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九年义务教育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社会道德和法治精神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动学生的社会化,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有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合格公民。但在长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中,能够发现该课程的教学现阶段存在着教育方式不合理、教学观念落后、师生和家长不重视等不足,推动教学生活化成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对此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引言:
我们处于一个法治社会之下,每个个体在社会之中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只有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推动自身长远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强化道德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自己的社会身份,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为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不科学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十分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之中需要教师放置于核心地位,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一些教师由于专业素养相对不足,难以承担起教学任务,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中心地位,经常使用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最终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不佳。
2、学生的学习动力较弱
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之一,但由于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枯燥,趣味性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或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较为“鸡肋”“无用”,影响到课堂的参与度,导致课程开展也很难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面对教学活动在现阶段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生活化教学由于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新课改之下的教育理念、有助于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多方面优势,正逐渐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之中。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
1、 从生活实际导入课堂知识
从生活实际导入课堂知识,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好道德与法治课能够受益良多;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之中找到课程的价值,对教材知识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原来自己的生活小事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的激动感,进而对道德与法治中的生活化问题保持着探索欲,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八年级的帮助学生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容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整理自己的社会身份并在课堂之上进行分享,并尝试从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三个角度对自己整理的社会身份进行分类,通过对自我身份的总结来梳理自己和社会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组织趣味性的社会活动,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体验不同的社会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还可以在学生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会对社会关系产生影响的事件。比如当一个小组的五位学生分别扮演老師、学生A、学生B、校长、学生家长这五个角色时,为他们设置学生转学、老师离职等会影响到彼此社会关系的事件,让学生在事件发生之后判定自己旧社会关系的变动情况和新社会关系的产生。
2、创设情境,深化感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共识之一,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有较高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效果要优于学习兴趣较低的学生,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用亲身体验的实践方法来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导入生活化场景,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化的实践相结合。
比如在《做守法的公民》这一课的教学上,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法律,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尊法守法。在教学活动之中可以让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来演绎生活之中与法律有关的小事,一方面这种教学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另一方面趣味性的演绎之中又能够让学生对做守法公民有更深的体验。比如一个小组以新闻报道的赡养老人事件为素材编排了“孩子赡养老人”小剧场,不仅小组同学自身对赡养老人相关的法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还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广泛讨论。
3、用实践活动来推动共同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将课本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之中,提高初中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因此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比如在《积极奉献社会》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进而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该课“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两个大主题看似宏大,但实际上就体现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因此要让学生从课外实践活动来共同体验,将所学贯彻为所做。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层面来推动和养老院、福利院等福利性机构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到对老人和幼儿的社会性关爱活动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安排学生参观与主题有关的文化馆、纪念馆等,通过参观活动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人与事,并且安排学生在参观完之后分享自己的感悟,组织写作竞赛、歌唱表演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更加深刻全面感受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的精神,并从中有所感悟,进而提高自己的奉献精神。
4、布置生活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课后作业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的总结,还能够让学生自主地解决学习之中存在的问题,锻炼学生将课堂所学在课后生活实践之中的应用能力。对于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传统的课后作业形式已经难以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师需要立足于生活化教学的理念,积极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课后作业形式,充分发挥课后作业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不具有较重课业负担的同时又能够掌握自己的所学,并对所学产生更多的感悟,最终实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的内化。
比如在《遵守社会规则》的课堂教学中,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在课后制定自己的生活规则,并和父母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在完成规则的制定之后提交给老师,教师来对规则的合理性和可落地性进行判定,对于其中有异议的部分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应该以平等的态度来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规则,并和学生探讨这样规则的合理性,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道德与法治中所学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情况。布置作业—学生执行—老师评定—师生沟通这样的课后作业流程,不仅能够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督促,还能够实现师生的相互沟通,增进师生关系的同时推动作业评定的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结束语
推动道德与法治和生活化教学的结合,这不只是适应新课改大背景之下初中阶段教育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对教师和学生双方而言,生活化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师层面生活化教学能够推动道德与法治任课老师提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备课内容,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更加清晰的认知,知道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参与度,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娜婷.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50):109-110.
[2]吴新红.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0,(5):19-21.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引言:
我们处于一个法治社会之下,每个个体在社会之中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只有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推动自身长远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强化道德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自己的社会身份,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为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不科学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十分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之中需要教师放置于核心地位,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一些教师由于专业素养相对不足,难以承担起教学任务,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中心地位,经常使用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最终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不佳。
2、学生的学习动力较弱
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之一,但由于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枯燥,趣味性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或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较为“鸡肋”“无用”,影响到课堂的参与度,导致课程开展也很难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面对教学活动在现阶段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生活化教学由于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新课改之下的教育理念、有助于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多方面优势,正逐渐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之中。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
1、 从生活实际导入课堂知识
从生活实际导入课堂知识,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好道德与法治课能够受益良多;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之中找到课程的价值,对教材知识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原来自己的生活小事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的激动感,进而对道德与法治中的生活化问题保持着探索欲,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八年级的帮助学生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容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整理自己的社会身份并在课堂之上进行分享,并尝试从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三个角度对自己整理的社会身份进行分类,通过对自我身份的总结来梳理自己和社会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组织趣味性的社会活动,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体验不同的社会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还可以在学生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会对社会关系产生影响的事件。比如当一个小组的五位学生分别扮演老師、学生A、学生B、校长、学生家长这五个角色时,为他们设置学生转学、老师离职等会影响到彼此社会关系的事件,让学生在事件发生之后判定自己旧社会关系的变动情况和新社会关系的产生。
2、创设情境,深化感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共识之一,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有较高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效果要优于学习兴趣较低的学生,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用亲身体验的实践方法来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导入生活化场景,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化的实践相结合。
比如在《做守法的公民》这一课的教学上,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法律,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尊法守法。在教学活动之中可以让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来演绎生活之中与法律有关的小事,一方面这种教学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另一方面趣味性的演绎之中又能够让学生对做守法公民有更深的体验。比如一个小组以新闻报道的赡养老人事件为素材编排了“孩子赡养老人”小剧场,不仅小组同学自身对赡养老人相关的法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还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广泛讨论。
3、用实践活动来推动共同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将课本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之中,提高初中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因此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比如在《积极奉献社会》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进而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该课“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两个大主题看似宏大,但实际上就体现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因此要让学生从课外实践活动来共同体验,将所学贯彻为所做。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层面来推动和养老院、福利院等福利性机构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到对老人和幼儿的社会性关爱活动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安排学生参观与主题有关的文化馆、纪念馆等,通过参观活动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人与事,并且安排学生在参观完之后分享自己的感悟,组织写作竞赛、歌唱表演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更加深刻全面感受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的精神,并从中有所感悟,进而提高自己的奉献精神。
4、布置生活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课后作业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的总结,还能够让学生自主地解决学习之中存在的问题,锻炼学生将课堂所学在课后生活实践之中的应用能力。对于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传统的课后作业形式已经难以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师需要立足于生活化教学的理念,积极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课后作业形式,充分发挥课后作业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不具有较重课业负担的同时又能够掌握自己的所学,并对所学产生更多的感悟,最终实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的内化。
比如在《遵守社会规则》的课堂教学中,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在课后制定自己的生活规则,并和父母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在完成规则的制定之后提交给老师,教师来对规则的合理性和可落地性进行判定,对于其中有异议的部分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应该以平等的态度来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规则,并和学生探讨这样规则的合理性,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道德与法治中所学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情况。布置作业—学生执行—老师评定—师生沟通这样的课后作业流程,不仅能够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督促,还能够实现师生的相互沟通,增进师生关系的同时推动作业评定的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结束语
推动道德与法治和生活化教学的结合,这不只是适应新课改大背景之下初中阶段教育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对教师和学生双方而言,生活化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师层面生活化教学能够推动道德与法治任课老师提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备课内容,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更加清晰的认知,知道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参与度,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娜婷.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50):109-110.
[2]吴新红.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0,(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