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多芬说:我情愿写10000个音符,也不愿写一个字母。
而我,情愿用10000个字,去换贝多芬的一个音符。但我知道,他根本不稀罕。
有什么办法?在伟大的艺术与它谦卑的粉丝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平等。
但我依旧虔诚地朝拜着,并且相信:每写下10000个字,就与音乐圣殿的距离又近了一个音符……
因为要搬家,所以,最近的家里很有股“清仓大甩卖”的味道,很多多年不用的物件都被翻出水面,比如那箱已经临近破烂的卡带。
真是年代久远啊,落满灰尘的卡带宛如盛放声音的古董瓷器:邓丽君、张蔷、费翔、程琳、成方圆、齐秦、陈淑桦、林忆莲、张学友、小虎队、伊能静、草蜢……这些带盒已经破损、歌词已经缺角、放进录音机很可能会绞带的卡带,摞在一起,就是一本《通俗音乐史之中国版》。
你一定会奇怪,我怎么能将这么多的卡带保存至今?说实话,我的手边只有少数几本,大多数的卡带都保存在我的记忆中,我清楚记得买它们时的兴奋,听A面第一首歌时的激动,手捧歌词宛如捧教科书般的专注,还有用透明胶将磁带封面小心地胶起来担心它们会破损的仔细……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自己有4000多盒卡带,比量一下自己,自叹弗如,但当年的我们,一样是口挪肚攒、精打细算地积攒卡带的,一样都深深陷入与卡带的缠绵之恋的,那是与音乐的初恋。
记不得第一本卡带买的是谁的专辑了,好像买了一本空白带,向同学借了费翔的磁带《冬天里的一把火》。我的录音机是一个单放机,只能播放磁带,于是厚着脸皮从邻居那里借来录音机,一个放一个录,紧接着再抄歌词,设计磁带封面,一本百分百盗版的费翔专辑就诞生了。在当时的我的心目中,那可是比生命还珍贵的宝物。
即使是几块钱一盘的卡带,也不是穷学生能随心所欲购买的。卡带盛行的时代,并不盛行打工,所有的父母手头又都紧,没有闲钱去满足孩子听歌的欲望,所以为了那几块钱,真是绞尽脑汁。
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向报社投稿,开始发表豆腐块文章,因为那样能挣到5元至7元的稿费,可以买一盘上海音像出品的卡带。坐公车到报社去取稿费,来回将近两个小时,可并不觉得累,钱一旦攥在手里,心就长出了翅膀,下了公车就飞到音像店,趴在柜台上用目光一寸一寸地摩挲那些磁带,这个想要,那个可以有——那种即将拥有卡带的幸福该怎样形容呢?如同卖油郎就要独占花魁般怦然心动!
工作以后,有一次出差到上海,要去的目的地之一就是上海音像。我在那座气派的高楼前伫立良久,那一扇一扇窗在我眼中都幻化成一盘一盘卡带,我禁不住甜蜜而又忧伤地缅怀了一下逝去的青春岁月……
有人说过:音乐是天使的演讲,当天使轻启珠唇,我们是不是只有倾听?因为有卡带可以倾听,我充实地度过无数个寂寞的夜晚,卡带,成为我平稳度过青春期的良药。
那时有一个女孩,在临近高考时转学到我们班,因为住在一个大院里,所以和她走得比较近。一天下午,她突然来敲我的家门,手中握着一盘崭新的盒式带,是齐秦的《北方的狼》专辑,她说她攒钱买下这盘心仪良久的带,但是她家没有录音机,她想借我的录音机听一听。我至今还记得她全神贯注听齐秦时的样子:目光虚投向远方,嘴唇轻轻跟着音乐蠕动着,手指紧紧攥紧座椅的扶手……卡带播完了,她小心收拾好,装进衣兜,然后微笑着同我说“谢谢”,那是那个午后我们之间惟一的交谈。
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便觅到知音;卡带迷们只吐露出一个歌手的名字,便能遇到同好。刚上大学时,班里有一个女孩,高傲之极,所有人都绕着她走,有一天课后,好巧我走在她身旁,路太窄,绕不过去了,只好硬着头皮与她同行。走着走着她忽然开口:“前面有一家音像店,你陪我去看一看有没有苏芮的新卡带好吗?”我的眼睛登时亮起来:“你也喜欢苏芮?!”因为有苏芮,接下来的那段路变得又宽敞又好走,跟着感觉走,我们变成了好朋友,她送我的苏芮专辑我反反复复听了半年。
为了庆祝我考上大学,父亲送我一台索尼录音机,它让我在同学中间成为“风云人物”,越来越多的同学买好卡带,请我帮助她们友情播放。当音乐响起时,有人在梳妆,有人在洗衣服,有人在写作业,有人在读信,但所有的耳朵都朝向录音机的方向,那一刻,录音机就是朝圣者的庙宇。临毕业前,全班同学聚在一起,忽然说起我的录音机,然后说:“我们自己制作一盘卡带,献给修吧,算是我们的感谢!”然后有人献出一盘空白卡带,在我按下录音键后,大家纷纷开始纵情高歌,一首接一首,间或夹杂着笑声、评论声、掌声——到最后是一片哭声……如果问我念一次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就是那个夜晚,那本卡带。
在听卡带的岁月里,做音乐是一件很郑重的事,听的人也不敢怠慢,一首接一首乖乖地听下去,很少速进,因为速进了很容易找不到下一首,不像后来的CD机,每张CD上的每一首歌都有自己明确的位置,一首不好听,跳到下一首,蹦蹦跳跳地一张CD很快就听完,几乎什么也没记住。
从前,为了将自己喜欢的歌曲翻录到一盘卡带上,真是用尽心思。而如今,用百度音乐搜一下,全天下的音乐都会如潮水般涌至指尖,前几天翻看王哓峰的《不许联想》,从他的文字中找到共鸣:“当我把那些80年代的集锦专辑mp3下载下来的时候,我用的只是几个晚上,而在当初,为了听到这些歌曲,我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几个晚上对一个人来说是无法形成回忆的。”……
检阅过那些陈旧的卡带,手上沾满了灰尘,如同今天的我,过着最庸常无味的生活,心上沾满了灰尘,有多久没去买一张CD?有多久没安心听过一张专辑了?还好有这些卡带,保存着我的年少轻狂与流金岁月,我要将它们安放在一个好地方,继续保存下去,能存多久就存多久。
而我,情愿用10000个字,去换贝多芬的一个音符。但我知道,他根本不稀罕。
有什么办法?在伟大的艺术与它谦卑的粉丝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平等。
但我依旧虔诚地朝拜着,并且相信:每写下10000个字,就与音乐圣殿的距离又近了一个音符……
因为要搬家,所以,最近的家里很有股“清仓大甩卖”的味道,很多多年不用的物件都被翻出水面,比如那箱已经临近破烂的卡带。
真是年代久远啊,落满灰尘的卡带宛如盛放声音的古董瓷器:邓丽君、张蔷、费翔、程琳、成方圆、齐秦、陈淑桦、林忆莲、张学友、小虎队、伊能静、草蜢……这些带盒已经破损、歌词已经缺角、放进录音机很可能会绞带的卡带,摞在一起,就是一本《通俗音乐史之中国版》。
你一定会奇怪,我怎么能将这么多的卡带保存至今?说实话,我的手边只有少数几本,大多数的卡带都保存在我的记忆中,我清楚记得买它们时的兴奋,听A面第一首歌时的激动,手捧歌词宛如捧教科书般的专注,还有用透明胶将磁带封面小心地胶起来担心它们会破损的仔细……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自己有4000多盒卡带,比量一下自己,自叹弗如,但当年的我们,一样是口挪肚攒、精打细算地积攒卡带的,一样都深深陷入与卡带的缠绵之恋的,那是与音乐的初恋。
记不得第一本卡带买的是谁的专辑了,好像买了一本空白带,向同学借了费翔的磁带《冬天里的一把火》。我的录音机是一个单放机,只能播放磁带,于是厚着脸皮从邻居那里借来录音机,一个放一个录,紧接着再抄歌词,设计磁带封面,一本百分百盗版的费翔专辑就诞生了。在当时的我的心目中,那可是比生命还珍贵的宝物。
即使是几块钱一盘的卡带,也不是穷学生能随心所欲购买的。卡带盛行的时代,并不盛行打工,所有的父母手头又都紧,没有闲钱去满足孩子听歌的欲望,所以为了那几块钱,真是绞尽脑汁。
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向报社投稿,开始发表豆腐块文章,因为那样能挣到5元至7元的稿费,可以买一盘上海音像出品的卡带。坐公车到报社去取稿费,来回将近两个小时,可并不觉得累,钱一旦攥在手里,心就长出了翅膀,下了公车就飞到音像店,趴在柜台上用目光一寸一寸地摩挲那些磁带,这个想要,那个可以有——那种即将拥有卡带的幸福该怎样形容呢?如同卖油郎就要独占花魁般怦然心动!
工作以后,有一次出差到上海,要去的目的地之一就是上海音像。我在那座气派的高楼前伫立良久,那一扇一扇窗在我眼中都幻化成一盘一盘卡带,我禁不住甜蜜而又忧伤地缅怀了一下逝去的青春岁月……
有人说过:音乐是天使的演讲,当天使轻启珠唇,我们是不是只有倾听?因为有卡带可以倾听,我充实地度过无数个寂寞的夜晚,卡带,成为我平稳度过青春期的良药。
那时有一个女孩,在临近高考时转学到我们班,因为住在一个大院里,所以和她走得比较近。一天下午,她突然来敲我的家门,手中握着一盘崭新的盒式带,是齐秦的《北方的狼》专辑,她说她攒钱买下这盘心仪良久的带,但是她家没有录音机,她想借我的录音机听一听。我至今还记得她全神贯注听齐秦时的样子:目光虚投向远方,嘴唇轻轻跟着音乐蠕动着,手指紧紧攥紧座椅的扶手……卡带播完了,她小心收拾好,装进衣兜,然后微笑着同我说“谢谢”,那是那个午后我们之间惟一的交谈。
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便觅到知音;卡带迷们只吐露出一个歌手的名字,便能遇到同好。刚上大学时,班里有一个女孩,高傲之极,所有人都绕着她走,有一天课后,好巧我走在她身旁,路太窄,绕不过去了,只好硬着头皮与她同行。走着走着她忽然开口:“前面有一家音像店,你陪我去看一看有没有苏芮的新卡带好吗?”我的眼睛登时亮起来:“你也喜欢苏芮?!”因为有苏芮,接下来的那段路变得又宽敞又好走,跟着感觉走,我们变成了好朋友,她送我的苏芮专辑我反反复复听了半年。
为了庆祝我考上大学,父亲送我一台索尼录音机,它让我在同学中间成为“风云人物”,越来越多的同学买好卡带,请我帮助她们友情播放。当音乐响起时,有人在梳妆,有人在洗衣服,有人在写作业,有人在读信,但所有的耳朵都朝向录音机的方向,那一刻,录音机就是朝圣者的庙宇。临毕业前,全班同学聚在一起,忽然说起我的录音机,然后说:“我们自己制作一盘卡带,献给修吧,算是我们的感谢!”然后有人献出一盘空白卡带,在我按下录音键后,大家纷纷开始纵情高歌,一首接一首,间或夹杂着笑声、评论声、掌声——到最后是一片哭声……如果问我念一次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就是那个夜晚,那本卡带。
在听卡带的岁月里,做音乐是一件很郑重的事,听的人也不敢怠慢,一首接一首乖乖地听下去,很少速进,因为速进了很容易找不到下一首,不像后来的CD机,每张CD上的每一首歌都有自己明确的位置,一首不好听,跳到下一首,蹦蹦跳跳地一张CD很快就听完,几乎什么也没记住。
从前,为了将自己喜欢的歌曲翻录到一盘卡带上,真是用尽心思。而如今,用百度音乐搜一下,全天下的音乐都会如潮水般涌至指尖,前几天翻看王哓峰的《不许联想》,从他的文字中找到共鸣:“当我把那些80年代的集锦专辑mp3下载下来的时候,我用的只是几个晚上,而在当初,为了听到这些歌曲,我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几个晚上对一个人来说是无法形成回忆的。”……
检阅过那些陈旧的卡带,手上沾满了灰尘,如同今天的我,过着最庸常无味的生活,心上沾满了灰尘,有多久没去买一张CD?有多久没安心听过一张专辑了?还好有这些卡带,保存着我的年少轻狂与流金岁月,我要将它们安放在一个好地方,继续保存下去,能存多久就存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