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人的“定力”从哪里来

来源 :北京支部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ffy0407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北京最近的荒漠沙地,是北京往北、直线距离仅180公里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这里海拔在1400米以上。有人形容这里向北京刮大风,就是“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
  1962年春天,当时的国家林业部派了一支369人、平均年龄24岁的队伍,在这块荒漠沙地南缘的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塞罕坝,建起了塞罕坝机械林场。从那时开始,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历时55年,造出了112万亩森林,阻断了通向北京的风沙。
  “一把手”就是顶梁柱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40岁的王尚海,原是承德地委委员、地区农业局长,扛过枪,打过日寇,担任过围场县委书记。
  1962年,王尚海到任第一年,带着职工种下1000亩树苗,秋天发现死了一大半,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又种了1240亩,成活率不足8%。有人直喊:“塞罕坝不适合造林!”
  严寒也跟来了。雪下了一米多深,气温逼近零下40度,通往围场县城的土路被积雪堵死。除夕夜,回不了家乡过年的职工穿着厚棉衣,在半地下的窝棚里,围着火炉子发牢骚:“什么鬼地方?下马算了!”有人还说,领导班子家属都在北京、承德城里头,没准哪天就调走喽!
  王尚海听到这些议论,与领导班子做出两个决定:一、林场不能下马。塞罕坝曾有森林,是清朝皇帝狩猎地方,近100年来才被砍光,不信不能造林。二、所有领导班子成员把家搬到林场来,与职工同甘共苦。
  王尚海在承德住楼房,一狠心把妻子和5个孩子全搬来了,全部家当只装了半卡车,有一个书柜、两个箱子、几件炊具,住在临时腾出的两间土坯房里,妻子在林场当临时工。技术副场长张启恩家在北京,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大学林学院毕业,在林业部当工程师,他把在中国林科院工作的妻子和3个孩子也动员来了。
  职工一看,全服气了。
  王尚海选中了一个叫“马蹄坑”的地方,这里地势平缓,适合机械作业,决定打一场机械种树的“马蹄坑大会战”,提振士气。1964年4月20日,春种时节,王尚海挑出60名职工开进马蹄坑,搭起窝棚,要大干一场。
  王尚海和技术人员早就分析过,前两年植树成活率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运输时间长,造成从我国东北买来的树苗失水伤根;二是东北树苗不适应塞罕坝风大天干和异常寒冷的气候。在第一年种树不成功时,林场就决定让张启恩副场长带人自己育苗,培育出一种叫“大胡子、矮胖子”的优质树苗。大胡子就是根须发达,比枝干还长,能充分吸收土壤里的水分;矮胖子就是枝干矮小粗壮,风吹不倒,成活率高,在“马蹄坑大会战”时,已有400万棵树苗整装待发。林场还改进了苏联引进的造林机械。
  4月的塞罕坝,白天气温都在零下2度。搭窝棚时,王尚海抢先把自己被窝放在门边上,让职工们睡里面。大会战3天,王尚海在门边上睡了3天,不准任何人挪动。有人一摸王尚海的被窝冰似铁,就找了几块石头,扔进火堆里烧热,放进王尚海的被窝。
  “马蹄坑大会战”造林688亩,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不仅平息了下马风波,还开创了中国高寒地区机械栽植落叶松的先河。王尚海在塞罕坝干了13年,完成造林54万亩,相当于现在总面积的一半,1989年病逝前,他请求把骨灰撒在马蹄坑。林场在撒骨灰的地方立一块碑,上写“王尚海纪念林”,每年引来献花人无数。
  塞罕坝“脊梁”长成挺拔大树
  在林场纪念馆里,展出了一幅幅造林功臣的老照片。有人说,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中国林业战线的“大庆”,这些功臣,就是林业战线的“铁人”……他们是塞罕坝的脊梁。
  塞罕坝原来没有樟子松。樟子松老家在大兴安岭,它耐寒、耐旱、耐瘠薄。1965年春天,后来担任过河北省林业厅长的技术员李兴源,试种樟子松。育苗要用农家粪做底肥,他就在路上捡拾马粪驴粪,还去公厕掏大粪。松芽出土时最怕鸟啄苗,他拿着铜锣,在苗圃周围使劲敲。一试3年,引种樟子松成功。如今,樟子松已成为塞罕坝第二大树种,解决了干旱沙地造林的一大难题。
  “六女上坝”讲的是陈彦娴、李如意、王桂珍、王晚霞、史德荣和甄瑞林6位城市女孩,不上大学上坝上的故事。1964年7月,她们从承德二中高三班毕业,不顾家人反对,到塞罕坝当了第一代女工,每天吃的是含有麦芒的黑莜面、土豆、咸菜,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水,有时粮食供应不上,就煮莜麦粒就盐水充饥。她们住过马棚、窝棚、泥草房,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雨停了屋里还在滴水,在最难熬的冬天,任凭嗷嗷叫的白毛风刺骨疼,晚上睡在铺了一层莜麦秸秆的土炕上,穿着棉袄棉裤戴着棉帽子,早起竟发现眉毛、帽子、被子都是厚厚的霜。
  她们在苗圃挑过大粪,在冰冷泥塘挑选树苗,与男职工一起上山伐树。曾在冬天里,顶风踏雪,到马蹄坑“拖坡”,就是把男工砍下的残木,用大麻绳捆好,拖到山下。积雪太深,拖起来像拉座山,一整天下来,肩膀磨得血红,有的连厚棉袄也磨破了,一个多月下来像脱层皮。她们创造了塞罕坝林场女人上山参加采伐作业的历史。
  1976年,陈彦娴的母亲在承德找好了接收单位,写信让女儿回去,被拒绝后亲自跑到塞罕坝劝说,反被女儿劝回了家。六位城市女孩都在塞罕坝干到退休,没一个当逃兵。
  塞罕坝的脊梁是钢铁铸的。1977年,林场遭遇了严重的“雨凇”灾害,20万亩树木一夜被压弯、压折,林场十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1980年,又有百年难遇的大旱,12万多亩树木被旱死。但塞罕坝人没有被击垮,他们含泪清理“天灾”中受害林木,重新造林,从头再来。
  决不拖造林大业后腿
  如果说,塞罕坝成功是一座金字塔,塔尖有一位好书记,塔身有一批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脊梁,那么,结结实实的塔座上,还有一大群职工和家属,在55年中尝遍了生活的艰辛,顶起一个个困苦而温暖的家庭,决不给林场找麻烦,决不拖造林大业的后腿。
  林場原有几十间旧房子,创业职工和家属到来后,房屋很紧张,不够住就住马棚、库房和粮仓,再不够住就搭窝棚拉帐篷。现任林场机关党总支书记林树国是第二代塞罕坝人,至今记得30年前,自家住的集体大食堂改建的房子:泥墙隔成4家,人口少的分两间,一间卧室一间厨房,有人把厨房打隔断,挤出半间小屋住孩子。林树国兄妹3个,加上父母和奶奶共6人,分了三间,他和哥哥跟奶奶住东屋,中间是厨房,妹妹和父母住西屋。1991年,哥哥结婚没房子,就把西屋当新房,其他5口人全部挤东屋。林树国谈了女友没房结婚,熬到哥哥分房搬走,才把女方接进家,在哥哥住过的西屋,点亮洞房花烛。
  孩子一个个长大了,到哪儿上学呢?林场把库房收拾出来当教室,从围场县师范学校挑来一个应届毕业生,担起近30个孩子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林场也没医院,只能备一些常用的解热、止痛药,有了病,轻的就挺着,厉害了才送到远离林场的县城医院就医。
  “挡住京津地区风沙”是塞罕坝头等大事,林场号召全体职工“先治坡,后治窝”,造成林场职工生活条件改善十分缓慢。1993年,职工住的依然是低矮、阴暗、窄小拥挤的破旧房屋,冬季取暖靠火炉,餐桌上主要副食仍然是酸菜、土豆、咸菜。通往林区以外的道路还是坑洼不平的土路,使用的通信设施是磁石电话,营林区、望火楼、检查站还是靠油灯照明,教育医疗条件改善不大,文化生活贫乏。
  塞罕坝如今的日子红火了。2010年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新盖了职工公寓楼;用近10年时间在围场县城实施了6期安居工程,让全场大多数职工在县城有了楼房,基本上解决了就学难、就业难、就医难,实现了“山里治坡、山外治窝,山上生产、山下生活”,“老人孩子在城里安居,职工在岗位上乐业”。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充满热情、内藏激情、带有感情地用了三个半小时、68页纸、3万2千字作完了十九大报告,全程精彩、全文精彩、全景精彩。这是一次高举旗帜、团结奋进,开启新时代,始终充满无比骄傲和无限自豪的大会;这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启新征程,最高规格、最触及灵魂的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的大党课;这是一次描绘蓝图、实现梦想,开启新任务,向全体党员发出动员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作为一名来自社区
期刊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上来,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倍努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百姓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干兴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极不平凡的五年”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期刊
10月18日,我全程认真收看了十九大开幕会,深刻体会十九大报告是一个主题鲜明、实事求是、思想深邃、气势恢宏、催人奋进的时代宣言,更是一个动员和激励全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行动纲领。其后,我又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的电视报道,从中我更体会到了他对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开拓发展的重视和寄予的厚望。2011年以
期刊
金秋十月,我们满怀豪情即将迎来翘首以盼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投入到迎接十九大、服务保障十九大、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各项工作中来,是全市上下要抓紧抓实的重大政治任务。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首都长
期刊
新浪微博作为新媒体舆论的前沿阵地,聚集了政府部门、机构、企业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用户数量覆盖全国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月度活跃用户3.61亿,日均活跃用户1.59亿,是国内最大的网络舆论场和社交网络平台之一。  2015年12月,微博党委成立后,确定了“对内强党性、对外正导向、扩大同心圆、共建好平台”的工作定位,在首都互联网协会党委指导下,务实创新,有序推动了党建工作规范化,提升了党员的党性
期刊
在京城,继“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之后,如今,又有了石景山“老街坊”。石景山“老街坊”来自基层,源于群众。“老街坊”们自发组成互助会、治安队、帮扶队、调解队等,团结、带领邻居们做文明市民,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现在,“老街坊”的内涵正在被石景山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模式,一大批活跃在基层社区的党员干部、志愿者、热心人,以“老街坊”的身份,办好了急事,办成了难事,解决了揪心事,在居民之间架起了“
期刊
大石窝镇机关办公楼监察科门外,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监察科”,另一块是“整改转化党支部”。镇纪委书记项磊兼任“整改转化党支部”的支部书记。他介绍,这个党支部是今年成立的,镇纪委副书记、党建科科长和宣传科科长兼任支委。目前,3名在下半年党员民主评议中被评为不合格党员的其组织关系已转入这个党支部。镇党委制定了整改转化方案,党支部将安排专人对其开展帮扶整改。  镇党委书记杨海峰说,2017年是大石窝镇的
期刊
日前,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记者参加了“京津冀党刊基层行”活动,到塔元庄村和塞罕坝机械林场进行采访。本期特别报道将介绍展示他们的经验做法和感人事迹。  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有480户村民,村党支部有党员94名。2008年1月和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到该村视察指导工作。塔元庄村党支部牢记嘱托,以“强村富民”为目标,抓班子、带队伍,建机制、立规矩,将昔日负债30多万元的穷村建设成为村集体经济年
期刊
“援朝老兵雷显成病重,正在医院进行手术……”一天,铁血老兵公益项目的贵州志愿者非常焦急地聯系到了铁血老兵公益项目的负责人、党支部副书记李熹,告知这一紧急情况。  雷显成是北京铁血科技股份公司党支部(以下简称铁血网党支部)铁血老兵公益项目的“月捐”帮扶老兵。他1951年9月入朝参战,曾参与“九九桥”修建工作,在保护铁路行动中被炸伤。此前他被诊断为胃癌,后转入ICU病房进行治疗。由于家中积蓄已全部用来
期刊
“这一片住宅区原来是你们村?这环境、这住房,真比我们城里还强!”说这话的,是鲁疃村村民赵春胡的远房亲戚,几年没走动了,再到鲁疃嘉园,他不禁连连感慨。  2010年3月,属于未来科学城规划范围内的鲁疃村,启动了拆迁工作。鲁疃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引领力,带领209名党员和3000多位村民,把昔日的小村庄,打造成一个花园式居民社区鲁疃嘉园,开始真正与未来科学城融为一体。村民们夸赞说:“村党支部真给力,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