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5年全国1、2卷两则作文材料的横空出世,一种被称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新型作文范式被提上高中语文的应试日程,虽然目前关于这一命名在学术界还存有广泛的争议,但笔者十分认可这一新命题中的“任务”二字——即要求学生带着出题老师提供的明确的写作任务完成8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写作的针对性强,直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有切切实实的关注当下的写作温度和人文热度,而非往日那种生拉硬扯几个古人的事例,凑成一篇文风虚浮、远离地气的文章。
任务驱动型作文登上高考的历史舞台还不到两年,但受关注程度甚高。就目前的考卷上出现的各类题目看,我认为可以粗略地分成两个大类:显性任务写作和隐性任务写作。
其中,给小陈、老陈或相关方写信(2015年全国卷1)、在大李、老王和小刘中选出最有风采者(2015年全国卷2)、比较三条途径,阐述语文素养提升的途径(2016年全国卷2)等都属于显性任务写作,即出题老师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写作方向或写作范围,考生必须遵循相关的写作限制或要求,在具体写作中只需要将文章主题阐述得更加具体。
因考试分数受赏或挨罚的漫画(2016年全国卷1)、小羽研发新式花茶(2016年全国卷3)等都属于隐性任务写作,即出题老师只提供作文材料,往往要求考生“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一般情况下,考生通过综合分析材料能得出几个较主流的立意,考生有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和选择自由,写作任务在立意这个层面上体现得更加多元化和自主化。
不过面对隐性的写作任务,老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弱化,学生往往一时找不准写作方向,导致立意跑偏;或者为了刻意显得与众不同、先声夺人,而牵强附会出偏离材料主题甚远的立意,这些情况在我们的写作训练中常常出现。
以2016年全国卷3的材料为例,有学生概括出“人善被人欺”这一立意,认为小羽就是太过于仁慈心善,才被不良同行的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挤占了市场,所以在“商场如战场”,对待那些伤害自身利益、破坏商业规则的鱼目混珠者,就是应该出台严刑峻法予以惩治,还市场以秩序井然的经营环境。该生只抓住了材料中“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这点,而未通篇考虑,更没有综合分析小羽规范市场、公布工艺流程、拟定地方标准、率领团队不断创新等重要信息,导致立意跑偏。更何况,这一立意的思想起点不高,与我们积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偏离,得分肯定不够理想。
而充分综合分析材料后,有学生概括出“不负年华,做有责任有担当的致富带头人”的立意,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肯定小羽为行业规范和繁荣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呼吁更多像小羽这样有责任有担当的创业者勇敢地站出来承担历史使命,堪称立意高远。
在具体的作文立意训练中,我们将类似2016年全国卷3的作文材料暂定为叙事性材料,即通过集中叙述一个事例或表述某种意见,在其中潜藏着某些较核心的主流价值观,有待考生去发现去挖掘去延展去升华。
以绵阳市2017年的二诊作文题目为例,材料如下:
清朝初年,为纪念定居浙江省开化县大郡村,金土根的族祖在屋后的山脚种下一棵红豆杉,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每当灾难来临,金家人总能挺身而出护树。经过十六代人三百多年的悉心守护,这棵红豆杉已长成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繁育出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村里大大小小的红豆杉苗,大多来自这棵红豆杉。目前,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
处理叙事性材料主题立意的步骤我们分三步走:
第一步,梳理核心事件。该材料的核心事件是“种红豆杉——护红豆杉——育红豆杉——红豆杉带来巨大收益”。
第二步,把握事件中的“人”(有时可能是物)。事件中的人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即十六代金家人。
第三步,思考事件中的辩证关系。表面上看,金家人只是长期以来严格恪守族里的古训,单纯地守护象征家族传承的树,但深入挖掘和拓展后才发现,金家人的做法就是一种守护传统、延续家国血脉和传承精神的优秀模范。古老的家规经过十六代人的遵守和发扬,在今天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并预示着更辉煌的影响力。如果学生能够从表面到实质进行讨论,立意的广度和深度就不难实现了。要做到第三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势在必行。
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对写作的界定:“劝说读者改变其观点或者采取行动,解释說明信息、问题和观点,提供经验以帮助读者形成理智的判断,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引起共鸣。”近几年,作文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重视思维品质,注重论证层次,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思辨性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材料作文应试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写作原则。
高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哲学基础,所以要实现以上三步走并非难事。简要归纳,思辨性可用政治学科中的“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发展的观点、因果关系、矛盾的观点、整体与部分、前进行与曲折性、现象与本质”八个方面的原理加以分析。以上第三步的分析就运用的是“现象与本质”的原理立意。
以我校考生陈玉的作文《守护于世》为例,作者开篇即从过往思之当下,得出“万物有灵,物我本为一体,沿袭世代,本就该如此守护彼此”的立意,在后文论述中,多次采用矛盾的观点,将伐木者的无情与金家族人的悉心守护对比,迷失在都市中的喧嚣纷杂的当代人与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人、“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对比等,最后紧扣事件中的核心人物,展望金家族人在“红豆杉下生活得幸福安康,而人们拥抱下的红豆杉树摇曳微笑”,优美收束,实现了对这一则隐性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深刻解读和步骤化写作。
其实,一旦考生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将隐性任务转化成显性任务之后,明确核心事件、核心人物,梳理清晰思辨关系,考场佳作便不是梦想。
参考文献
①《高考作文》,周鹏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②《最新高考满分作文提分技法》,方洲、徐林主编, 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通联: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
任务驱动型作文登上高考的历史舞台还不到两年,但受关注程度甚高。就目前的考卷上出现的各类题目看,我认为可以粗略地分成两个大类:显性任务写作和隐性任务写作。
其中,给小陈、老陈或相关方写信(2015年全国卷1)、在大李、老王和小刘中选出最有风采者(2015年全国卷2)、比较三条途径,阐述语文素养提升的途径(2016年全国卷2)等都属于显性任务写作,即出题老师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写作方向或写作范围,考生必须遵循相关的写作限制或要求,在具体写作中只需要将文章主题阐述得更加具体。
因考试分数受赏或挨罚的漫画(2016年全国卷1)、小羽研发新式花茶(2016年全国卷3)等都属于隐性任务写作,即出题老师只提供作文材料,往往要求考生“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一般情况下,考生通过综合分析材料能得出几个较主流的立意,考生有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和选择自由,写作任务在立意这个层面上体现得更加多元化和自主化。
不过面对隐性的写作任务,老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弱化,学生往往一时找不准写作方向,导致立意跑偏;或者为了刻意显得与众不同、先声夺人,而牵强附会出偏离材料主题甚远的立意,这些情况在我们的写作训练中常常出现。
以2016年全国卷3的材料为例,有学生概括出“人善被人欺”这一立意,认为小羽就是太过于仁慈心善,才被不良同行的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挤占了市场,所以在“商场如战场”,对待那些伤害自身利益、破坏商业规则的鱼目混珠者,就是应该出台严刑峻法予以惩治,还市场以秩序井然的经营环境。该生只抓住了材料中“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这点,而未通篇考虑,更没有综合分析小羽规范市场、公布工艺流程、拟定地方标准、率领团队不断创新等重要信息,导致立意跑偏。更何况,这一立意的思想起点不高,与我们积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偏离,得分肯定不够理想。
而充分综合分析材料后,有学生概括出“不负年华,做有责任有担当的致富带头人”的立意,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肯定小羽为行业规范和繁荣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呼吁更多像小羽这样有责任有担当的创业者勇敢地站出来承担历史使命,堪称立意高远。
在具体的作文立意训练中,我们将类似2016年全国卷3的作文材料暂定为叙事性材料,即通过集中叙述一个事例或表述某种意见,在其中潜藏着某些较核心的主流价值观,有待考生去发现去挖掘去延展去升华。
以绵阳市2017年的二诊作文题目为例,材料如下:
清朝初年,为纪念定居浙江省开化县大郡村,金土根的族祖在屋后的山脚种下一棵红豆杉,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每当灾难来临,金家人总能挺身而出护树。经过十六代人三百多年的悉心守护,这棵红豆杉已长成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繁育出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村里大大小小的红豆杉苗,大多来自这棵红豆杉。目前,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
处理叙事性材料主题立意的步骤我们分三步走:
第一步,梳理核心事件。该材料的核心事件是“种红豆杉——护红豆杉——育红豆杉——红豆杉带来巨大收益”。
第二步,把握事件中的“人”(有时可能是物)。事件中的人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即十六代金家人。
第三步,思考事件中的辩证关系。表面上看,金家人只是长期以来严格恪守族里的古训,单纯地守护象征家族传承的树,但深入挖掘和拓展后才发现,金家人的做法就是一种守护传统、延续家国血脉和传承精神的优秀模范。古老的家规经过十六代人的遵守和发扬,在今天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并预示着更辉煌的影响力。如果学生能够从表面到实质进行讨论,立意的广度和深度就不难实现了。要做到第三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势在必行。
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对写作的界定:“劝说读者改变其观点或者采取行动,解释說明信息、问题和观点,提供经验以帮助读者形成理智的判断,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引起共鸣。”近几年,作文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重视思维品质,注重论证层次,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思辨性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材料作文应试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写作原则。
高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哲学基础,所以要实现以上三步走并非难事。简要归纳,思辨性可用政治学科中的“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发展的观点、因果关系、矛盾的观点、整体与部分、前进行与曲折性、现象与本质”八个方面的原理加以分析。以上第三步的分析就运用的是“现象与本质”的原理立意。
以我校考生陈玉的作文《守护于世》为例,作者开篇即从过往思之当下,得出“万物有灵,物我本为一体,沿袭世代,本就该如此守护彼此”的立意,在后文论述中,多次采用矛盾的观点,将伐木者的无情与金家族人的悉心守护对比,迷失在都市中的喧嚣纷杂的当代人与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人、“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对比等,最后紧扣事件中的核心人物,展望金家族人在“红豆杉下生活得幸福安康,而人们拥抱下的红豆杉树摇曳微笑”,优美收束,实现了对这一则隐性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深刻解读和步骤化写作。
其实,一旦考生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将隐性任务转化成显性任务之后,明确核心事件、核心人物,梳理清晰思辨关系,考场佳作便不是梦想。
参考文献
①《高考作文》,周鹏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②《最新高考满分作文提分技法》,方洲、徐林主编, 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通联: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