痴迷翰墨烟云,而不食人间烟火;似乎“愚钝”了些,他对世间繁杂之事,视而不见,常常以两个字“能行”来应付烦人琐事,话少了,语速也更慢了,古人说“语迟人贵”,亭人身上具有那种“贵气”“文气”。 他的文化功底很好,记忆力超人,古文诗词随口而出,常常令人吃惊。他对生活、对自然的观察很认真、很仔细,我与他在山东游园,荷塘边见到一枝残荷叶,他俯身反复观察、拍照,更要执意拾掇入囊,还要千里迢迢带回山西,着实令人感觉到他对艺事的执着。
亭人的画更好了,他是沿古人的路子走过来的,他走的路似乎更宽,山水、花鸟、人物均信手得来,并且书法功力也很好,一幅画在他的笔下是写出来的,他是“书画同源”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他的画像一杯茶,品读亭入画就像把盏一杯香茗,淡淡的一丝墨香,悠悠的几根线条,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冲淡浮尘,润泽心灵,沉淀思绪,超尘脱俗。那份幽香,那份宁静,那份清韵,那份淡雅,那份恬然,让人在默默地品味之中,感悟着人生的道理。现在他的画传统底蕴愈发厚实,笔墨语言愈发清醇,画面姿态愈发率真,作品格调愈发高尚。伫立在他的作品前更多的是一种释怀、一种洗心、一种醒悟、一种记忆、一种沉思。
亭人是文入学者,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态度令人钦佩;他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是当今画坛少有的文入画家,我佩服这位“夫子画家”。 丁酉 还想说亭人
亭人先生的文采很好,好经史,晓诗文,颖悟强记,这与亭人自幼受祖父耳提面命有关,“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儒释道、诗词歌赋、画论、书论,无所不窥。他常写一些杂文,出版有《因了心意》《且行且画》等文集,用特有的文字语言,特有的观察角度诠释了对生活的另一种感悟,耐人寻味。他能写旧体诗,很是工整地道。他的绘画款识有意趣,有思考、有深度,多用典故,书画中物象借用历史既定意义表达自我意义的表述方式,作品的绘画修辞语言是自我生成的,是学识的自然流露,由于深厚的文化滋养和浸染,使其画风流露出一种高雅洁净的人文特质。
我一直认为,从艺成就者“七分天赋、三分勤奋”。亭人当属此类,他天分极高,能够与古人对话,对传统文化营养的吸收是自觉的,这或许与其出生于龙门古地有关,积淀深厚、人文浓郁、民风淳朴的土地滋养和黄河流域古老文明的哺育,使他有一种朴厚、沉定的潜意识。他的画作虽以山水见长,实则人物、花鸟草虫、仕女、动物无不精擅。他行书洒脱自如,“二爨”端庄而有姿态。他能治印,别致拙朴,画面常用自家印,可谓纯粹的“亭人作品”。
亭人是把自身融入自然中来感悟万物的,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他对大自然的情怀一触即发,对生活的感悟真诚直接。他喜游山玩水赏花,善于静观万物而自得,丙申年他带学生赴皖南写生,我曾随行观其作画,眼前的远山、近水、茅舍、亭台、小溪,即刻会从他的笔下生动地跳出来,对自然物象的提炼简明而又纯粹,而且更唯美,更生动,画中有景有物更有诗有情。亭人先生的画对“传统”和“创新”的诠释客观、现实而又自然,他的画绝无程式化的抄袭,是富有新意的,是赋予时代感的,是有自家面貌的,他虽然深深地扎根于传统,但是他的画写的是自己的情感,他的画没有凭空而出,有着当下社会文化背景的烙印。石濤的画论“笔墨当随时代”,关键是“随”,而不是“超”或者是“落”,今之世人常谓艺术创作需求新求变,视文化传统及古意古法为浅陋保守而无所长进,甚者言中国传统书画干篇一律实有改弦更张之要,殊未认知传统书画中之精神内涵及其内在风格之多变化乃需长期静心虚己,方能领悟古人有取之不尽的妙技,艺术文化之创新,必先有自身之根源为本,否则终将流离飘荡不知所止。中国当今画坛,受困于此颇深。亭人先生绘画虽貌似皆从古人而来,但其中实具有真性情、新创意。
亭人看似有些老气,那是因为他沉淀的很深很厚。他自称“河东散人”,散人、山人之类的别号在古代就被叫滥了,而今放在他的头上,但就生活而言,名副其实,“急啥”“能行”常挂在嘴边,漫不经心,不拘小节,但他在学术和艺文方面却不然,他严谨纯洁,谦逊文雅,不妄言,不妄动,作书作画惜墨如金,作文作诗咬文嚼字,在当下诗书画印皆能者实属难得。
有人说,“亭人像是有几百岁了”,其实,相处时间久了,你会感受到他既秉承了古人先贤的精髓,也时刻保持着艺术情怀活跃,创作灵感迸发的年轻心态。他幽默诙谐,对姊妹艺术也偏爱有加,兴致来了,唱几句时髦的流行歌曲,嚎几嗓苍凉的陕北民歌,哼几句韵味十足的蒲剧老腔,一切都变得自在无忧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为生在农村踏着泥土长大的他,作为一位“夫子画家”,他不仅仅是一个埋头书案的画者,更是艺术天地的自由行走者。
靳忠丁酉初冬于晋宝斋
戊子 品读亭人画
我第一次见到亭人先生的画作是在2002年,时值春夏之交,陈绶祥先生携杨春华、胡石、周亚鸣、赵亭人四位学生来晋宝斋举办“新文入画五人展”,其展出作品的风貌一改山西本土固有的雄厚、朴实之写实画风,而是书卷味十足,清秀气浓郁,似春风吹来,给人以新气象、新感觉。亭人的作品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是因为他乃山西河东人士,又曾经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访问学者;二是他的画好,淡雅平和、安静天逸。多年来我有幸细读亭入画作,亲眼见他作画、写字、刻印,感触颇多。亭人的画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根”。亭人的画有根基。中国画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中的一门艺术,传承有续,渊源广博,积淀深厚,它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诸如道家哲学思想里的天人观、儒家哲学思想里的“和谐”与“仁义”之说、中国化的佛学即禅宗思想等,都影响到中国画。一幅画若剑拔弩张、张牙舞爪,便不能称其和谐,更不可谓天人合一。低俗之作有两类,一类叫“恶俗”,一类叫“甜俗”,“恶俗”就是尽张牙舞爪之丑态,“甜俗”就是极妩媚谄谀之能事。六朝以后的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很大,禅宗强调有无相生,而笔墨正是最好地阐述了这种有无之间的语言,所以禅宗修养很深之人,画境也非同一般,如王维、苏轼以及元、明、清季的高人笔下均有禅意。亭人先生的画正是很好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准确地阐释了“和谐”这一儒家精髓,正确地把握着“有与没有”“似与不似”的禅宗思想。
“简”。亭人的画简约而天然,有意境,有味道,能感觉到八大、齐白石、丰子恺绘事理念之所在。他用笔简而求精,用墨少而求珍;他围绕画作主题,以笔墨力求描绘物象之精神境界,舍弃了具象的烦琐枝节;他的画面表象的东西少,给予观者画外的东西很多。好画往往有一种延伸到画外很远的地方的意味,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这叫画意,也就是境界。中国画讲究心象,它是大自然在心中消化、神化之后的产物,是画家对自然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表达出的物象就叫心象。古人谓“默识心记,烂熟于心”“书为心画”“画为无声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如此,画家的修养高,则心象的格调高,画作即不凡。这也正是亭人的追求之所在。
“静”。亭人的画给人以静穆的气息,且气韵生动。气韵指的是一种流动不息的生命精神。体现在画作上是看一张画画得是活的还是死的,一张画画活了,就像人一样可以呼吸,这叫有气韵。气韵是通过笔墨之效果表现出来的,若满纸霸气、躁气则劣作也。“绘宗十二忌”中论述:忌浮、忌薄、忌俗、忌甜、忌巧、忌涩、忌板、忌刻等十二忌,与做人如出一辙。亭人是一个学儒,文雅、平和、谦逊,他作画心态沉稳而平和,具有宋人“五日水,十日一石”之作画静气,是把激情掩藏在笔墨之中,以宁和抒写激情。他身上绝无浮华甜俗之气。画如其人矣!他的画会令人注目、驻足、留心,他的画作会与你对话,观其画犹如倾听一个朴素的学者给你娓娓道来。
“净”。亭人的画有笔墨,并且极为纯净。他用笔讲求笔法,有书法底蕴,有书法趣味,而且有骨法。何谓骨法?就是用笔的张力,张彦远有言:“生死刚正谓之骨。”笔是写神的,不仅仅是造形的,形再好,笔无力,劣画也,西洋画的形画得非常准,但不讲究线,我们可称它为好画,但不叫中国画。中国画对笔墨有非常高的要求,笔笔是笔,笔笔见笔,这才是中国画。亭人用笔磊落、刚正、雍容,充满金石气,决无猥琐轻浮、搔首弄姿之态。他的用墨更是惜墨如金,画面墨色有变化,有魅力,有韵味,些无污浊之气。
亭人的画好,他的路还很远,定会成为大家。
甲午 再说说亭人和他的画
转眼结识赵亭人已经12年了,古称12年为一纪。戌子夏我写过一篇短文,名日“品读亭入画”,曾说“亭人的画好,他的路还很遠,定会成为大家”,时过6年后,我对亭人这个人和他的画有更多的了解,有些话需要说说。
亭人与我可谓“知己”,他小我两岁,年过半百,我们一起登过黄山,一起游过大明湖,我每次去临汾出差总要先向他报到,挤一点时间谈艺说书论画,时常聊到深夜。回忆过去,亭人现在似乎被传统文化浸泡得更透彻了;似乎一心痴迷翰墨烟云,而不食人间烟火;似乎“愚钝”了些,他对世间繁杂之事,视而不见,常常以两个字“能行”来应付烦人琐事,话少了,语速也更慢了,古人说“语迟人贵”,亭人身上具有那种“贵气”“文气”。 他的文化功底很好,记忆力超人,古文诗词随口而出,常常令人吃惊。他对生活、对自然的观察很认真、很仔细,我与他在山东游园,荷塘边见到一枝残荷叶,他俯身反复观察、拍照,更要执意拾掇入囊,还要千里迢迢带回山西,着实令人感觉到他对艺事的执着。
亭人的画更好了,他是沿古人的路子走过来的,他走的路似乎更宽,山水、花鸟、人物均信手得来,并且书法功力也很好,一幅画在他的笔下是写出来的,他是“书画同源”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他的画像一杯茶,品读亭入画就像把盏一杯香茗,淡淡的一丝墨香,悠悠的几根线条,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冲淡浮尘,润泽心灵,沉淀思绪,超尘脱俗。那份幽香,那份宁静,那份清韵,那份淡雅,那份恬然,让人在默默地品味之中,感悟着人生的道理。现在他的画传统底蕴愈发厚实,笔墨语言愈发清醇,画面姿态愈发率真,作品格调愈发高尚。伫立在他的作品前更多的是一种释怀、一种洗心、一种醒悟、一种记忆、一种沉思。
亭人是文入学者,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态度令人钦佩;他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是当今画坛少有的文入画家,我佩服这位“夫子画家”。 丁酉 还想说亭人
亭人先生的文采很好,好经史,晓诗文,颖悟强记,这与亭人自幼受祖父耳提面命有关,“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儒释道、诗词歌赋、画论、书论,无所不窥。他常写一些杂文,出版有《因了心意》《且行且画》等文集,用特有的文字语言,特有的观察角度诠释了对生活的另一种感悟,耐人寻味。他能写旧体诗,很是工整地道。他的绘画款识有意趣,有思考、有深度,多用典故,书画中物象借用历史既定意义表达自我意义的表述方式,作品的绘画修辞语言是自我生成的,是学识的自然流露,由于深厚的文化滋养和浸染,使其画风流露出一种高雅洁净的人文特质。
我一直认为,从艺成就者“七分天赋、三分勤奋”。亭人当属此类,他天分极高,能够与古人对话,对传统文化营养的吸收是自觉的,这或许与其出生于龙门古地有关,积淀深厚、人文浓郁、民风淳朴的土地滋养和黄河流域古老文明的哺育,使他有一种朴厚、沉定的潜意识。他的画作虽以山水见长,实则人物、花鸟草虫、仕女、动物无不精擅。他行书洒脱自如,“二爨”端庄而有姿态。他能治印,别致拙朴,画面常用自家印,可谓纯粹的“亭人作品”。
亭人是把自身融入自然中来感悟万物的,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他对大自然的情怀一触即发,对生活的感悟真诚直接。他喜游山玩水赏花,善于静观万物而自得,丙申年他带学生赴皖南写生,我曾随行观其作画,眼前的远山、近水、茅舍、亭台、小溪,即刻会从他的笔下生动地跳出来,对自然物象的提炼简明而又纯粹,而且更唯美,更生动,画中有景有物更有诗有情。亭人先生的画对“传统”和“创新”的诠释客观、现实而又自然,他的画绝无程式化的抄袭,是富有新意的,是赋予时代感的,是有自家面貌的,他虽然深深地扎根于传统,但是他的画写的是自己的情感,他的画没有凭空而出,有着当下社会文化背景的烙印。石濤的画论“笔墨当随时代”,关键是“随”,而不是“超”或者是“落”,今之世人常谓艺术创作需求新求变,视文化传统及古意古法为浅陋保守而无所长进,甚者言中国传统书画干篇一律实有改弦更张之要,殊未认知传统书画中之精神内涵及其内在风格之多变化乃需长期静心虚己,方能领悟古人有取之不尽的妙技,艺术文化之创新,必先有自身之根源为本,否则终将流离飘荡不知所止。中国当今画坛,受困于此颇深。亭人先生绘画虽貌似皆从古人而来,但其中实具有真性情、新创意。
亭人看似有些老气,那是因为他沉淀的很深很厚。他自称“河东散人”,散人、山人之类的别号在古代就被叫滥了,而今放在他的头上,但就生活而言,名副其实,“急啥”“能行”常挂在嘴边,漫不经心,不拘小节,但他在学术和艺文方面却不然,他严谨纯洁,谦逊文雅,不妄言,不妄动,作书作画惜墨如金,作文作诗咬文嚼字,在当下诗书画印皆能者实属难得。
有人说,“亭人像是有几百岁了”,其实,相处时间久了,你会感受到他既秉承了古人先贤的精髓,也时刻保持着艺术情怀活跃,创作灵感迸发的年轻心态。他幽默诙谐,对姊妹艺术也偏爱有加,兴致来了,唱几句时髦的流行歌曲,嚎几嗓苍凉的陕北民歌,哼几句韵味十足的蒲剧老腔,一切都变得自在无忧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为生在农村踏着泥土长大的他,作为一位“夫子画家”,他不仅仅是一个埋头书案的画者,更是艺术天地的自由行走者。
靳忠丁酉初冬于晋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